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東方輝針城聖地巡礼,好么?(淡水人鱼篇)


東方輝針城 ~ Double Dealing Character.

好的,这里依旧是水狮;
这个圣地巡礼系列也终于是写到了辉针城篇章了!其实本篇辉针城系列的圣地巡礼,也是老早之前就有的想法了,只是苦于当时初期考察过后发现辉针城各角色的零设不仅多且非常之零散,角色零设neta之间的关联性不强,各角色零设原型取材体系较为复杂,就只好列了关于辉针城的零设neta考察大纲,暂且搁置在笔记本中。这一放吧,就来到了两年后的夏天,途中也遇上不少事情,直到现在才动笔真是十分之惭愧了w
辉针城也是笔者本人非常喜欢的一部作品,自从c84正式版公布之后,中日两边相关的考察创作比起其余作品是真的少,就算是有也是不成体系的随缘提到而已,无法进行民俗考察之后的深挖什么的,导致笔者的民俗考察过程异常艰难,好在也不断进行精进整理,多少也串联起了辉针城的民俗考察体系和角色零设巡礼地的关联性。
那么废话也不多说了,在正式开始之前,惯例还是声明以下几点:
专栏本身由于辉针城角色本身零设过于松散不好整理的原因,将分为七篇每个角色占一篇分段的新模式,且声明会首先放在每篇开头之处,观看时还请注意。
这个系列当做零设民俗考察也好,基于此的一设脑洞杂谈也罢,或者纯粹的东方零设相关巡礼地的工具文都可以,能够看得尽兴便是对于笔者最好的鼓励了w。
这次辉针城为了致敬紧扣红魔乡主题的两面性和原点回归,登场角色身上或多或少都带有一点东西方对应原型相互融合的感觉,这种看似对立实则统一也是zun在设计辉针城角色特别重要的一环。
不单单是东方零设考据+圣地巡礼相关,中途也会插入一些地方民俗(这点上可能与东方本身毫无关联?)或者个人对于角色的见解什么的,有其它想法的也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意在为车车人提供一个接触圣地巡礼相关消息的渠道,笔者本人会对在中日两国网络上各种关于东方圣地巡礼的一些消息做一个整合,对这方面感兴趣请务必联系我(会提供各作品、各角色的原neta讲解和巡礼地参考)
本文中使用的论文、图片、同人图等素材均来自于东方元netawiki、thbwiki、日文wiki、推特、pixiv、微博、知乎、知网、国家哲学社科中心等网站。
“考据也是东方二次创作”、“东方本身是宗教民俗的戏说,二设又是东方的戏说”
在考察过程中插入zun的访谈是笔者的习惯,见谅)
本篇为【栖息于淡水的人鱼——若鹭姬】的民俗元neta考察分析和关联巡礼地介绍为主,穿插笔者个人理解的一设杂谈和zun访谈;


STAGE 1 雾之湖
淡水真珠之泪
Water Nymph
一面BOSS 栖息于淡水中的人鱼
若鹭姬
Wakasagihime
种族:人鱼
能力:在水中力量会增加程度的能力
BGM:秘境的人鱼(mermaid)

在『红魔乡』之中,有着明明是『东方』登场的却全都是西洋妖怪,这样的捏他。这次也有人鱼穿着烹饪服登场了,这是?
ZUN:这次是以「妖怪」为中心的。但即便这么说,我一想创作妖怪题材就总会陷入同一个形式……可能是水木茂老师的影响吧。大体上都会成为自然崇拜的结局。所以,这次就打算用能够在『百鬼夜行绘卷』里出现的妖怪=付丧神。那个绘卷完成的时代,应该还没有妖怪这个词语吧。后来到了江户时代,从绘卷里取了很多进行了命名。但是,也因为使用过很多和风的妖怪了,所以最开始想弄成一个有所不同的角色。另外也有「幻想乡没有海」的捏他。所以是「若鹭」(笑)。
「若鹭姬」,还真像是会在传说里出现的名字啊。
ZUN:根据我的思考,不像才是更好的。
虽然大众对于人鱼的印象也多是西方童话文本中描述的唱唱歌、活力四射、生活在神秘莫测的海域的精灵感,但若鹭姬本身只是身着传统和式仕女服的温和稳重派淡水人鱼而已,这种贯穿东西方原型取材的“两面性”,所谓“秘境的人鱼”嘛)

