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言和原创曲《千年沧海上》歌词解析&创作笔记

2020-02-03 12:50 作者:幽寂  | 我要投稿

首先感谢大家对小鸟的支持~!据说一边听歌一边读歌词解析会更有感觉哦↓

继其实早就写好了的《丹花君子行》之后,难得又写了一篇自己比较满意的完全古风(大概吧)的词,心里得意还是挺得意的~前草就说那也跟《风雨征程》一样写个歌词解说吧。说是解说,我还是希望这次的词比较直白,没有太【需要】解说的~写下这一篇“解说”,其实更多的是出于实名安利文丞相的诗和一些其他的参考文献的目的吧hhhh其实评论区很多小伙伴已经get得差不多了,给大家呱唧呱唧~

写这首歌之前我跟前草充其量算是文丞相的路人粉,因为《自述》这首诗想到了这个意象。然后事情大概是发生在言和拜年祭刚开始拉群的那几天,我跟前草聊说要写什么样的一个民族管弦乐的燃曲啥的。我就说:“我有一个疯狂的想法,你想不想写一个历史上帅的人,比如文天祥”然后草马上说“要写小鸟(精卫)!”……于是就这样愉快地决定了。

决定写这首歌之后就立刻去做功课了。《指南录》虽然没全看,主要的诗词也都撸了一遍,还去听了京剧《文天祥》和京韵大鼓《正气歌》(B站都有)。另外受到小说和话剧《北京法源寺》的影响也很深。希望都可以成功地安利出去~

这首歌是我第一次给前草的曲子作词。我自己一体机的歌一般都是先词曲一起有机地结合出来一小段,然后再给发展基本成熟的旋律填词,以词靠曲为主,曲贴词为辅。这次除了戏腔的部分以外,采用的也都是这种先成曲后填词的方式,给前草的作曲更大的旋律自由度。我个人感觉旋律的音乐性是优先的,而文字可以适应,歌词要去不断提炼语言从而让音调韵律符合旋律,这也是古代填词牌曲牌的道理所在。

草桑这次的编曲真的是拿出看家本领,试验了我到现在都在B站音乐区很少见的音乐风格。那我也希望咱们这次的歌词没有辱没前草的神仙编曲~感兴趣草桑编曲中的思考的话,就快来看前草的编曲解说视频吧↓


总体而言,一开始早在前草定下旋律稿之前,我就大概定了几个备选的韵脚,然后开始集句集意象,最后集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基本上可以开始写整句了。韵脚主要定在“言前”、“遥迢”和“江阳”辙上,这几个开口大辙气质阳刚清爽,而且字也多23333很多一开始想的不合辙的语料,其实都可以经过一定的改动,或换字,或从句尾移到句中,来加以利用。一开始“衔石东南补天创”和“毋作子规泣血殇”的草稿版本是“补天壑”和“泣血杜鹃歌”来的~(咱毕竟听相声来的,亲身学习了一把“过了一天又一天,心中好似滚油煎”→“过了一朝又一朝,心中好似滚油浇”23333)


“雨潇湘如晦落九天 路遥迢崎岖往事经年”

欲扬先抑,开篇试图营造一种晦暗和低迷的状态,以及回忆过去的前置氛围。《正气歌》序:“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这两句其实也是整篇歌词最早定稿的两句~(这种情况其实在我写的词是没那么多见的,我一般第一个定稿的都是副歌的某个部分23333)


“山河凋残 乾坤正暗 槛中数几度晓星寒”

文天祥在大都被囚约三载,这里简单描述一下国事的现状和时间的流逝。《过零丁洋》:“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


“想干戈零落惶恐滩 度崖山风浪也自坦然”

《过零丁洋》:“惶恐滩头说惶恐”。文天祥曾在惶恐滩兵败与家人失散,最后败走崖山被擒,都是他斗争过程的低谷,甚至在被缚往大都的过程中还被粉丝写了劝他赶紧自杀以免变节的粉丝信……(你就这么不信任你偶像的节操吗!)但这些都不能改变他的意志。原因是什么呢?下文分解……


“只身虎穴 犹似有伴 谁言古来圣贤影孤单”

这一段的灵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李敖先生的小说《北京法源寺》其中一段:

