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

一个读者给我留言:“加油,在人们普遍浮躁的坏境下还能继续写东西的人不多了。”
当然,这是一种鼓励,我去看了一下她的主页,她也在努力写作。
但这句话还让我蔓延了不少想法。
作者写东西要服务浮躁的人群吗?我不这么认为。浮躁的人群大致喜欢这些要素:唯美,自大,天赋,性,权力,复仇,生死,还有努力。参考这些要素和面,揉一揉文字,大致像个样子了,也就成型了。
好的文学雅俗共赏,话是这么说。但就拿自己举例子,《红楼梦》是公认的文学巅峰,但我顶不喜欢看。强迫自己看,看各种解读文章,能胡了吧唧谈一通,但心里就是不喜欢。我也自信读不进《红楼梦》的不只我一个。有些好的文学作品,就是有门槛。
人群浮躁,文字会被淘汰吗?
也不会。文化的保存形式,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从早期的口口相传,到文字,书籍,现在有了影像记录。但影像记录是否能取代文字?显而易见不可能。影像只能记录画面,但传神的东西,非得用文字来打基础做记录。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文字不可能过时,为什么要有人群浮躁写作不易的感慨?既然写东西,就是给爱看东西的人写的。不爱看东西的人,觉得不看东西日子也照常过的,就压根不需要去讨好。有那么多热爱文字,喜欢看东西的读者,为什么不去和他们交流,而非把重心放到浮躁人群上,对牛弹琴呢?这可能是一种不自信吧。人类几千年,拽着文明车轮前进的人也就那么些,如果硬要去取悦杀死阿基米德的野蛮士兵,倒不如扔了笔杆子直接给人家磕两个头。
热爱文学的人少了吗?实际上没有。网络文化的冲击,也是在进一步做文字科普而已。梗,表情包,鸡汤,国家隐性的九年义务教育而已。但凡有独立思想,努力去思考的,都会自发去读书,找有价值的文字来看。
人们喜欢看什么就去写什么,字词的二道贩子。想取悦人群,实在不用苦情地自我说服,跟人哭诉,简单扇自己两个耳光,把脑子搁在一边,下苦力,把垃圾文字誊一誊抄一抄就够了。
每次看到暗示写烂文,俗文的言语,我都会忍不住心里口吐芬芳。真要取悦浮躁的人群,我去当洗脑教主得了,何苦脏了手中的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