其一 “若鹭”
至于zun访谈中提到的故意给这位独特的淡水人鱼所设置的姓氏“若鹭”,这点也是十分之有趣的,在正式开始讲人鱼相关的考察之前,我们先来咬文嚼字一波,看看这个“若鹭”的玄妙之处。
其实不少国人初见一看到“若鹭姬”的名字常常会望文生义,一般臆想为是和白鹭相关的和式公主形象之类,倘若稍微懂点日语便可以将“若鹭姬”拆分来理解,若(waka)为年轻、幼小的含义、鹭(sagi)虽说和欺诈也是谐音,不过这边的“鹭”(sagi)则是后文会提到另一层含义,最后的姬(hime)自然也是契合淡水人鱼的词语。
所谓的这个“若鹭”(wakasagi)则是一种在咸淡水或者淡水中均可生长的细小鱼类(体长15cm),腹部银白背部略有些淡黄色,体侧有两条黑色线条,属于小型杂食性鱼类,以水蚤、浮游生物为食。学名为Hypomesus nipponensis又称为鰙、公魚,国内一般称作西太公鱼。
这种若鹭鱼为遡河回遊型的鱼种,加上本身对于环境适应力高的特点,导致了它的自然分布十分之广,整个北太平洋沿岸水域几乎都是它的踪迹,在日本本土从朝向太平洋一侧的千叶县和茨城県东南部的霞浦湖(霞ケ浦)到日本海一侧的岛根县的宍道湖这类著名的咸淡水交混的“汽水”湖泊环境也是其自然分布的北限,在这其中霞之浦的若鹭鱼最为著名。(其实就是霞之浦的产出的若鹭鱼最为鲜美而已,每年还会在霞之浦下属的北浦地区解禁专门钓若鹭鱼的民间活动比赛)
以及若鹭鱼还对于水质不好、低水温、盐分高的水域环境有很高的耐受性,再加上食用需求与开发这类小型渔业资源呼声的日益增多。因此在1910年由水产学家【雨宮育作】将霞之浦的优良个体培育人工放养到诹访湖、山中湖、芦之湖等地,以点逐渐向周围水域普及,到了今天在除了日本海外的离岛之外,全国各地大大小小湖泊都有它的身影了,分布南限一度到达了九州地区的鹿儿岛。
(这类无论什么水域环境都可以安稳生活的鱼类特点,是否在若鹭姬身上体现为在被称为“死之湖”的雾之湖水域环境中依旧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呢?)

我们再来看看“若鹭鱼”的几个别名;
相较于“若鹭”,“鰙”这一别名就很好理解,按照汉字的造字法取“若鹭”的“若”再加上鱼字旁就成了,依旧是传统的日式自造汉字,这点不仅仅是好理解而且简洁,就跟汉字中鱼字旁+随意一个汉字便可以直接代指一种鱼类的习惯一样,但根据日本人对于汉字系统熟悉程度我们也不难推测“鰙”这个别称也是后世才发展出来的了。
原来最初指代若鹭鱼的是“わかさぎ”(wakasagi)这一假名词汇,只有假名总感觉没有什么排面,还不够所谓的“风雅”,便根据读音在汉字系统在找了同音读的“若”和“鹭”来指代这种鱼。
对应汉字含义整清楚了,那假名(わかさぎ)本身呢?前面两个假名(わか waka)与汉字“若”一样就是幼小、清新的意思,而后面的さぎ(sagi)则既不是“鹭”,也不是“詐欺”,而是小鱼、细鱼的意思,总而言之这两个词都是在描写若鹭鱼纤细娇小的体型。终上所述,这个合成语意便是“清新的小鱼”,这就不禁引人遐想是不是在品尝过后才命名的了?)
至于“公鱼”这个汉字别名,则是因为江户时代的常陆国麻生藩主(今茨城县麻生町)向德川十一代将军“德川家齐”交纳霞之浦的若鹭鱼作为年贡,作为御公儀の魚、公事御用鱼而得名。就是过年时幕府将军献上的特产,从被赋予了这种别称来看也不难想象这种鱼的受欢迎程度了,毕竟产量大又鲜美。

全国各地でさまざまな名がついている。主な産地での呼名は以下の通り。
サイカチ(群馬)・・・・・・サイは氷柱、流氷。カチは徒歩の意味で、氷が川を流れるころに遡行してくる魚という意
マハヤ(千葉) ・・・・・・・・体系がハヤに似て、しかも高級魚であることから。
スズメウオ(千葉・静岡) ・・・細小な動物で群集性のある動物を「スズメ」と呼ぶことから。
サクラウオ(茨城) ・・・・・・常州桜川で桜の咲く頃よく獲れた。
ソメグリ(北陸)・・・・・・・産卵期だけ遡河することから「磯巡り」の意味。
アマサギ(島根・石川・福岡)・・・「アマ」は味が良い、「サギ」は小魚の意。
キキンウオ(松江) ・・・・・・・・夏の冷害で飢饉の年に多産する。冷水性の魚を表している。
群马县:サイカチ=サイ(流冰)+カチ(徒步)意为在冰冻的河流中逆流而上的鱼。
千叶县:マハヤ(马哈亚)因为体型和习性本身和另外一种高级鱼“ハヤ”相似,其实就是加个前缀,反正都是高级鱼。
静冈县——千叶县:スズメウオ(麻雀鱼)其实就是把有聚集性的小型动物统称为“スズメ 麻雀”的习惯。
茨城县:サクラウオ(樱花鱼)常州(常陆国)樱川樱花盛开的时候经常被捕获。
(三月末各地的樱花渐次盛开,这时的若鹭鱼又有了“桜魚”的别称,传说樱花飘落到水中就成了若鹭鱼,大概也是是因为前月产下的鱼子孵化成小鱼了吧?)
北陆地区:ソメグリ(磯巡り)毕竟是产卵期会逆流而上的鱼,把“磯巡り”简化得来的称呼。
岛根・石川・福岡县:アマサギ=(アマ)形容味道很好,「サギ」是细小的鱼的含义。
岛根县松江市:キキンウオ(金银鱼)会在夏天冻灾,饥荒之年多产的鱼种,所以对于民众来说确实是宛如金银的鱼。

