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波动性和粒子性表现受到观察者影响?

2023-08-22 12:29 作者:默认392  | 我要投稿

首先说明,结论是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是一种误导人的阐述。


一直以来都刷到关于双缝干涉实验默认体现出波动性,而在人为的观测下就体现出粒子性的视频或者文章。这让我十分吃惊,客观的世界为什么会受到主观的影响?

其中有的说是电子双缝干涉实验,有的说是光子双缝干涉实验。找了许久我没有找到关于电子的这个实验,但是有一个类似的使用光子的实验。这是量子擦除实验¹,属于双缝实验的进阶版。

以下是我认为让人误解的所在位置:


表现出的粒子性或波动性和口语上的观察无关,而是实验后所谓的“joint detection”¹计算有关系,如FIG.2所示¹是用于检测光子从哪条缝射出的装置。实验的干涉图案和非干涉图案并不能直接在D0探测器所扫描的x区域显示出来。D0采集的原始数据还要经过所谓的“joint detection”计算才会得到我们需要的干涉图案或者非干涉图案。

D3探测器的数据和D2探测器的数据不同。

D3的信号都来自A缝的光子。而D2的信号各有50%的概率来自A、B缝的光子。

当我们使用D3探测器的数据用于“joint detection”计算时,我们知道D3的数据来自A缝,称为我们观测了光子。

当我们使用D2探测器的数据用于“joint detection”计算时,我们并不知道D2的数据来自哪调缝,称为我们没有观测光子。

因为数据不同算出的结果也不同。我觉得将这称为观测影响实验结果是夸大的,不准确的,应该是计算数据影响实验结论。光子并不是因为我们观测而改变了运动路径。而是我们选择了在概率上拥有特定路径的光子用于计算。它并没有体现出主观意识改变客观物质的荒谬结论。


个人理解难免出现错误,请在评论区指正。

更多详细信息请查看原文

[1] Yoon-Ho Kim and Rong Yu and Sergei P. Kulik and Yanhua Shih and Marlan O. Scully: Delayed Choice Quantum Eraser.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2000.

波动性和粒子性表现受到观察者影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