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 OFFER | 从数媒0基础到英国MA录取大满贯,想要的UCL RCA CSM LCC…我都有!


01 About Self
新锐数字艺术家

卡卡
录取院校/专业
伦敦大学学院-巴特莱特建筑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The Bartlett School of Architecture 表演与交互设计(硕士)Design for Performance and Interaction (MArch)
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数字媒体:制作(硕士)Digital Media:Production (MA)
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 数字编导(硕士)Digital Direction (MA)
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 视觉传达(硕士)Visual Communication (MA)
伦敦艺术大学 - 中央圣马丁学院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 - Central Saint Martins 叙事环境(硕士)Narrative Environments (MA)
伦敦艺术大学 - 伦敦传媒学院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 - London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虚拟现实(硕士)Virtual Reality (MA)
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 增强与虚拟现实(硕士)Augmented & Virtual Reality (MA)
格拉斯哥艺术学院The Glasgow School of Art 艺术实践(硕士)Fine Art Practice (MA)
格拉斯哥艺术学院The Glasgow School of Art 严肃游戏与虚拟现实与严(硕士)Serious Games and Virtual Reality (MSc)
offer

Q & A
CY:你好,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吧~
卡卡: 哈喽,可以叫我卡卡。我本科是在西交利物浦大学的艺术与科技专业。我平时对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感兴趣。

CY:怎么想到要申设计类专业,学习新媒体艺术的呢?
卡卡: 选这个专业的决定是挺临时和意外的,也算是当时在没有想清楚的情况下草率地做了决定。我们大学是大二才开始分专业的,当时刚好看到有一个与艺术相关的专业,本能地被吸引了。但因为是学校新开的专业,课程设置和师资匹配都非常不完善,导致我从大二开始,感觉学不到东西,对申请研究生的事感到非常迷茫,每天都非常焦虑。后来还好在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Celine,她为我的留学申请做了非常清晰的规划,我才得以从焦虑的漩涡之中解脱出来,开始用心准备作品集。

02 About Portfolio
CY:准备作品集的时间线可以分享一下吗?
卡卡: 这个问题我可太有话讲了。我实际上在大二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准备作品集了。但是因为没有基础、对这个领域不了解,所以我的第一个项目卡了将近快一年之久。后来在大三下学期,我突然开窍,可能就两三周的时间,我很快做完了项目一,而且效果不错。现在回想起来,我非常感谢这段时间,在无形之中积累了很多东西,最后量变导致了质变。经历了项目一,后面的几个项目进展迅速,差不多用了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接下来的四个项目,包括文书、申请和排版。我申请的时间其实算非常晚的了,一直到今年3月份才陆续投完了学校。还是建议大家早一些~


CY:能和我们介绍下你斩获OFFER的作品集有什么特点吗?其中对应的主题与灵感来源又是什么呢,可以简单说一下吗?
卡卡: 我觉着我的作品集最大的特征是很有思辨性和批判性吧。并且整体视觉和概念都挺有个人风格的,几个项目之间都有一些内在联系。有几个大命题贯穿了我的作品集,比如权力动态、性别政治、快感与痛苦、以及人与科技之间的关系。

此外,我的作品集也体现了我对不同媒介的探索。第一个项目做的比较简单,是纯3D的实验动画。第二个项目,我尝试做了互动投影装置,感觉混合媒介的东西会比较复杂。在第三个项目中,我还是想做偏storytelling的,但是纯3D短片对我来说又比较简单了,所以我开始自己探索VR,最后产出了一个3分钟的沉浸式VR短片。后来,我还有尝试过做可穿戴装置,这个对我来说太难了 TAT,做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所以没有放进作品集里。有点遗憾,希望在研究生阶段可以继续尝试!

AES+F
说到灵感,我大部分灵感可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社会性事件。接下来我做的,就是批判性地去分析和解构它,并借此表达一些自己的态度。可能和大多数人不一样,我对待艺术的态度是非常认真和严肃的。我不觉着做艺术就代表着可以随意表达,相反,就像完成一篇学术论文一样,它是非常严肃和“正确”的。因此,在项目的调研阶段,我一般都会看大量的论文、期刊和书籍,很多理论家和哲学家会对现实的现象有一些非常透彻的解读,我非常感兴趣。我其实不太有“喜欢的艺术家”,我只有一些喜欢的哲学家,比如韩炳哲、福柯、德勒兹、齐泽克......他们的理论对我的世界观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CY:你的作品拥有很鲜明的个人风格,你觉得你个人优势在于哪里呢?
卡卡: 我觉着第一个,可能是我的项目都的调研都挺深的。我更喜欢讨论一些宏大的命题,所以会花很多时间去做调研,找到很多有效的理论作为我的依据和reference。第二个,相对应的,我项目的工程量也都非常大,后面会细讲。第三个,我觉着做数媒很需要”头脑灵活“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短期内学会这么多软件和技能,其实是挺难一件事。所以很多时候,我会用一些很”投机取巧“的方法来达到想要的效果。

03 AboutProject
CY: 你最喜欢其中哪一个项目可以展开谈一下吗?是什么推动了你的设计思路?
卡卡: 我就来讲讲我花了最多心思的项目吧,不光是制作,还有概念。是我的第三个项目——The Republic of Surplus (剩余共和国)。

其实我的最早的灵感来源是反堕胎法案的通过。我当时感到无比的愤懑。它背后的运作逻辑是基于厌女的社会性管控。这不仅是女性身体自主权的问题,更是女性有没有被当作一个人来对待。在这场事件中,女性的身体沦为了政治斗争的战场。在后来的调研中,我逐渐发现其实这是现代社会结构性和系统性的滑坡和倒退。所以基于对现实的审视和反思,我构想和speculate on了一个在未来极端情境下的反乌托邦国家,以此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来讨论性别政治、结构性暴力、社会分层、技术控制等问题。