不过提到若鹭鱼最为著名的风俗,自然是在每年冬季的一到三月这段时期在日本中部山区的依旧冰冻三尺的湖沼之上,通过打孔机在结冰的湖面打洞再支起透明防护罩坐在其中钓起若鹭鱼的冬季著名风物诗(代表各个的季节行为、景物、物产等)——“公鱼钓”了,初春也正好是若鹭鱼的产卵期,据说腹部有带子的若鹭鱼极为鲜美而且没有腥味!!!
(这个风俗本身恐怕也是辉针城一面道中zun会有意的让琪露诺出场的原因之一,估计就是念在冰面打洞垂钓若鹭鱼的意象,确实和雾之湖整体看来挺配合。)
《俳句歳時記》中记录了久保田万太郎的名句“わかさぎにほのめく梅の匂いかな(若鹭鱼有着一丝梅花的清香呐)”,在这种春寒料峭的时节赏梅、垂钓,最后再吃上一碗若鹭鱼做成的“红梅煮”。这个“红梅煮”听着名字就感觉十分之风雅,实际上做法也确实加入了梅子肉,可以防止鱼身在煮制过程中变形,消除腥味的同时还能防止鱼骨软化酸化肉质,还可以保持鱼肉本身的鲜甜。做法简单到只需要新鲜的若鹭鱼直接加水煮制,以及一些酱油、砂糖、麦芽糖(酒、味淋、蜂蜜都可)混合的汤汁下去烹饪四十分总,点睛之笔自然就是梅子肉提取物了。其实就是普通的和式佃煮加入一些调料而已,非常简单的做法,或许可以试试?
顺带一提,这道经典红梅煮也是诹访湖地区的冬季料理名产。

(不过笔者私心认为,这类小鱼果然还是得做成天妇罗、唐扬一类的腌制炸物才得劲,毕竟下酒菜配上一罐zun最喜欢的麒麟啤酒,岂不是爽到?)
如果是在水中人鱼对于自己的实力还是很有自信的,可惜幻想乡陆地比较多。做成了一首感觉不到认真劲的十分轻松的战斗曲。
我最喜欢天妇罗了。
总而言之,若鹭鱼就是这样一种带有淡淡的梅花清香的高贵小鱼便是了,而且体型与习性原因本身还没有淡水鱼独有的那种土腥味,也难怪被人所推崇了,在这边安利给各位当下酒菜ka试试看?没想到看东方考察还能知道这些吧www?


其二 西方民间人鱼传承与流变
若鹭姬:在湖畔的宅邸里的……
十六夜咲夜:半鱼人!?在这个死之湖,居然还有妖精以外的生物……
若鹭姬:对对就是那种感觉!我们妖怪的存在已经被遗忘很久了!
仔细品一品这段对话,其实还是蛮电波的,至于为什么咲夜会分不清半鱼人和人鱼外表这点,这点笔者认为是有一部分零设来源的,不过我们要从西方童话叙事文本中常见的女性人鱼(Mermaid)的角度来慢慢解析展开。
半人鱼=全身鱼的部分保留较多,却拥有人的双腿;人鱼=整体上半身与人别无二致,下半身则是鱼尾的特征。这符合大部分人对于二者的传统印象,无非就是所谓的人与鱼占比部分与民俗传承创作中的分歧罢了,更不要说我们大多数人接触到的童话故事、泛acg领域之后才固定的观念。
那么,我们要搞清楚一点,现在看到的二者差别多是经过漫长岁月和地域的民俗流变之后的产物,这两者之间有没有时间先后顺序?在西方的民间传承中有没有一个共通的地域原型存在呢?答案自然是有的;
美索不达米亚和东地中海地区
从古巴比伦时期开始,美索不达米亚艺术作品中就出现了带有鱼尾巴但上半身的人的画像。这些人物通常是人鱼,但偶尔也会出现美人鱼。美人鱼的名字可能是库利图(kuliltu),意思是“鱼女人”(fish-woman)。这些雕像在新亚述艺术中被用作保护性人物,并出现在纪念性雕塑和小型保护性雕像中。
最早的美人鱼故事出现在公元前1000年的亚述。亚述王后塞米拉米斯的母亲,女神阿塔加提斯爱上了一个凡人(牧羊人),无意中杀了他。她羞愧地跳进一个湖里,变成了一条鱼的形状,但是湖水却掩盖不了她那神圣的美丽。此后,她以美人鱼的形式出现在腰部以上,鱼身在下面,尽管最早的阿塔格蒂斯形象显示,她是一条有人的头和手臂的鱼,类似于巴比伦的神“Ea”。希腊人承认阿塔加提斯的名字是德尔凯托。