从三百五十年前的杨继盛,到两百七十年前的左光斗,这个刑部狱、这个头监牢房,也不知关闭了多少川流不息的过客,他们的身躯已经不存在、血肉已经不存在,但是,鉴不用人,形还问影,他们的影子,其实依然存在。他们在丹青与青史、热血与冷汗、悲愤与哀呼、长吁与短叹,其实处处都凝固在空气里、嵌入到墙壁里、渗透到地底下。虽然先后关到同一座监狱同一间牢房,甚至萧条异代,各不相属;身世遭际,自有千秋。但是,当一代又一代化为尘土以后,他们终于在不同的时间里、在相同的空间里,离奇的累积在一起,做了时空的交汇。也许在子夜辗转、也许在午夜梦回,同座监狱同一牢房,先驱者的身影却恐怖的魂影相依,苦难就这样传递下去、接替下去,只有开始,没有结束,为了中国的伤痕,永远做出推陈出新的见证。

我决定反用李白的“古来圣贤皆寂寞”句,与《正气歌》中那一串“脑海中涌现出许多英雄形象”作具象的结合:即,当正气充盈“我”身,那些曾经“一一垂丹青”的正气之士的形象也在陪伴着“我”。这样来看,“我”又怎么能说是孤单呢?


“休感叹 如何鼎镬亦甘 皆因春秋凛烈 已入我肝胆

任我刀丛血泊 百般皆不夺 满腹浩然”

由上一段的反问表述,递进到更加直接的设问表述。《正气歌》:“鼎镬甘如饴”,“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刀丛”取鲁迅先生诗:“怒向刀丛觅小诗”。“不夺”取论语:“匹夫不可夺志也”。“浩然”即是《正气歌》序中提到的孟子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和前面的“凛烈”一样都是不点名地侧面提“正气”二字。

(这段我歌词还打错了个字,aw man...)


“愿奋三寸翼 衔石东南补天创

纵力尽 毋作子规泣血殇”

顾炎武《精卫》诗:“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一寸感觉有点儿小~那就写大点吧w“衔石东南”不仅是精卫本鸟的行为,也象征文天祥转战东南。而子规是古来常用的亡国哀恸意象,与身死而斗争不息的精卫形成对比,有点儿学高尔基《海燕》里面拿海鸭企鹅对比海燕的感觉了23333踩一捧一?【你


“竟一生毕一事 莫念吾往

且寻丹羽 沧海上”

宋史记载,文天祥临刑前说:"吾事毕矣。"这里仍然有点受到《北京法源寺》中谭嗣同关于“死君”还是“死事”的探讨那一段的影响。文天祥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忠某一个君而坚持立幼帝打游击抗元军,而是尽他作为宋臣的使命。因为有着这种使命感,才能够“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一段结合上一句树立了“千年沧海上,精卫是吾魂”的形象。“我”是抱着视死如归的心的,但“我”相信自己身死而志向不灭,愿化为神鸟守护在自己战斗过的南海之上。(这里真的有受到赤鸢仙人的形象影响,我没有说谎~)


“忆往昔戎马正同袍 烽火淬炼我魂魄如刀”

这里写文天祥与志同道合的其他宋臣一起转战东南各地勤王抗元的峥嵘岁月。


“栏杆拍过 吴钩铁销 亦学那临江击楫胆气豪”

借用了比文天祥早个一百来年的辛弃疾的词:“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正气歌》:“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指的是东晋祖逖渡江击楫,誓要收复失地的事迹。这句同上句,回忆“我”斗争历程中的高光时刻,为后面提振绝境中的意志作铺垫。


“当此时 惟效睢阳齿碎 将这巴山头抛 亦刚直不挠”

“睢阳齿”和“巴山头”(原文是“为严将军头”)都是《正气歌》中提到的正气之士的象征。张巡齿碎的事情,文天祥在他很多诗词中都提过了,是zqsg地喜欢张巡,两人的事迹倒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严颜嘴炮了半天“断头将军”最后倒是没断成头,不过作为三国粉,我忍不住要用个三国梗~


“不惭千载诗书 砥砺我骨肉 赋我脂膏”

李白《侠客行》:“不惭世上英”。《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一经”指的教给他春秋大义的儒家经典,就是那“千载诗书”了。《后汉书∙班彪传》:“与之乎斟酌道德之渊源,肴核仁义之林薮。”清华大学校歌:“肴核仁义,闻道日肥”。诗书经典可以为人之精神食粮,甚至化入骨肉,是古来有之的表述。


“愿奋七尺躯 顶天立地扶朝阳

纵力尽 也将碧血映霞光”

