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魔幻的历史切片


宣德元年八月,明宣宗朱瞻基登基的当年,他的本家二叔汉王朱高煦起兵造反了。
配方还是那一套配方,味道还是熟悉的味道。
朱高煦打出的旗号是“靖难”,扬言朱瞻基的身边有奸臣,他要“清君侧”。
朱高煦想要如法炮制父亲朱棣来个靖难2.0,但是很显然,他没有朱棣那两下子,他的对手朱瞻基也绝非建文帝朱允炆那样的庸常之辈。
这个朱高煦,他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第十个孙子。
太祖执政时期,正是朱高煦的青少年时代,那个时候的朱高煦,还在明朝的京师南京生活,主要任务是在宫里读书,受皇家教育的栽培。
但是很显然,朱高煦不是那块学习的料。
《明宣宗实录·卷二十》:就学京师,高煦与焉...言动皆轻佻,素不为太祖所爱。
朱高煦不思进取,功课一塌糊涂,平时还没个正形,行为放浪,言语轻佻,所以太祖朱元璋对朱高煦印象很差,一点也不喜欢朱高煦。

当然了,由于这段记载它出自《明宣宗实录》,所以也很有可能是宣宗朱瞻基故意埋汰朱高煦,因为,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比如《明太宗实录》就记载说懿文太子朱标性格软弱不堪,朱元璋很不喜欢他(懿文太子以柔弱牵制文义,不称太祖意),很显然,纯属永乐朝的文人污蔑。
不过朱高煦其人,似乎在哪本史书里的名声,都不是很好。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了。
朱元璋一驾崩,作为孙子的朱高煦立刻进京奔丧,当时,朱高煦的舅舅徐辉祖正好也在京师,他看他这个大外甥整天正事没有,游手好闲,十分担心,于是就找机会偷偷的劝告朱高煦不能这样,作为朱氏皇族,作为宗室子弟,你必须得板正儿的,必须得支棱起来,不能这么一天到晚瞎混了。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要不是跟你有亲戚,拿你当亲人,人家徐辉祖干嘛这么费力不讨好的劝你呢?真要是不在乎你,就放任你胡作非为,到时候你死到大街上跟人家也没关系。
舅舅真心实意的盼着他好,但是朱高煦很显然不以为然。

朱高煦不领情也就算了,但这哥们操作更骚,来南京一趟被舅舅训了一顿之后心中愤恨,竟然在走的时候把徐辉祖极为心爱的一匹宝马给偷走了。
《明史·朱高煦传》:徐辉祖以其无赖,密戒之。不听,盗辉祖善马。
在从南京返回北平的路上,朱高煦也没干过什么好事儿,沿途之中他经常杀死平民,到河北涿州地界儿的时候还把当地驿站的驿丞给杀死了。
那个时候的朱高煦,不过也就是十七八岁,他所犯下的恶行轮不到他背锅,但朝廷里御史们却时常拿教子无方来批评燕王朱棣。
朱高煦回去之后不久,朱棣就造反起义,发动了靖难之役。
虽然说平时不太老实,但是真到打仗的时候,朱高煦还是挺猛的。
朱高煦不仅身先士卒,作战英勇,还好几次在战场上救朱棣于危难之间,在长期的父子搭档作战的过程中,朱棣对这个儿子产生了很大的好感,甚至还曾经拍着朱高煦的肩膀说:
《明通鉴·卷十三》:“勉之!世子多疾。”
你大哥朱高炽身体肥胖,又有足疾,健康状况一直不太好,所以你要好好努力啊,搞不好以后你就有机会继承我的衣钵。
朱高煦一听,当时可就来精神了,从此之后就一直以朱棣的这句话为奋斗目标。
其实,这种话吧,听听就得了。
当年唐高祖李渊起兵的时候也信誓旦旦的保证说要把皇位传给李世民,结果李渊前脚登基,后脚就把李建成立为了太子。
废长立幼自古就是取乱之道,嫡长子继承制度,那在人们的心里是相当根深蒂固的。
果然,后来朱棣登基之后,朱棣果然把长子朱高炽立为了太子。
《明史·朱高煦传》:辄以唐太宗自比。
朱高煦当然很生气,但是他生气也没用,俗话说童话里都是骗人的,所以他只能安慰自己,没有关系,自己可以做唐太宗那样的人,只要把大哥朱高炽给扳倒不就得了么。
但是,这个想法不太现实,因为本朝的规定是,皇子如果不是太子,那么到了既定的年龄之后,他就需要到外地去就藩。
朱棣经常催朱高煦赶紧到外地就藩,毕竟孩子这么大了,你得让他出去历练成长,你不能让他老是赖在父母的身边啊对不对。