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系列包括几个以“海人”为主题的故事,例如“朱兰尔海中出生的人和她的儿子波斯国王巴德尔巴西姆”与其他神话中对美人鱼的描述不同,这些人在解剖学上与陆地上的人类相同,只是在水下呼吸和生活的能力不同。它们可以(并且确实)与陆地人类杂交,而这种结合的后代有能力生活在水下。在“渔夫阿卜杜拉和人鱼阿卜杜拉”的故事中,主人公阿卜杜拉获得了水下呼吸的能力,并发现了一个水下社会,被描绘成社会在陆地上的倒影。水下社会遵循一种原始共产主义的形式,在那里金钱和衣服等概念并不存在。
大不列颠群岛
美人鱼在英国民间传说中是不吉利的预兆,既能预示灾难,也能挑起灾难。帕特里克·斯宾斯爵士民谣的几个变体描绘了一个美人鱼对失事船只说话的情景。在一些版本中,她告诉他们他们再也看不到陆地了;在另一些版本中,她声称他们在海岸附近,他们足够聪明,知道这意味着同样的事情。美人鱼也可能是恶劣天气来临的征兆,有些美人鱼体型巨大,高达2000英尺(610米)。
美人鱼也被描述为能够游过河流到淡水湖。在某个民间故事中,洛蒂的巢穴去帮助一个他认为快要淹死在他家附近的湖里的女人;他的一个仆人把他拉回来,警告说那是一个美人鱼,美人鱼对他们尖叫说“如果不是他的仆人,她会杀了他。”人鱼被描述为比美人鱼更狂野和丑陋,对人类几乎没有兴趣。
在爱尔兰传说中,LíBan的形象似乎是一个神圣的美人鱼,但她是一个人变成了美人鱼。三个世纪后,当基督教来到爱尔兰时,她接受了洗礼。在19世纪出版的《戈勒鲁斯夫人》等故事中,爱尔兰美人鱼被称为美人鱼。在苏格兰神话中,“ceasg”是一种淡水美人鱼,尽管这个词在民间传说中几乎没有保存。
来自马恩岛的美人鱼被认为比其他地区的美人鱼对人类更为有利,他们拥有各种各样的援助、礼物和奖励。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渔夫把一条搁浅的美人鱼带回了海里,并知晓了宝藏的位置。另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美人鱼宝宝从一个人类小女孩那里偷了一个洋娃娃,但遭到母亲的斥责,并送了一条珍珠项链给女孩以弥补失窃。第三个故事讲的是一个渔家,他们经常把苹果送给美人鱼,并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西欧
欧洲民间传说中有一种类似于美人鱼的淡水生物。她有时被描绘成有两条鱼尾,或者有一条蛇的下体。
炼金术士帕拉塞尔苏(Paracelsus)的论文《尼菲斯的自由》(Liber de Nymphis)(1566年)提出了水元素(或水精灵)可以通过与人类结婚而获得不朽灵魂的想法。
在十七世纪末德国富凯的小说《水妖》记载了水妖温蒂娜爱上人类骑士的故事 ,她假冒老渔夫的女儿嫁给骑士却终遭背叛。因背叛而失去灵魂的温蒂娜在骑士再婚之时选择给予负心人一记致命之吻,最终骑士窒息而死,温蒂娜也化为一泓清泉。
安徒生和王尔德的创作,则在追求灵魂基础上做了人性之美的歌颂。安徒生《海的女儿》脱胎于水妖温蒂娜,继承了塞壬美丽的歌声和温蒂娜对爱情和灵魂的追求 ,但却将人鱼公 主塑造成了有自由意志的“人”,她并没有杀死不经意间作了负心汉的王子,而是选择以死来成全,这是对温蒂娜遵守海妖世界规则杀死王子的彻底颠覆。因此安徒生才在最后给了小人鱼300年后获得灵魂的结局,因为善良的她实质在选择自死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自由意志,有了灵魂。王尔德的《打鱼人和他的灵魂》,表面是讲述一个渔夫和诱惑的故事:渔夫爱上美丽的人鱼,为爱他毅然舍弃灵魂。
(一面道中标题下方的“water nymph”即为水之宁芙,宁芙则是希腊神话中代表自然化身的妖精、精灵,很明显就是取材自暗示西欧地区传承中将人鱼认为水化身而成的精灵的这种想法,一面道中会让琪露诺这只冰之妖精出场,笔者认为也有这部分的考虑在,不妨想想冰与水的联系,以及自然化身会不断重生=不朽的灵魂这点都非常有意思)

