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灶台困住20年后,一个留守妇女的反击


一碗香喷喷的猪油挂面,是陕北霞姐做的人生第一顿饭。
那一年,她12岁。年少的她并不能预料,从此会被土窑前80公分的灶台困住,成为一个仅有小学文化的家庭妇女。更让她没想到的是,23年后,一直围着灶台做饭的她,却成了陕北的红人、延安市人大代表。
曾经,她为弟弟、妹妹做饭,为婆婆、孩子做饭,又为工人做饭。每一次选择,都在为别人,从未由着自己决定。
2019年,霞姐开始在快手上分享自己做饭的日常。“我是咽着口水看完霞姐的视频”,当越来越多粉丝,在视频下留言说喜欢她做的美食,这让她第一次对做饭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愫。做饭慢慢变成了对热爱的一种表达,她找到了一日三餐在生存以外的价值。短视频世界里的霞姐,做饭不再是为了任何人,而是自己内心的满足。
这个35岁的陕北农村女人,曾经只是命运里的一片浮萍,被束缚在一方简陋的灶台。但即使面对生活的苦难,她也不曾放弃,并以亲身经历告诉所有女性,哪怕小小的灶台,亦可让你仰望远方。
陕北红人
一大早,霞姐依着往常做好一家人饭菜,又喂了50多只鸡、6头猪、3条狗、20多只兔子、还有一大群鸽子。
冬天不用伺候小菜园,让她少了许多乐趣,但料理几口人的一日三餐,也终是闲不着。日子一天天往复,总觉与往日并没什么不同。
但摄像头对准她时,她又感觉有些不同了。拍了3年多短视频,她仍有些许紧张。“我说不惯普通话,粉丝们又听不懂陕北方言”。
“嗨,大家好,我是霞姐!”她放慢语速,普通话夹杂着浓重的陕北口音。圆乎乎的脸上,无半点粉黛,一颦一笑却极具感染力。
“朴实、接地气”,这是快手老铁对陕北霞姐最多的评价。她住在延安市志丹县永宁镇刘河村,这个山坳坳里的小村子,因霞姐的走红,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外地人。
每逢过年,她和老公陈浪都会去永宁山上香。可2021年的春节,他们第一次没上山。“来的客人太多了,根本没时间出去”。南京、上海、北京......远道而来的客人,都想尝尝她的手艺。热情好客的陕北女人,不辞辛苦地准备着一餐又一餐,内心仍满是欢喜。
人气旺盛的,不止这个偏僻的小山村,离刘河村仅有2、3公里的永宁山,也因霞姐的宣传,从零零散散的游客,变得络绎不绝。去永宁山的车,一路堵到镇子,堵了4、5里地。
景区计划邀请霞姐做形象大使,还想把她的照片挂在显眼处。“我不是明星,长得也不好看,这不合适”。
不管霞姐是否接受,生活都在看似寻常中发生着变化。2020年,她接到县里电话,让她参加一个会。事后才知道,是要选举她当延安市人大代表。她的第一反应是迷茫,“我也不知道,我一个家庭主妇能干什么?但要是真能选上,我一定不能辜负大家的期待”。
这个谦虚又腼腆的农村妇女,从2019年开始,通过短视频分享陕北农村生活、风俗文化、美食制作,收获了大批粉丝。
窑洞前垒砌土灶,跟着村民扭陕北秧歌,拿着鼓锤敲延安大鼓,做陕北美食洋芋擦擦、油馍馍、炒饸络、摊黄。从未去过陕北的粉丝,一路跟着霞姐,感受到了陕北乡土文化的质朴与纯真。

起初,她只想记录生活,渐渐有了影响力,便想着做更大的事。她开始不遗余力地宣传家乡,也竭尽所能地帮助家乡的人们。她帮患病的小女孩筹款,帮濒临破产的小企业起死回生,帮村民卖农产品。
从未走出大山的霞姐,被各大平台官方邀请,去了上海、北京、琼海、珠海。这个做了23年饭的女人,做梦也不曾想过,不过是一碗人间烟火,却将人生浸染得如此精彩。
在灶台边长大
蒜瓣、葱段在油锅里热舞,爆出的香气,溢满了小院。
一小勺猪油,淋在煮好的挂面上,莹润透亮。“哎呀,猛香哩”。弟弟、妹妹吸溜一大口面条,笑嘻嘻地看着姐姐。