朱棣赶,朝廷大臣们根据礼制,也不停的催促朱高煦赶紧走人。
但是很显然,朱高煦不想走,你要说到天津就藩他也许还能去,但是他就藩的地方是在云南,他实在是走不动。
自己到了云南,远离朝廷,哪儿还有机会和大哥竞争?
《明史·朱高煦传》:我何罪!斥万里。
朱高煦愤愤不平,表示我也没犯罪,凭什么把我弄到那么远的地方?我不去!
朱棣没办法了,又只好把朱高煦改封到了青州。
然而,朱高煦还是不满意,这回他又开始嫌弃青州不发达,抱怨道:
《明史·朱高煦传》:“我有何罪,置我瘠土!”
朱高煦想要接着耍赖皮,但朱棣这回是忍无可忍了,他又把朱高煦改封到了乐安州,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惠民县,并且强制管役,直接把朱高煦送到了封地乐安。
成祖驾崩,眼见大哥朱高炽即位的朱高煦又气又恼,他立刻决定,要图谋起义,颠覆洪熙政权,自己做皇帝。

这个朱高煦,很有可能在洪熙仁宗年间就想要造反,但问题是,造反这种事儿是大事儿,总得需要时间准备准备,朱高煦准备来准备去,准备了半年多,还没等起兵,仁宗就驾崩了。
造不了大哥仁宗的反,那就只能造接班的宣宗朱瞻基,也就是自己小侄子的反。
诚然,已经到了这个时候,朱高煦还想要造反,那已经是天方夜谭了。
因为就朱高煦那点兵力,别说反攻大明,就算是占领安乐州也够呛,但这哥们就是头铁,不到黄河他心不死,不见棺材他不落泪,朱瞻基前脚登基,后脚他就反了。
从朱高煦出生开始,他就不停的在犯错,年少轻佻,胡作非为,太祖朱元璋不喜欢他,青年狂悖,屡有过失,但无论是成祖还是仁宗,都对他能忍就忍。
因为,毕竟血浓于水,他们都不希望当年靖难内斗的事情再度上演。
说来说去,咱们不都是一家人么?
所以,新上台的朱瞻基同志对这个二叔朱高煦,也一直采取怀柔政策。
一来,朱瞻基本人就比较顾念亲情,二来,朱瞻基虽然是皇帝,但在宗族体系里毕竟是晚辈,你一个晚辈和长辈较劲,一来传出去不好听,二来如果真要动了刀子打了起来,叫宣宗背上了杀叔的罪名,那肯定在舆论方面对皇帝也是不利的。
所以,面对朱高煦的公然反叛,朱瞻基是好言相劝,今天写信劝二叔别闹了,明天派使者去劝二叔别整事儿了,但朱高煦是充耳不闻,决心要一条路走到黑。
给你台阶你不下,那到时候大巴掌打到你的脸上,你可别喊疼!

朱瞻基失去了耐心,带着大军御驾亲征,结果大军刚到城下,仗还没开打,朱高煦就投降了。
可以说,朱高煦同志的行为完美的诠释了作家王朔的一句话:
人挡着我,我就给人跪下——我不惯着自己。
一般来说,这种动机明确,证据确凿的造反行动,罪魁祸首朱高煦那肯定是要被弄死的。
但是,朱瞻基毕竟顾念亲情,只不过是把朱高煦废为了庶人,囚禁在了紫禁城西安门里的逍遥城中。
在这座并不算宏伟,甚至显得有点冷清的皇家宫殿中,朱高煦倒是可以“自在逍遥”的安度余生。
但是,事情并未就此结束。
明宣宗朱瞻基时不时就会想起自己的这个二叔。
他是父亲朱高炽的亲兄弟,他们曾经一起在靖难之役中并肩作战,而在更为久远的,自己还是孩童时代的过去,朱高煦更是和他共同生活,他抱过自己,陪自己骑过马,带着自己放过风筝,他曾经是自己最为信任的长辈和亲人...
所以,某一日朱瞻基还是放心不下,于是亲自到逍遥城里去看望朱高煦。
叔侄重逢,本来是温情脉脉,谈的好的话,说不过皇帝一开心,就把自己放回封地了。
但我们的这位朱高煦同志操作十分魔幻,竟然在和朱瞻基交谈期间,趁着朱瞻基不注意,脚下使了个绊子,直接把朱瞻基给绊倒了。
朱瞻基重重摔在地上来了个嘴啃泥,爬起来后盛怒无比,也不顾上亲情了,立刻命左右的武士用一口重达三百斤的铜缸把朱高煦给扣在了里面。
《国朝献征录·汉庶人传》:缸约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项负之,辄动。积炭缸上如山,然炭逾时,火炽铜镕,庶人死。
可是万万没想到,这个朱高煦他身材魁梧,勇武有力,这么一口大缸没罩住他不说,反而叫他给顶了起来。
你不顶还好,关你一会皇帝气消了就把你给放了,你这么一顶,朱瞻基是更加恼怒,他命令武士在铜缸周围点燃炭火,就这么活生生的把朱高煦给炙死了。
想当年靖难大战,朱高煦在白沟河一人对三人,连破翟家三雄,击溃西川精兵。
沱河之战杀出血路,灵璧大战一骑当千,战场上的朱高煦宛如项羽再世,几乎无人能挡。
只可惜,金戈铁马的岁月一闪而过,他最终的命运,落到了这一口铜缸之中,伴随着烈火燃烧,他的躯体和他的故事灰飞烟灭,仿佛他从未来到过这个世界上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