塞壬最初的造型为人头鸟,长着美女的头和鸟的身体。人头鸟的造型最 早出现在东部希腊人的作坊中,并从那里传到希腊本土、南意大利和西西里。希腊现存最早的人头鸟 形象,其年代在几何陶时代晚期,即公元前8世纪。人头鸟的形象多出现在瓶画上,或为青铜器皿的 附件。公元前6世纪的两个阿提卡陶瓶上的人头鸟图案旁标有铭文ΣΙΡΕΝ,证实了这种人头鸟已被等 同于塞壬。奥德修斯与塞壬的神话主题也在该世纪的造型艺术中出现了。
公元前6世纪末,塞壬们开始获得女性躯干。塞壬的人体部分愈发突出,胜过了鸟体。她们多数 拥有鸟脚,偶尔也出现人脚,如公元前6世纪的两个阿提卡黑绘陶上的造型。她们时而还长着手,手 持乐器、花环、石榴等,或空手而立。到了公元前4世纪,塞壬的造型更像人而非鸟,其上半身完全是 妇女形象,佩戴项链等装饰,只是长着鸟的腿、脚和尾巴。
早期的人头鸟形象并非仅限于女性,而是男女两性均可。尽管女性的人头鸟占大多数,蓄须的 男性人头鸟亦时有所见,或画于陶瓶上,或为胡须浓密的赤陶小像,常见于塞浦路斯文化圈中。迄至 公元前5世纪,男性人头鸟消失,造型艺术中只剩下女性塞壬的形象。
自公元前5世纪起,塞壬与死者和下界的关联在造型艺术中变得愈加明显。她们的形象频繁地出 现在墓碑上,似为坟墓的看守者和哀悼者,正如悼亡诗所云:“我们站在你的坟墓上,站在刻成塞壬形 象的石碑上,在哭泣中抓破自己。”大英博物馆的陶瓶画显示,塞壬立于墓碑上演奏里拉琴,好像在为 死者唱挽歌。较晚的墓志铭刻有“我的墓碑和塞壬们,还有那忧伤的骨灰罐”的字样。因而,从公元前5世纪起,塞壬们就获得“抚慰者”的绰号。海伦曾呼唤冥后珀耳塞福涅派遣塞壬们加入她对丈夫的追悼,说明她们是来自下界的居民,其功能是哀悼死者。在这里,艺术和文学形象是完全吻合的。
古代近东曾流行人鱼的传说和形象,希腊亦复如是。海神特里同(Triton)属于男性人鱼,但也有美人鱼,海中的女精灵,这些人鱼精灵统称为Τρίτωνες。塞壬也偶尔被想象成美人鱼形态。雅典市场 区出土的公元前3世纪的陶碗上就绘有荷马的塞壬神话:两条美人鱼环绕着船,奥德修斯被绑在桅杆 之上。公元2世纪的罗马灯具上也有美人鱼弹奏里拉琴的装饰造型。然而,直至公元7世纪末或8世纪初,塞壬才被《怪物书》(Liber monstrorum)明确说成是美人鱼:“塞壬是海中的少女,她们欺骗水手们,凭着美艳绝伦的容貌和甜美的歌声,头至肚脐酷似人,为少女之肌体,还有带鳞的鱼尾,以此潜在海水中。”而在中世纪的造型艺术中,塞壬的美人鱼形象越来越多,其鸟人形象则被逐渐淡忘了。

半鱼人在英语中称为“merfolk”,男性称为“merman”,女性称为“mermaid”。mer则是拉丁语的mare(海)的变种。
从古代开始,世界各地都能看到半鱼人的图像和传承,但是构成身体的人和鱼的比例是各种各样的。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鱼的样子(=没有人的脚)的东西一般称为人鱼。在近年来的创作作品中,“手脚有鳍和蹼,全身被鳞片覆盖,头部是鱼,像说话的人一样的生物”这样的描写,被立体地使用。虽然是两臂双脚,但有鱼鳞和鳃等特征的也被称为水栖人。

在看过上面这么多关于人鱼的民俗传承之后,我们总算能整理出一条民俗流变的体系了;
公认的那种半人半鱼形象是一开始就形成了,都是带有神明象征意味的化身,后续逐渐走向贴近于百姓生活的世俗化,褪去神明属性,但依旧不变是一种对于藏身海面底下的类人生物社会体系的好奇与想象,近似于类人生物生活的桃花源感,当然也有可能是对于曾经在青铜时代的地中海地区烧杀抢掠的海洋民族,间接导致埃及和近东地区的历史断代的祖先的残留记忆美化而来也说不定?
因为社会环境和审美观念不断进化,原始人鱼形象逐渐被赋予了更多人性化的肉体和性格,乃至于人鱼与灵魂观念融合之后,至此也彻底分裂为了偏向于男性化人鱼这一侧的半鱼人,以及和水妖精、塞壬等女妖进行融合的女性化美人鱼。直到西欧童话的发展时期,人鱼本身从大部分是与人类主流社会对立的存在,经由童话作者手中终于变化成了承载了“人性之美”的人鱼童话叙事文本。