文天祥《自述》诗:“有心扶日月,无力报乾坤”。其实这句诗前草在《风雨征程》里面“有心扶摇只为正日月”中也化用过哦~大宋王朝虽在此语境下已是夕阳西下,但中华民族绵延的生命力却不是。文天祥曾在大都与忽必烈的廷臣辩论,维护汉文化的地位,也可谓有功于后世。更何况,这里的精卫形象不仅仅是文天祥本人,而是以他的诗中的形象为代表的,古往今来一切民族英雄的精神的提炼。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中华民族才能够经历无数苦难而仍有朝阳般的活力。

苌弘化碧,中国古代杀身成仁之士的永恒艺术形象。秋瑾曾写:“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便是这个意思。这里的形象又借鉴了盘古擎天立地,最终力竭而死,身躯血肉化为天地间的自然事物的故事。


“竟一生毕一事 莫笑吾狂

毅魄化羽 沧海上”

忠贞一生,至死方休。如此狂妄的誓言,但文天祥做到了,古往今来的许多仁人志士也做到了。明代夏完淳的就义诗中曾有“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不过“毅魄”并不是明朝才有的词儿。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故人日已远 赤心百代传

身从古道含笑去 魂系九州终复还”

《正气歌》:“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仁人志士虽然身死,但他们的事迹激励着后人,同样的精神总会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归来,“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这一段歌词是最后定稿的,因为说句老实话,我俩都对戏腔的旋律怎么写没什么经验23333最后是我先按照戏曲常见的句子长度写的词,然后临时学了点京剧韵白念了一下,然后让前草根据韵白的调子谱曲,前草说旋律瞬间就出来了23333汉语曲艺的音律真是有意思~

第一次认真意义上地调戏腔,老实讲我听了很多首V家的歌,但因为发现大多数戏腔都是仿旦角的腔调,而文天祥显然是老生,就觉得……对目前的工作参考价值很有限。最后想了半天,诶,按道理说瑜老板肯定有很多这方面的教程吧!所以最后就是跟瑜老板学的↓

时间仓促,只能说凑合学个样子,京剧这个大坑我还只是小心翼翼地在坑边上试水,如果有什么特别不对的地方,还是希望大家能不吝赐教哈~


竟一生毕一事 莫念吾往

毅魄化羽 护守家邦”

前面一段副歌的递进,明确地呼喊出(据说是基辛格说的)“中国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的意涵。


“愿凭一腔气 追随先贤赴重浪

留一副 磊落丹心后人榜

竟一生毕一事 此身已往

试看千年 沧海上”

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沧浪重重,乃是人世写照。身赴重浪,不仅有投入历史洪流的意味,也有入世,“到人间去吧!”的象征。文天祥是实名屈原粉,曾经写过“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我本来是想更多地写一写屈子梗的,但为了歌词的逻辑删改了半天,结果最后就砍剩下这一句算沾点边【。

《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我”留下自己磊落的精神激励后人,不需要任何犹疑,确信这件事会发生,因为正义必胜,正气永存。因此,才能极度自信地在最后断言“试看千年沧海上”,华夏大地必将涌现新的英雄,正如传说中精卫的子裔,前仆后继,志向永续。


写到这里,我感觉我对这个创作母题的理解,比起刚开始决定写作的时候又有了新的发展。正气歌里面我很喜欢那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这就让人感觉这种神圣的情怀好像一直都笼罩在中华大地上空,守护着她。在和平时期,它就安详温暖地存在在集体意识中;一旦中华民族到了危险的时候,就会现身在一个个具体的英雄的人民身上,拯救民族于危难之中。我们虽然是从文天祥一个人说起,但“精卫”的形象就和贯穿中华民族历史的“正气”结合起来,呈现出超越某一个个人的生死,而在历史长河中代代相传的样貌来。就像安徒生在《光荣的荆棘路》里面说的,被荆棘路选择的人是幸福的。能够仰望这种民族魂魄,心怀这种崇高感情的我们也是幸福的。但我们民族的“正气”和荆棘路还不尽相同。荆棘路是出世的,是“谁的路更好,只有神知道”,是一种先验的保证。但“正气”是入世的,是经验的。它曾经在过去的历史中不断显现,也必将在未来继续显现。因此我们才能说“试看”,因为它昔在,今在,未来必在。

正气永存,人民必胜!

试看千年沧海上!


言和原创曲《千年沧海上》歌词解析&创作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