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出土金代纪年三彩虎枕
长治出土金代纪年三彩虎枕
崔利民(长治市博物馆馆员)
1996年5月长治县郝家庄村发现金代古墓,长治市博物馆闻讯后立即组织人员前往调查,在当地公安部门的大力协助下,追缴回一件有纪年的金代三彩莲石鸳鸯纹虎形枕。虎枕遍施黄、白、黑三色釉,枕高13、底长38.1、腰宽16.8厘米。枕为卧虎形,白耳、粗眉,圆目,鼻有双孔兼作气孔,大口,犬齿外露,虎体黄色黑斑纹,长尾盘于腹侧。枕面开光,施白釉,绘山石、莲枝、芦苇,及鸳鸯嬉戏(封三:1)。底平无釉,露黄色泥胎,中部墨书“贞元三年六月五日王造”10字(封三:2)
贞元即金代海陵王完颜亮年号,三年为公元1155年。虎枕属磁州窑系产品,磁州窑瓷枕带纪年款识年代最早的是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的“明道元年”虎纹枕,枕侧题“明道元年巧月造青山道人醉笔于沙阳”16字,明道是宋仁宗年号,明道元年为公元1032年。目前发现有纪年的金代陶瓷器,有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金代磁州窑系的白釉黑花鸟纹虎形枕,枕底墨书“大定二年六月六日□家造”款、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白釉黑花罐,罐腹墨书“佛光普度大安二年张泰造”,以及大安二年耀州窑青瓷片标本、明昌三年白釉砂圈瓷碗、大定十七年和廿四年金墓出土的许多定窑瓷等,但很少发现金大定以前的产品。一般认为中原地区的陶瓷业是在大定年间得以恢复和发展的,如河北曲阳定窑、磁州观台窑及河南禹县钧窑和陕西铜川耀州窑等的情况均如此。
公元1153年金海陵王迁都燕京以后,广大关内地区的陶瓷都属于金代后期生产的,从1127年的“靖康之变”到1153年的海陵王迁都期间,金兵屡次南侵,致使窑工南逃,中原陶瓷业基本处于荒废状态。到金世宗完颜雍“即位h载而南北修好”,在他执政的近30年间,金朝经济包括中原陶瓷业得以恢复和发展..长治地区出土的金“贞元三年”三彩虎枕,比上海博物馆金“大定二年”款识的虎枕早8年,比历史博物馆金“大安二年”款白釉黑花罐早50余年,由此推断,黄河以北山西地区的陶瓷业在金海陵壬迁都后三年就已经恢复生产了“
磁州窑专作瓷枕的作坊目前所知有四家,以“张家造”数量最多,延续时间较长,观台镇东艾口村为“张家造”戳记枕的主要产地。“明道元年”虎纹枕就有“张家造”标记。
根据调查资料,山西境内的大小占窑址不下60余处,长治地区辽金时期的窑址有襄垣与长治八义2处。长治古称上党,金代为潞州,金天会六年(1128年)于潞州置节度使兼潞南辽沁观察处置使,管辖上党、壶关、屯留、长子、潞城、襄垣、黎城、涉八县,历年来长治地区所辖各县均发现有金代三彩虎枕,如长治、长子、屯留、襄垣等县□长治市博物馆收藏的金三彩虎枕就有10多件,大体可分二类。一类釉色光亮,枕胎厚重,虎鼻为双孔;另一类釉色灰暗,胎质轻薄,虎鼻为单孔。2002年5月长治县郝家庄小宋村砖厂金墓出土的一件就属后者。此两类虎枕之间的关系目前尚不清楚,不过据以上推断,“贞元三年”虎枕有可能为本地陶瓷窑的产品。近年来在本地窑址调查中发现有黑釉,白釉、白釉黑花及八义窑富有代表性的红绿彩瓷片等,但尚未发现三彩虎枕残片,其是否为本地窑生产,最终有待窑址发掘出土的实物资料予以证实。
“贞元三年”三彩莲石鸳鸯纹虎形枕釉色光亮,绘画简练明快,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该枕1997年5月被国家鉴定委员会定为一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