其三 中日人鱼传承考察
好了,我们先把目光回这边来,来了解了解若鹭姬的真正取材原型——“日本淡水人鱼”;
关于日本人鱼最早的说法是八百比丘尼的传说,讲的是若狭地区一个滨海小村中渔民的妻子吃了一条人头鱼身的人鱼,获得不老不死的肉体到处游历引发创造奇迹,最终活了八百年才去世的故事。
根据高桥晴美的说法,八百比丘尼传说分布在全国28个都县89区市町村121个地方,传承数达到166个(多分布在石川、福井、埼玉、岐阜、爱知)。也被称为白比丘尼。虽然活到了800岁,但据说他的样子像17~18岁那样年轻。根据地方的不同传说的细节也不同,是贯穿日本全国各地域的大型民俗传承,大致如下;
原传承
很久以前,在若狭地方 (日本的福井县) 名为小滨的村子里,搬来了一位看起来像是渔夫, 名叫高桥的男子。有一天, 这名男子招待村里的人到他家吃饭, 其中有人发现他家的厨房正在烹煮一尾鱼, 有着像人一尾鱼, 有着像人一样的头, 吓得连忙告诉其他人, 当煮好的鱼端到大家的面前, 每个人心里有数, 装作一副津津有味的样子, 其实没有人敢吃得下去。其中有一个人偷偷把鱼藏在袖子里, 带回去给妻子食用, 据说吃下人鱼的妻子, 足足活到七世孙的年岁, 脸上还依然保持青春美丽的模样。这位长寿的女性被称作八百比丘尼。
新泻县佐渡市
在佐渡岛的佐渡市羽茂传说中,八百比丘尼诞生在这里,如上所述,吃人鱼的肉得到了1000年的寿命,但自己却不能不服老,而是把寿命中的200年分让给了国主,周游各国,最后在800岁时渡若狭入国。据说已经确定了。另外,柳田国男还参考了后述1449年的记录,推测八百比丘尼的诞生应该是从大化(645-650年)到大同(806-810年)之间。
福井县小浜市
一个小女孩吃了特殊的东西得到了不老长寿(1000年的寿命)。800岁的时候,若狭的老爷得了重病。女儿把剩下的寿命让给了老爷,结束了一生。被称为八百比丘尼,供奉于八百姬明神。
群马县前桥市
在前桥市下增田町举行庚申待(祭祀农业之神共进餐食)。从附近广濑川的龙宫来了一位客人,客人拿着罕见的鱼来参加庚申待。一个村民没有拒绝客人就把它吃掉了,结果被责备任性,离开了村子。离去之际,种上松树。虽然历经岁月回到了村庄,但没有人知道。砍下那棵松树数年轮已经有八百年了。这块地被称为比丘尼台,比丘尼台附近也住过尼姑。附近的尼姑在一个叫做池塘的地方行脚,吃了“龙宫得到的什么”,活到了800岁。她叫八百比丘尼。
岐阜县下吕市
岐阜县下吕市马濑中切传说的八百比丘尼物语和《浦岛太郎》混在一起,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在中切村有个叫次郎兵卫的酒屋。有一天,一个拿着小葫芦的小僧来了,拜托他给他倒一斗(18升)酒。虽然觉得不可能进去,但试着放进去一看,竟然进去了。小僧的真面目是河鱼,在河中的龙宫祭上需要酒。次郎兵卫为了答谢酒,被邀请参加龙宫的庙会。回去的时候,乙姬会赠送一个名为“耳之箱”的物品。这是一种能听到鸟、兽、虫的语言的特殊效果,但是据说一打开,次郎兵卫就死了。有一天,次郎兵卫不在家的时候,他的女儿打开了箱子。次郎兵卫死了。女儿在箱子里发现了小鱼,就把它吃掉了。据说女儿在马濑地区活到了800岁。
1449年的记录
1449年,有记录显示200岁和800岁的比丘尼从若狭上洛。在官员的日记《中原康富记》5月26日的一项中,有一位名叫白比丘尼的200岁女性上洛。作为赠品收取费用。因为是白发所以叫白比丘尼吧”。在《唐桥纲光卿记》6月8日的一项中,比丘尼的年龄为800岁。《卧云日记录》7月26日的一项解释为白比丘尼和八百老尼相同。记载着从有钱人那里征收100个钱,从贫穷的人那里征收10个钱。但是,这个老尼姑被认为是利用了八百比丘尼传说的艺人。从那时开始,八百尼丘尼的传说就被尼姑用来传教,利用这种传说的女性也不在少数。
长野县的八百比丘传承
构成户隐神社的五个宫之一中社境内,有一棵巨大的杉树,种植在一条边72米的正三角形顶点。据说这是若狭国出身的比丘(即男性)种植的。
从前,若狭的国家有一个渔夫。妻子去世了,和三个孩子一起生活。有一天,渔夫在海里发现了一位美丽的女子,他说:“我也有孩子。如果杀了我,你的孩子就会遭遇不幸”。尽管如此,他还是捕鱼带回去。第二天,三个孩子趁着打鱼不在家的时候用锅煮了人鱼的肉吃了。当时有传言说吃了人鱼的人会变成人鱼,但正如所说,孩子们变成了人鱼。有一天,他告诉了我。曰出家拜见户隐大权现,种植三棵杉树。回过神来,三个孩子已经变冷了。

