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华师大】 现代西方哲学 萨特(一)

2022-07-22 16:30 作者:论哲三号机一一0ffical  | 我要投稿

读书会:萨特《存在与虚无》选读(1)

 

本文做了适当删减,且是自己理解

不代表姜宇辉本人看法,仅供参考

 

海德格尔已经不搞了??因为是读书会,所以就不搞咧。姜宇辉认为海德格尔的理论缺乏开放性,不够得劲。。。。

 

本科课程模式授课结束,开始选读

读书会以文本对线索,不以某个人的理论脉络与核心词为核心。

 

主要围绕法国:萨特、梅洛庞蒂、索绪尔、列维斯特劳斯、福柯、德里达

 

读书会需知:

1. 尽量不用学术词汇去讲

2. 直接讲论证,不琢磨生平

3. 只是入门,无法代替自己读书

4. 姜宇辉一家之言,或有暴论。爱看不看

5. 基本上只有法国哲学

 

(讨论了译者长期修订译本的学术态度之认真)

(讨论了翻译中的一些问题可能造成的误解与卓越之处)

(以上两个部分不多赘述10.06——17.12)

 

 

 

 

一、萨特思想与海德格尔的部分异同之处

对存在的探索、我思、现象、存在

 

【否定性】

拷问存在的问题。不是海德格尔的“追问”,而是“拷问”。

这里有一种强迫感。同时也有一种深入其中挖掘的意义。

 

和《存在与时间》一样从问去找存在的含义。

 

海德格尔是以肯定性的发问的姿态触及自己的存在,返回自身存在可能性的肯定性的道路:肯定人的本真性存在。对自己展开自己生存的可能性的肯定

 

而萨特的拷问与之不同,打开的是否定性的维度:虚无、自欺、说谎......

【自欺】强调了意识在自身之中制造的否定:对自己说不。对自己的存在的境遇的极端否定。

 

此处,【可能性】与【否定性】是二人的不同之处。

 

现象学都是最后回到共在。萨特那里回到焦虑等等。海德格尔回到民族性等等。

 

 

 

二、萨特的现象学观念

萨特的导论部分难度还好。内在的论证环节较为清晰

 

萨特的简单思路※

萨特将胡塞尔的现象学立场解释为现象的一元论,现象的一元论并未解决康德的问题:现象与物自体的区分。

而是生产出新的现象学二元论:有限与无限(物与主体)

萨特把意识的存在挖向物的存在:通过本体论的证明,重新确立自在与自为的关系(意识与物的关系)。

 

存在与显现的二元论?

存在成什么样不就是显现成什么样吗?

为什么说两者是二元论的?

现象学上两者应当不是分开的。

 

这是否是现象学批判?

 

“近代思想把存在物还原为一系列显露存在物的显象,这是一个很大进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某些使哲学家们陷入到困境的二元论,并且用现象的一元论来取代它们。这种尝试成功了吗?”

 

这个‘近代’是从胡塞尔开始,因为国内外的现代近代划分有所不同。

胡塞尔与‘笛卡尔—康德’的区分模式有所不同。胡塞尔现象学克服了现象与物自体的断裂。通过把存在还原为显象

 

(【还原】不是说整体还原到个体的合集的效应,也不是高级还原为低级。)

(此处的是现象学还原)

 

 

 

显象展现存在,两者深刻地内在联系,相互渗透:

 

显象是存在的尺度

如何存在就展示什么显象,有什么显象就彰显什么存在。

尺度意味着能够以此衡量。

 

二者最终是一致的,尽管有时显象遮蔽存在,有时与其背道而驰。

但两者能够最终建立一致性关系。

 

这并不是说显现后,显象就消失了。或者是,存在者还原后,存在者消失。

 

现象的一元论(显象可以同存在有一致性的关系)取代了‘物自体—现象’的二元论。(这两点是有鸿沟的,矛盾的)

 

首先,这样人们确实拜托了那把存在物中的内部和外表对立起来的二元论。如果人们真是那样把存在物的外表理解为一层掩盖对象真正本性的表皮,那就无所谓外表了。如果这种真正的本性反过来应是事物的密码实在,而由于它是考察对象的内部,我们能够预感或假定它,但永远不能达到它。那么,这种本性同样不存在。显露存在物的那些显象,既不是内部也不是外表,他们是同等的,都返回到另一些显象,无一例外。例如,“力”不是掩藏在它.......

 

现象学的一元论立场

 

当我们用现象的一元论时?胡塞尔的这种方法是成功的吗?

 

是的。

克服了内部与外表

克服了潜能与活动

两点要分开看:

内外是事物的存在,指向存在者们。

而潜能与活动,更多是指向人。人的内部无法展现的叫做潜能,展现而出便是活动。

 

两者适用的领域有所不同。前者更指向一切存在者,而后者更指向人。

 

现象好像成为了与真相分离且势不两立的表皮。真实成为了完全的秘密。

把外仅仅作为遮蔽,把内当做秘密。

然而,万事都彻底遮蔽了。我们将无法保证其物自体是一种真实。除非,一定程度上,物自体已经显现了。这种被遮蔽的本性本身已经有所敞开,我们才能说外表对其有所冲突,有所遮蔽。

 

如果它永远不能显现,那怎么保证里面是真实的。因此这种黑箱模式本身是有问题的。除非事物已经开始显现自身,敞开自身,与我们相呼应了。

 

 

为什么非要怼这个一元论?

