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纪末期灭绝之谜
侏罗纪末期灭绝在科普中是极少提及的,碰到一篇不错的论文给大家看下。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comms12737#Sec2
侏罗纪-白垩纪交界处(J-K界线)很多动物多样性都减少了,但也有小部分多样性增加了。
一、四足动物多样性曲线,红色是陆地、蓝色是海洋

看到这曲线我鲸呆了,居然和我统计的恐龙物种曲线惊人的相似,我原以为恐龙的曲线是化石发现太少造成的随机偏差,原来这是整体情况


二、陆生四足动物多样性曲线

解释:
图a:圆-兽脚类,方块-鸟臀类,三角形-蜥脚类
图b:圆-乌龟,方块-翼龙,三角形-鳄鱼(陆生)
图c:圆-两栖类(滑体亚纲),方块-鳞龙类,三角形-哺乳类
恐龙类:
侏罗纪末期优势掠食者是斑龙科、异特龙科、中棘龙科,到了白垩纪斑龙科灭绝、异特龙科灭绝、中棘龙科几乎灭绝
侏罗纪末期优势植食动物是梁龙科、马门溪龙科,到了白垩纪几乎灭绝
侏罗纪末期中型植食动物是剑龙类为主,早白垩世早期剑龙类衰败,硬棘龙类(长相类似禽龙的鸟脚类)兴起
具体见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76725598?from=search&seid=16298024180324229849
翼龙类:侏罗纪末期以非翼手龙类(长尾巴翼龙)和古翼手龙下目(含翼手龙、梳颌翼龙等)为主,到了白垩纪变成以真翼手龙下目(含无齿翼龙、古魔翼龙、古神翼龙、神龙翼龙等)为主。具体见https://tieba.baidu.com/p/5888069108?pn=1
鳞龙类:在J / K边界上的多样性大大增加(48%)(图2c),反映了早白垩世主要现存鳞龙类分支的多样化,包括蜥蜴超科,石龙子超科和鬣蜥亚目。
两栖类:多样性一直很低,该群体在中生代的总体状况较差-1s
三、海洋四足动物多样性曲线

解释:圆-鳄鱼(海生),方块-鱼龙类,三角形-鳍龙类
鱼龙类:鱼龙在晚侏罗世多样性原本就很低,只剩下鲔鱼龙类(含大眼鱼龙等)了,经过此次洗礼也没发展出什么新花样。
鳍龙类:上龙科在穿过J-K界线后进化出了短颈龙亚科;蛇颈龙科在侏罗世晚期以隐锁龙科为主,到了早白垩世隐锁龙科衰退,长锁龙科兴起,而薄板龙科真正崛起要等到晚白垩世。
总结:
所有群体中损失最惨重的是蜥脚类,它的灭绝率是侏罗纪周转率的六倍以上,是白垩纪中期的两倍。对于鳞龙外的其它群体,这也是整个侏罗纪和白垩纪(除K-T大灭绝)最惨的一次灭绝。造成此次事件的主因是海退,海平面的变化深刻影响着近海生态系统。海平面升降与陆地多样性有密切关系,海平面上升会形成海洋屏障分割陆地,隔离的环境可以形成更多的物种。而海洋生物也可能受到海洋扩散通道开合的影响(个人猜测类似三峡大坝挡路)。此次海退可归因于盘古大陆持续破碎和大洋中脊地热隆升造成的一阶海侵-回归循环。可能棘龙类、鲨齿龙类和多孔椎龙类就是借助此次海退进行了全球扩散。
最后补充一张K-J界线的地图(以前是145.5Ma,如今是145M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