以上这些关于“八百比丘尼”误食人鱼肉活了八百岁的传承,虽然细节各有不同但是大体上是一致的,“八百”则是代指数量繁多,只是一个夸张形容词而已,其余还有“三百比丘尼”、“千年比丘尼”不过都是指因为吃下人鱼肉而长生不死的女性。
自然,这些如同繁星般众多八百比丘尼传承也是有着母题原型存在的——“千代姬”传承,这位边是秦河胜的孙子“秦胜道”之女,大体传承就是;
村民们为了祭祀庚申神而举行了讲会,还邀请了秦胜道。有一天,庚申神变身为老人出现在这个讲堂里,邀请村民们来下一个讲堂找自己。
下一次讲课的当天,去了驹形山山脚的权现堂渕,老人说那个渊的水底有家。大家跟着老人走,那里就像龙宫一样。秦胜道和村民们受到了非常好的款待,作为礼物,他们得到了“九孔贝”。九孔贝其实就是是贝壳上有九个洞的鲍鱼,吃了这个就能长寿。
村民觉得恶心便丢掉了,只有秦胜道识货把九孔贝带回家给带回去给了女儿千代姬。千代公主很高兴地把这个全部吃完。之后公主不再年老,聪明才艺出众,能看透各种各样的事情。不久,秦胜道和妻子都离开了这个世界,只剩下千代公主,但是顽固的娶了女婿的是阿婆,掉了头发变成了比丘尼,周游各国,在各地引发了奇迹。

原型传承本身也和后来的八百比丘尼传承没什么差别了,就是九孔贝作为媒介替换成了人鱼肉而已,与海洋本身和不老不死、永恒生命的联系可一点都没变化。
日本自古以来,就把陆地和海洋认定为基于时空单位的不同世界,陆地为此世、海外为彼世界,始终认为海洋是永恒的一个客体,可以说很多不老不死的传承都是经由海洋异界本身这个客体来实现的,这些传承中的人鱼自然代表的是海洋的神异性。
而传承本身又直接构成了对八百年漫长人生的否定,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不变人生旅程不免使人感到厌倦。这是另一种形式的穷途末路,人类一开始是追求永恒的青春,而一旦这种永恒成为现实、漫长和单调却又反过来扼杀永恒。
多少也是对于当时平安时代醉生梦死追求不老不死的贵族持有的“虚幻之物”针砭时弊罢了,也稍微有代入了点佛教无常观的色彩在其中,所谓“诸行无常”嘛;

日本人鱼的最早的文献记载,可能不少人了解到是《日本書紀》中提到的推古天皇(公元619年)摄津国捕到的人鱼以及近江国蒲生川发现淡水人鱼的记载,实际上这些记载时间都是发生在同一年的,以下为原文:
二十七年の夏四月の己亥の朔にして壬寅に、近江の国の言さく、「蒲生河に物あり。其の形、人の如し」とをます。
秋七月に、摂津国に漁夫有りて、罟を堀江に沈けり。物有りて罟に入る。其の形、児の如し。魚にも非ず、人にも非ず、名けむ所を知らず。
(推古天皇27年夏天四月四号,近江国报告说:“日野川上有像人一样的生物”。同年7月,摄津国的渔夫在水渠上设置了网,捕获了像人的孩子一样的生物。既不是鱼也不是人,不知道该叫什么。)
其实在这之后,圣德太子也收到了在近江国琵琶湖附近的出没人鱼的消息,在确信一定会发生灾难之后便在当地建造寺庙开始供奉,这也是愿成寺的由来,关于这个寺庙与人鱼也有这不少传承在的,这部分就放到圣地巡礼中了。
不过圣德太子真正与人鱼有缘分则是另外一座叫做“观音正寺”的寺庙,估计多少也是受到了愿成寺是由太子下令修建供奉的影响,这个传说如下:
据说1400年前,由圣德太子在海拔433米的山峰上开创。在推古天皇的御代、近江国巡游的圣德太子遇到了从湖水中浮出来的人鱼。人鱼说,“我是前世渔夫,以杀生为业,所以变成了这样的姿态。请在山上建一座寺庙,让我成佛吧”。圣德太子听取了他的愿望,自己雕刻了千手观音像,建立了堂塔,作为日本唯一留下人鱼传说的寺院。(其实还蛮真实的,符合佛教因果报应观,杀鱼的人终将变成人鱼kana?)
这个寺庙还被称为“天空的寺庙”据说是圣德太子曾经在寺庙后山看见过天人从天而降在巨石上起舞的场面,简单来说,就是神子看天子跳舞.jpg)

再往后到了醍醐天皇统治时代,也就是差不多也是命莲、白莲的活跃时间,这个时期近江国依旧有关于一位在琵琶湖中投身自杀的女子与湖中之主大鲤鱼结合为人鱼,直接凭依到醍醐天皇身上,被消灭之后人鱼肉被认为是“不老不死的秘药”而被珍视,这便是人鱼开始被纳入长生体系的开端,大概也是后来那么多认为是吃下人鱼肉能够长生不老的起源吧?)
(一面道中标题的“淡水珍珠之泪”就是在根据近江国这些人鱼传说来代指琵琶湖中出产的淡水珍珠,现在也确实有家琵琶湖周遭的珍珠特产专卖品叫做“人鱼之泪”,巡礼时可以去看看)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人觉得“只有中国传说中才会吃人鱼而日本人鱼是不能吃的”,这显然是错误的。除了上面提到的八百比丘尼故事以外,成书于1254年的《古今著聞集》中就有人鱼肉格外鲜美,但是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特殊情况的记载,最后则是一个疑问句收尾,也不晓得吃的是不是人鱼肉。
白话翻译:这是平忠盛来到伊势国别保(现·津市)时的事。当地居民每天都在拉着网,有一天捕到了大鱼。头部与人相似,牙齿细小,像鱼,嘴突出的猴子。肉是一般的鱼。三只被打捞上来了。两个人扛着尾巴也拖在了地上。人一靠近就发出呻吟声,再流泪也和人一样。(当地居民)吓了一跳,把这两只拿到了平忠盛的身边。忠盛觉得很恶心,马上就把它们还给了渔民们。
渔民竟然把那条鱼剁碎吃掉了,即使吃了身体也没什么变化。
据说味道特别好吃,人鱼是指这样的东西吗?