 

存在与显现的二元论的缺陷本身在于“存在注定已经显现自身”这个前提。但是,康德本人是不是这个意思??无所谓。

 

这种对立要用现象学的一元论:显象就是存在的尺度化解——存在注定已经显现自身。

 

闪电的真相是不是在电的功能与性质、体验 背后的那个真相??No

 

真正显露的存在物的显象,不是内外的分割,而是说他们都是存在物的显现。他们的价值等同。并不是说有些表象有最优先性的地位。

 

扭曲的显象,以它自己扭曲的方式显现存在本身。

不以任何方式接触到存在本身?那边不存在扭曲本身这个度量了。

 

许多法国哲学家确实喜欢用后人去解释后人版本的前人。

 

(姜宇辉推荐了自己的关于德勒兹关于弗洛伊德的论文)

 

外在表皮与内在真实的二元论,并不直接等于康德or胡塞尔,只是一个稻草人。

 

姜宇辉推荐了《地狱少女》,坚决讨厌《火影》(每日扯皮(1/2))

 

不存在外部表皮,既然只有内部是真实。那么这个外部其实是对存在的否定。

一种借来的与存在无本质性关系。假象本身也是存在的一种呈现,否则便把现象学切成两半了。不存在显象完全无关于存在。

 

把显象吸到物自体里?让姜宇辉联想到《寄生兽》(每日扯皮2/2)

《东京食尸鬼》也行,星之卡比不像。不会把不会把,周末看哲的不会不是宅男吧???(每日扯皮3/2)

 

显现二元论与现象学一元论之间是生死关系。意味着现象学原理的崩解。因此一上来先锐评这个二元论。

基本态度:肯定显象之存在

 

怎样存在就怎样显现

再扭曲的显现也不是对存在的否定,而是迂回的肯定。

被尺度的与尺度的彼此绝对的呼应。

 

此为经典现象学立场。

 

 

相对—绝对 的关系

可以被理解为相关—存在的关系

绝对意味着绝对的是它自身。绝对的存在对自身的打开是自身的。

它总是朝向于某个人,当同人联系时,它又是与之相关的。

 

绝对打开它自身的存在关联地从人那里显现。

在萨特的角度,没有人的一个地方倒下的树压根没有声音,它没有向任何人显现。

 

比如说喊了一句话,当没有人听到,每人领会,那么它就是没有相关物的联系的。

存在与接受显现者(人)的联系。

 

物与人的关联之中,存在的显现是绝对的,并且人是与之相关(相对)的。

 

潜能—活动

另一种二元论

人身上似乎有一种力量从未释放——天才

而日常的活动全是假的。而在灵魂深处才有一个人的真理

 

 

有限—无限

存在的现象—现象的存在

 

人与物之间有一种无法化解的张力

在此之后与胡塞尔现象学便没什么关系了。

 

这一问题是萨特论证的起点

 

在胡塞尔那里:每一个外部的对象,总是侧写的显现。

萨特认为:物理对象的显现总是面朝主体的那一面去显现。

确实不存在一个物理对象能把自己所有的面完全袒露。虽然,侧显的朝向是成立的。但它的侧显的呈现不一定一致。(在看的人总是在变: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主体的根本的规定性总是变化的,具有偶然性的。前女友的台灯尽管没有移动,但看它的那个侧显效果并不总一致的。

 

这一侧显是有限的,但是观测者不一样。偶然性的人的状态。

这个有限与无限同哲学史上的诸多概念并不相同。

那个有限是物理的那个物,人是那个无限的偶然的主体。

这与传统相当不一样。

 

胡塞尔通过自由想象的变视来去本质直观。而不是像萨特那样用想象把人从物的有限那里挣脱。因为人是变动不居,所以物的侧显也可以趋于无限的呈现出来。

 

 

客观性≠实在性

物的显现确实是有关侧显,但人的存在是无限的。人的偶然性存在无法像物理物那般被限定。人以自己的方式显现存在,而不是人的胡思乱想能够还原彼岸的存在。

 

客观性与无限性联系在一起,并不同于实在性。

 

有限的人之客观性与日常语言的含义无关,在汉语语境下易于造成困扰。

无限就是“去—有限”

 

康德那里客观性是指向对象

而萨特这里恰恰是说这要指向人。

以上所言的这般:人的自由与偶然性来打开物的存在,以此呈现为无限的序列。

 

客观性这里可以作为 相关性看待。

 

物的显现相关于人,但不是说完全依附于人。

 

此时,萨特解放了人的无限性。世界尽管如此操蛋,我依然可以是无限性的人。

 

 

超越性原理

萨特的超越性,真的只能在他的文本里。这和德勒兹,康德,海德格尔都大不一样。

 

这个词是很基础性的,很常见的词。总是会被哲学家以自己的方式使用。在萨特那里不是直接关联先验的问题。

红色的显现随着人的印象而把握其本身。它同时被要求超越并走向无限。这确实有一种对立。但根本上还是有联系。根本上还是肯定存在显现的。

所以是:有限中的无限。

 

这是强烈的对照。

 

对照的彼此联络着有限与无限。一种二元对照。

 

同样是面对屏幕,解封后的姜宇辉已经蚌埠住辽。解前后之差别,不在于电脑屏幕呈现之侧显,而在于姜宇辉之有限性中的无限性。(蚌)

 

人的无限性的问题在于:人与物的反差如何调和在一个一致性的程度内,不至于撕裂且对立?

 

三、存在的现象与现象的存在

萨特的现象学的转化怎样完成?

依靠对照的 有限中的无限

这种对照是联络在一起的,而非是有绝对隔阂的对立。

 

这是简单的文字游戏吗?是在强调两者的联系性。

 

 

 

 

 

【华师大】 现代西方哲学 萨特(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