那一年,霞姐12岁,上五年级。每天中午放学,她都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回距离学校500米的土窑,给弟弟、妹妹做饭。“又是第一个冲出来的”,老师总会笑着调侃她。
那时女孩还不知道,几个月之后,她将彻底离开校园,这个土窑前简陋的灶台,也将从此困住并影响她的人生。
土窑是租的,一个月20块钱,是三姐弟在镇上临时的家。刘河村离镇子40多里地,上学得翻山越岭3个小时,母亲便在镇上租了房子。
可租了房子,父母却来不了。父亲在外地打工,母亲在村子种地,还要在砖厂揽活。三年级便辍学的哥哥,要留在家里放羊。
女孩担起了弟弟、妹妹的一日三餐。家里只有洋芋、酸菜、挂面,为了让弟弟、妹妹吃得好一点,她就把洋芋变着花样做,洋芋丝、洋芋片、洋芋块。
煮挂面也尽量变换味道,有时放点腌肉,有时放点猪油,偶尔加点辣子,或者搁点酱油。她常说,现在研制酱料、创新菜式的功夫,都是那会儿练出来的。
实在没有菜,她还会去挖野菜,苦菜、扫帚菜采回来用各种调料,给弟、妹熬一碗。有一天,邻居闻见了霞姐小院飘出的香味,便要了一碗熬野菜,觉得好吃,又拿了自己炒的莲花,来跟她换。忆及过往,弟、妹常说,“那会儿,没人比姐姐做饭更好吃了”。
霞姐没学过做饭,小时候喜欢看奶奶、外婆做饭,看多了,便慢慢摸索出自己的经验。外婆去世5年了,她还很怀念外婆的味道。外婆做的馍馍,不放油,锅里加上调料,烤出来又香又脆,炸的麻花也是外酥里嫩。霞姐做的酸菜,也是学着外婆的样子做的。
为了一日三餐不停奔跑的女孩,却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了。每到开学,妈妈便四处借钱。借到钱,先给弟弟报名,再给妹妹交学费,然后才是霞姐。
有一次,实在借不到她的学费,妈妈便让她去找砖厂老板要工资,能要回来,就继续上学。性格内向的霞姐,硬着头皮,要回来200元钱,交上了164元学费。
“这样就不会被老师点名了”。没及时交费被点名,曾让她万分羞愧,头埋在课桌上,脸涨得通红,不敢看任何人。五年级下学期,母亲没能凑齐姐妹三人的学费,霞姐主动提出了辍学。
每次录视频,有点词不达意时,她也会感慨,“当初,如果再坚持坚持,读完初中该有多好”。但她从不抱怨生活,也不埋怨任何人,依然在一餐一饭里感受美好。“弟弟妹妹吃得好,我就很幸福”。
17岁那年,父母不希望女儿整日再围着灶台砖,便让她去延安找一个姨姨学理发。那是她第一次去延安,也是第一次看见县城以外的城市。“楼可高了,马路可干净了”。
可到了城市,她却依然没离开灶台。姨姨有六、七个徒弟,每天中午要管饭。霞姐主动帮忙做了一次饭,没想到获得一致好评,这让她免去了洗毛巾、收拾屋子的杂活。
20岁,她回到镇上开了一个小理发店。后来因为对染发剂过敏,手肿得厉害,便在结婚后跟着干装修的老公陈浪去了延安打工。2008年,怀孕生子的霞姐回到村里,成了留守妇女。
留守那几年,她专心给婆婆、孩子做饭,每日养猪、喂鸡,并不觉得日子辛苦,只是漫长的寂寞和偶尔闪现的低价值感,让她心里空空落落。
2014年,霞姐的老公和朋友创业做木炕厂,她留下孩子托付婆婆帮忙照顾,自己又去给厂里的4、5个工人做饭。似乎冥冥之中,她与灶台早已绑定在一起。
为弟弟、妹妹做饭,为姨姨的徒弟们做饭,为婆婆、孩子做饭,又为工人做饭。十几年的灶台人生,每一次选择,都在为着别人,从未由着自己决定。
她曾经以为做饭似乎是她天生的使命,彼时的她,并没有将做饭与热爱关联,只是钟情并沉浸于朴素的一餐一饭。
最简单的一汤一菜,她也能全情投入,更愿意花时间去琢磨餐桌上更多的可能性。有时,为了熬一锅西红柿酱,熬到凌晨两、三点也没有困意,甚至还有一丝兴奋。
2019年,陈浪看见村里人都在玩快手,建议擅长做饭的霞姐也注册一个账号,分享做饭的日常。之后,她又叫来弟弟、妹妹帮忙,就这样陕北霞姐家庭工作室成立了。
