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陆王心学?
陆王心学就主要强调人的本心作为道德主体,自身就决定道德法则和伦理规范,使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凸现出来。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灏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下文王阳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陆王心学简介
由张载气学、周邵象数学,到程朱理学,再到陆王心学,构成宋明理学逐步发展演变全过程。张载提出虚空即气,以气为宇宙本体,邵雍则以象数演变探寻自然发展规律。
程朱道学在吸收气学、象数学重要成分的同时,将社会伦理原则上升为终极规则——理。于是,道德伦理规范变成了绝对的权威,而人作为道德实践主体的能动性,则遭到忽略。理学作为庞大的哲学体系,正是在这样的不断的演变中得到发展和深化的。
陆王心学代表心学
南宋陆象山和明代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一系,是在与道学一系的辩论中不断发展的。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所以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心学的创始人陆象山,与朱子曾进行过多次辩论,辩论的范围涉及到理学的所有核心问题,辩论的影响也涉及当时的多个学派。朱陆之辩,以及后学就此展开的朱陆异同之辨,绵延至今达八百余年而不绝,而且还随着理学的传播扩展到日本和古代的朝鲜。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便是朱陆之辨的一个成果。阳明心学既是对象山心学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也可看作是对于朱陆学说的综合。本文由101教育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