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多个女神校的我,也曾四次考G,两次当场取消成绩

基本背景
本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专业: 行政管理专业
GPA: 3.6/4.0;
IELTS:7.5;
GMAT 690
Offers:
USC -- Master of Accounting (MAcc) ,
WUSTL -- Masters of Accounting,
Wake Forest University -- Masters in Accounting (MSA) ,
Boston College -- M.S. in Accounting,
U. North Carolina, Chapel Hill --Master of Accounting (MAC)
申请背景
上大学后,因为觉得自己的本科专业是一个交叉学科,涉猎范围广却主要集中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我决定在研究生阶段转为商科accounting。其实直到大三下学期快结束,我才决定去美国读研。此前因为考虑到申请难度,一直计划的是去澳洲与英国。在大三上学期时偶然看到学校发布的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交换通知,想换一种校园生活体验的我在与家人讨论后在伯克利度过了一个学期。也是在交换过程中逐渐了解美国的学习与生活,并在将近结束时决定改申美国高校。
三维成绩
大学期间最幸运的一点就是保持住了GPA。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需要每个学期都足够上心。GPA算是申请时的重要的指标之一,建议大学期间每一门都尽量往高考,不要因为觉得科目很多,一科拉不了什么分,就在某学期放松。特别是跟申请专业有关的课程更要格外注意。
语言方面我提供的是雅思成绩,其实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只要平时注意积累,保持阅读速与听力速度等,相信不会对大家造成太多的困扰。
跟GPA与雅思不同,GMAT考试算是我本次申请中感到比较艰难的部分,结果到今天也始终令我感到一丝遗憾。在这里希望我把自己的一些反思告诉大家。在考G的整个过程中,我认为自己最大的问题在于心态。因为我始终处在一种认为时间不够而焦虑的状态中。这样的后果就是,相比起静下心来投入学习,我比较浮躁,认为花过多时间在某个模块上会导致其它部分崩盘而在学习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步。
并且为了拿到自己想要的分数在短时间内多次考试,而每次考试之间没有调整自己,机械的想要刷分,最终早早地就草草结束了GMAT考试,结果也确实有些不尽人意。现在回首,发现其实时间是充足的。我的一个跟我一起考G 的朋友在前两次顶住压力,冷静分析提升自己后,在最后一次考出了飞跃式的高分。而我则更多的是被自己打垮了。也希望未来的申请的同学们不要被类似于我这种的心态困住。
要提醒的一点是,虽然很多人知道verbal部分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花时间,但是数学部分也是不可忽视的。大家应该也注意到近几年的数学难度在逐渐加大,满分也不像曾经那样好考出了。所以还是要保持一定的数学练题量,保持住题感,争取不要在数学方面失分。
最后,对于后两门考试,我还是建议越早做准备越好。因为每个人的适应力与能力都不太一样,没有人能够确定自己到底什么时候能够考出自己满意的成绩,所以早做准备,至少早背单词完善词汇量。
软实力
这方面我主要是在大学期间的几次学术比赛和校外实习,推荐信尽量争取。比赛是一方面,实习的话确实一些实习生做的工作比较基础简单,会让人感觉没什么可在申请中体现的。但是只要工作中要善于发现自己与同伴的各种事项与同事们的工作,还是能在申请中体现出实习的亮点。
还有一点我认为有很大作用的就是我在Berkeley的交换经历。这也是在面试中被常问到的一个问题。在那个学期我也把各科成绩保持的比较出色,我认为这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向admission team体现自己在各种环境下的学习能力。
网申与文书
这个阶段我基本上就是跟着世毕盟(GGU)的步调走了。各种事项他们都规划的很完善,整个过程也很顺利。网申中最重要的文书完成的也很好,我认为我在申请中比较顺利的其中一个原因也是我的文书。很感谢我在GGU的培训师和mentor(Columbia商学院MS Accounting and Fundamental Analysis)的帮助,feedback很及时,并且每次在我感到头脑干枯,找不到素材的时候,与他们的meeting总是能让我发掘出自己没有想到的一面与过往经历,在这个过程中也让我更好的认识了自己。也发现,对于一些开始认为自己经历空白不知道文书如何下笔的情况不需要焦急,每个人其实都有丰富多彩的经历,很多时候只是因为自己没有注意到而已。慢慢发现与回忆,它们也会渐渐在脑海里清晰起来。
关于面试
面试是我比较有信心的一part,基本上发送面试给我的学校最终都收到了offer。它主要分为单向面试与双向面试两种。单项面试就是通过Kira之类的各种网站对学校设定好的问题进行回答。大家一般比较担心的也是双向面试,即与面试官一对一的通过zoom,skype等软件进行线上面试。
商科的面试虽然多为行为面试,问的问题也比较general,并不是什么专业知识,但是我认为它仍然具有十分大的准备空间,也是值得花时间。最重要的就是熟悉自己的cv与essay,要做到在深度解释自己的经历与择校择项目的原因的时候不会被某些表达与词汇而绊住,尽量做到面对的时候能够流利的脱口而出。我在准备的面试的时候就是根据各种面试集锦,与自己考虑的可能问题,列出回答大纲,知道每个问题的回答内容要点在哪里,怎么有条理的回答,并在脑内不断回顾。
同时GGU安排的模拟面试也十分有效,给我提前感受了面试的感觉,反馈的feedback也帮助我不断的完善自己。这样下来在实际面试的时候,因为充分的准备我表现的比较游刃有余,且每个问题都有内容可答,没有出现过因为不知道如何回答而错乱的情况。
关于GGU
开始决定申请的时候就想要选择一个机构以防出现什么差错。但是开始选择机构时特别纠结,连续接触了几家都觉得有些不合适。后来通过朋友的介绍跟GGU面谈了之后觉得沟通的比较顺利,最终决定一起合作。
在前期,其实我对一切还是比较茫然的,那个时候我的培训师列出了时间表与事项安排让我对整个申请流程有了大致的把握,知道每一步需要完成什么。特别要提出世毕盟的申请指导培训课给了我一个非常清晰的脉络,让我了解了大部分申请前中期过程中需要去做的事项以及完成的方向与办法。同时GGU的资料整理也帮我节省了很多时间成本,培训师会给我整理我的选校列表,明确地记录了每个项目申请的不同要求;以及申请时每个项目不同的文书要求;还有针对每个项目具体的面试指导和面经题目。 我特别喜欢每次面试之前GGU提供的native expert mock interview,因为以前我并没有类似的面试经历,所以当收到面试的时候我的紧张远大于欣喜。但是这样的mock exam给了我提前预演,事后针对每个问题单独做出的细致的更改建议也让我更加有方向与信心。多亏了这个到了正式面试的时候其实我是充满了自信而不太紧张的。 整个申请阶段已经告一段落了,这段旅程有辛苦也有收获。刚开始申请的时候因为背景比较一般并且还是转专业,实际上我是比较悲观的,但是最终的结果令人十分感动。特别感谢我的家人朋友与我在世毕盟的培训师姐姐,在整个过程中一直鼓励与支持我,也希望明年的小伙伴们能够收offer收到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