“我是咽着口水看完霞姐的视频”,当越来越多粉丝,在视频下留言说喜欢她做的美食,这让她第一次对做饭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愫。做饭慢慢变成了对热爱的一种表达,她找到了一日三餐在生存以外的价值。短视频世界里的霞姐,做饭不再是为了任何人,而是自己内心的满足。
不到三年的时间,陕北霞姐迅速走红,而她原本平静的生活,也开始泛起了波澜。
不再普通
35岁的霞姐,手上已布满厚厚的老茧,干活却愈发麻利。
砍排骨手起刀落,力气大得惊人,一大盆面粉,不一会儿就揉成光滑的面团。很多粉丝喜欢看她拍大蒜,一拍一抿,干脆,利落。

事实上,做美食账号并没有看起来那么轻松,为了保持更新的频率,她要不停地劳作,还总担心让粉丝失望。“我这么普通,咋能有那么多人喜欢呢”。
有一次,去镇上集市买菜,有个卖菜的大姐一眼认出她,说什么都不要钱。大姐总看快手,还知道她身体不好,非要帮她把东西背回家。霞姐拒绝了大姐的好意,却感动得无以复加。
“粉丝就是这么好,我有一次看留言,哭了大半天”。霞姐说的那次,就是她发的刘雪儿视频下的评论,满满的温情和鼓励。
雪儿是她的邻居,一岁多患上白血病。这个因病致贫的家庭,早就拿不出一分钱。2022年1月,霞姐发布了雪儿生病的视频。很多网友看了雪儿的故事,自发地联系霞姐捐助善款,让她既感动又惶恐,“我一个家庭妇女,咋能干这么大个事”。
快手有个素未谋面的粉丝给雪儿捐了2000元,还经常跟霞姐聊天支持她。粉丝的厚爱,霞姐总觉无以为报,便会邮寄陕北的土特产,家里种的洋芋、小米、还有自己做的萝卜干。
还有热心粉丝帮雪儿联系医院,骨髓移植手术非常成功,让霞姐感受到了做短视频的意义。可遗憾的是,去年8月份,雪儿白血病复发,3岁的小生命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
听闻消息,霞姐哭到崩溃。雪儿父母在外打工,奶奶照顾生病的孩子。霞姐心疼女孩,经常接济二人,有时是金钱上的支持,给500、 1000,有时是生活上的照顾。雪儿特别爱吃她做的饭,雪儿奶奶总说,“霞妈妈熬的米汤,雪儿都爱喝”。
网友的爱心接力,没能留下雪儿,但霞姐救助雪儿的善举却传遍了四里八乡。
12岁女孩蓉蓉患有严重心脏病,一家四口,三口人患病。当时的蓉蓉已经到了必须换心脏才能保命的程度,霞姐给拿了5000块钱,但对于手术费也是杯水车薪。
霞姐再次发出求助,帮助蓉蓉成功做了手术。幸运的是,蓉蓉恢复得非常好,这让她万分欣慰。
从小霞姐就是一个心软的人。14岁时,母亲给她拿50块钱去县里买东西,她看见有个女人因亲人出车祸崩溃大哭,便把钱全塞给人家,甚至没留下回村的坐车钱。女人见她还是个孩子,执意不要。
当年,在镇上开理发店,但凡老人来染发、烫头,不管给多少钱,她都给做。有一次,有个老人,兜里只有5块钱,想把白头发染黑。那一刻,她想到了自己的奶奶、姥姥。“如果她们进别人的店,因为没钱被赶出来,我也会很难过”。
她总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近两年,武汉疫情、河南暴雨等,她都会捐款捐物。年初,陕西疫情,她还捐了5万多的物资。
短视频改变了霞姐的命运,让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变成正能量网红,她也开始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影响更多的人。
眺望远方
小学辍学是霞姐一辈子的遗憾。
她偶尔因此感到自卑,也更迫切地希望女儿接受更好的教育。15岁的大女儿,在延安上学,也是村里为数不多能在市里读书的孩子。这是被短视频改变命运的霞姐,做出最重要的决定。她无数次告诉女儿,“一定要好好学习,珍惜学习的机会”。