世界观的设定里面,我参考了非常非常多的论文和书,每个设定都是在讽刺一些当下社会的问题。比如在这个反乌托邦里,一夫一妻的近代婚姻制度崩溃,所有的女性被分为两种:母亲机器和性欲处理器。实际上这个是参考了弗洛伊德的圣母-荡妇情节理论(Madonna-Whore Complex)和上野千鹤子的性的双重标准和分离支配的理论:男性在潜意识层面会对女性进行二分法,一类是处女/妻子/母亲,她们是用于生殖的女人,异化为远离快乐。而另一类是当荡妇/妓女/玩弄对象,她们是用于快乐的女人,异化为远离生殖。并且将两者分离支配,不允许之间产生连带感。

CY:在创作作品集的过程中是否遇到了困难,你又是如何克服的呢?
卡卡: 当然,太多了。第一个是视觉化的过程。因为我本身是非常习惯于文本的,对于一些概念类和表达,我更倾向于用文本来表达,然而如何将这些文本转换成视觉语言,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
以我的第一个项目举例,刚开始,我察觉到,在这样一个看似开明、高度文明化的社会氛围中。通常时候,大众对于社会文化中直接而显性的厌女文化(比如女性受教育权的剥夺、对女性的职场排挤、家暴)有些强烈而尖锐的抵触和排斥。然而,更多时候,这种厌女是隐性的,是一种藏在欢声笑语背后的不堪-马戏团式厌女。它掩藏在一片对平等的鼓吹、对阴柔的赞美之下:我们的大众媒介通过制造出一个个母亲神话、家庭神话、贞洁神话、美貌神话,以欣赏和完美女性为外壳,将女性物化、客体化、景观化。使女性所能施展的天地囿于身体之上、内帷之中、两性之间。

teamLab, 2018, Interactive Digital Installation
然而,如何将这些概念视觉化,对我来说有些困难。于是,在花了很多时间后,我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载体——马戏团。它实际上是一个“痛苦和不堪潜藏在欢声笑语之下”的隐喻语境:虽然打着“制造欢乐”的名号,但其中的欢声笑语之下隐含着无数苦难和不堪。它大众化娱乐功能的本质实际上是一场以演员们生命危险为代价的完全媚俗的滑稽表演。在这样一个完完全全“取悦观众”的场所里,他们或展示自己残缺和畸形的身体,或进行危险的杂技表演。不知不觉中,他们将自己异化、驯化成了一个绝对的被凝视的景观,自身的诉求和欲望被忽视和压抑。

于是,在这个项目中,我用了三个经典的马戏团表演项目:飞镖、柔身术和钢丝,分别隐喻美貌神话、家庭神话、浪漫神话——这些由大众媒介编织出的厌女谎言。
更多项目分享,视频作品,前往 mp.weixin.qq.com/s/aUH-jVXc0JqxBtf6nuXHKg
04 About Artist
CY:谁是你最喜欢的设计师或者艺术家?对你的设计风格有什么影响?
卡卡: 就像前面说的,其实我没有特别喜欢的艺术家,对我影响大的更多的是一些哲学家和他们的著作。在做作品集阶段,我记得我在看上野千鹤子的《厌女》、福柯的《性史》和《规训与惩罚》、韩炳哲的《爱欲之死》。这些书对我的作品的概念帮助很大。


05 AboutExperience
CY:申请过程中有什么感悟吗,你在作品集准备阶段最难忘的是什么事?
卡卡: 太多了。我有半年多的时间都每天待在机构,和小伙伴们并肩作战做作品集。因为时间很赶,那半年我是完全脱产的,每天除了睡觉就是没日没夜的赶作品集,很多次干脆睡在机构通宵。现在想想感觉高考甚至都没这么努力过。

06 AboutFuture

CY:未来想要继续在哪些领域进行研究呢?
卡卡: 比较有意思的是,其实在准备作品集阶段,我一直最想去的都是RCA。每次做项目做不下去的时候,都是靠“我一定要去皇艺”的目标和信念让自己坚持下去的。UCL也只是在申请RCA的时候为了保底而申的。但在很顺利地拿到了RCA好几个offer之后,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UCL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水”,这个专业在师资、生源和设备方面都十分顶尖,并且在UCL的王牌——巴特莱特建筑学院下面。所以犹豫再三,我还是决定去UCL了。我目前最擅长的媒介还是3D、VR这些偏虚拟的媒介,未来还是比较想尝试一下实体的项目,比如交互装置、互动建筑这些。概念方面,我感兴趣的还是一些哲学命题,最近在看德勒兹的《千高原》和《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反俄狄浦斯》,以及研究一些东亚创伤社会的形成。这些对我来说非常有意思,我很希望在研究生阶段可以研究。

Frederik Heyman
CY: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什么期待或是规划吗?
卡卡: 其实现在还挺期待研究生的生活的,感觉还可以认识很多新的人、学到很多新的技能和知识。不过总体来说,我不太想给自己的未来设限,感觉自己还有很多可能性。只要我想,我觉着我可以做好任何一件事。

07 Study in CY
CY:在CY创作学习期间,老师有给你提供什么帮助吗?
卡卡: CY的老师们和Celine真的帮了我太多太多。我的每个项目都有三四个老师带,在概念和技术上都帮助了非常多。此外,我的文书和排版都是Celine亲自过的,因为刚开始不会写文书,Celine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帮我改了三四十遍。在赶RCA的ddl前一天晚上,还帮我排版排到凌晨4点钟。可以说,如果没有CY,我根本取得不了这么好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