山里长大的她,从没学过普通话,又自觉文化底蕴不够,不足以支撑表达,便一直没开直播。她也不想因为直播带货,让自己的视频变了味。对她来说,拍视频是真实的生活, “那么多人喜欢和支持我,不能让人家对我失望”。
2019年,她曾在快手上直播过一次。当时,她还只有1万多粉丝,但那天来了500多人,最高时有800多人在线。可播了一会,她就下播了,“不知道该说什么,总担心说错话”。
她非常喜欢快手,总感觉快手上的粉丝,就是父老乡亲,可面对“亲人”,她也因为紧张而局促不安。
每次平台官方让她拍活动视频,要求说普通话,她都会压力巨大。她把词抄下来,一遍遍看,慢慢理解,最后再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让她对自己很不满意,“与粉丝的喜欢比起来,我的进步太慢了”。
事实上,很少有粉丝苛责她的表达,反而认为她质朴又真实,值得信任。也有不少公司找她带货,她都拒绝了,因为有的货品跟陕北没什么关系。她在网店陈列为数不多的选品,都是陕北土特产:黄米糕、土豆粉、小米、荞麦。
去年,她通过将谷子加工成小米,帮当地农民卖了90多万斤的小米。新谷子没有滞销,收入也没有赊账,村民都夸她真厉害。
三年前,村民看见她拍视频,还不太理解,说她是在网上骗人,还说她和老公不务正业。如今,总有村民找她帮忙卖农产品。

附近有个村种葡萄,常因没销路,烂在地里。今年,霞姐帮忙做了两次宣传,全村的葡萄都卖光了。以前一斤只能卖5块钱,今年选出优品后,一斤卖8块钱还供不应求,每家每户都增收了上万元。
当地还有一家传统面粉厂,卖的是原生态面粉,品质不错,但销量并不好,厂子一度濒临倒闭。没了收入,员工只能回家待岗。霞姐帮忙带货后,面粉厂起死回生,失业的员工又重新上岗。
她也会给村里的留守妇女提供库房打包的岗位,让她们赚些钱贴补家用。霞姐的妹妹之前就是农村家庭主妇,妹夫四处打零工,如今全家一起做自媒体,收入比以前高了,日子也安稳了。
以前,大家只是把短视频当做茶余饭后的消遣,现在却成了创收的一个重要手段,这吸引了许多人找霞姐学做短视频,她从来都是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如果再多几个网红宣传陕北,我的家乡会越来越好”。
有能力帮助更多人,让霞姐愈发自信。她有了更大的梦想,把陕北霞姐做成品牌。到目前为止,霞姐的短视频已经分享了800多道美食。她形容自己就是一道洋芋烧白菜,简简单单,不复杂。
粉丝眼中无所不能的霞姐,还有个遗憾,不会古法酿醋和酿酱油。那是奶奶的绝活,可奶奶已经去世了,她便摸索着自己去做。
一如唱歌,她也很喜欢,可总觉唱得不好,便一个人偷偷地练。去年,霞姐参加了延安春晚的拍摄,还和家人一起唱了歌。
除了唱歌,她还喜欢养花、种地。每次失眠就去小菜园,看看自己种的白菜、黄瓜、豆角,便会心生欢喜。有时,她也会到田里锄草,那些烦躁不安的心绪,便会转化为别无所求的平静。

曾经的霞姐,如同一片浮萍,被动接受着命运的安排。现在的她,渐渐地找到了自己的轨道,日子过得有声有色,也愈发有了底气。
她希望所有女人都能循着内心,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哪怕人生理想只是成为一名家庭主妇,也没什么可羞耻的。人与人的梦想,从来就没有高下之分。任由梦想远离,什么都不去做,才最可怕。
暮色四合时,霞姐依然在灶台前忙碌着为爱人和孩子准备晚饭。这个做了23年饭的女人,在三尺灶台上烹尽了人间美味。生活并非一定要轰轰烈烈,一餐一饭中的坚持与热爱,一样能成就热气腾腾的人生。
一个叫We的工作室出品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作者:小未
编辑:裴大哥 | 丑橘
图片:陕北霞姐(快手ID:shanbeixiajie12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