在日本各地流传的人鱼传说中,也有将人鱼视为可怕的东西。据说在江户时代的越中国(现在的富山县),人们用450支枪击退了角长11米的人鱼。另外,根据《诸国里人谈》记载,若狭国(现在福井县南部)的渔民杀死睡在岩石上的人鱼后,那个村子里经常发生海鸣和大地震,人们害怕这是人鱼作祟。之所以会害怕人鱼,据说是因为受到了中国《山海经》中登场的、有着婴儿般声音和脚的人鱼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有吉兆之说,作为长寿和避免火灾也被崇拜过。和歌山县桥本市、高野山山麓、西光寺的学文路苅萱萱堂有全长约50厘米的人鱼木乃伊,是祈愿长生不老和无病无灾的人们的信仰对象。2009年3月被指定为和歌山县有形民俗文化财产。这是传说中的生物首次被指定为都道府县的文化财产。
到这一阶段为止日本的人鱼传说大体上与《山海经》的体系相差不大,但在之后的《吾妻鏡》中出现了“陸奥国津軽海辺,大魚流寄,其形偏如死人。”这样的记载,在《北條五代記》中人鱼成了带来灾难的妖怪,这与中国人鱼是大不相同的。那几张流传甚广的形容可怖的日本人鱼绘图可能就是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创作的。


竟然都提到《山海经》了,不妨也顺着聊聊,毕竟两边的人鱼传承起源笔者认为就是来源于“人面鱼”感觉的影响,鱼的头部花纹神似人脸这种的一种视觉错误,经由传播奠定了人鱼的最早雏形,这点是没毛病的。
中国关于人鱼的记述,最早见于《山海经》。《山海经》所载人鱼故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陈述事实的,如《南山经》中的赤鱬,《海内南经》中的氐人、鲛人,《海外北经》中的陵鱼以及《西山经》、《北山经》、《中山经》中的人鱼。 一类是有简单叙事的,即《大荒西经》中的鱼妇,讲述颛顼死而复苏,经蛇化鱼的故事。由于《山海经》是一本记载上古地理知识的志怪书籍,所以总体来看,除了鱼妇,其他对人鱼的记载主要是偏重 记述一个事实,如“状如鱼而人面,食之不疥”的赤鱬,“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的人鱼,“画体为鳞采”的鲛人等。虽然《山海经》作为一 部简单的地理风物志,塑造的人鱼意象比较扁平,但是其记述的核心要素如实用价值和长生意象却 对后世人鱼意象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山海经》后,中国的人鱼意象大体分成两个传统:一个是鲛人传统,意象构建重点在泣珠、鲛绡、女性诱惑功能和报恩;一个是人鱼膏,主要叙述其膏脂可用以照明。
人鱼膏在古代记述相对简单,主要有三处,一是在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提到在秦皇陵的地宫中“以人鱼膏为烛”,可以长燃不灭 。这实质是对颛顼化生的变相继承 ,寄托了古人对长生的渴望。一是南朝任防《述异记》 所载“懒妇鱼 ”,讲杨氏家妇,死后化鱼,其膏脂 照鸣琴则灿然有光,照纺绩则不复明。最后是晚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的“奔孚”,此篇继承《述异记》所载故事 ,言“奔孚”为懒妇所化 ,杀一头得膏三四斛,取之烧灯,照读书 、纺绩辄暗 ,照欢乐之处则明。
在鲛人传统中有关人鱼泣珠的最早记载见于 东汉郭宪著《汉武饭冥记》,讲味勒国人人海取鲛人泣珠的故事。晋张华《博物志》中又增添了织绩的能力,“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 ,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这时的鲛人已经具备后世所津津乐道 的泣珠和生产鲛绡的意象。(东晋干宝的《搜神记》对此也有大同小异的记载。)《博物志》中又记 载“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自唐代开始,人鱼的性别开始有了明显区分,更加注重于女性人鱼的塑造。如《太平广记》收录的唐代郑常《洽闻记》中的一则有关“海人鱼”的记载。海人鱼是状如人的美丽女子,能与人交合。故事虽荒诞离奇,但却因此实现人鱼塑造的价值取向转变,即由简单的泣珠、织绩、报恩向女性诱惑的转变。
至南宋曾憷的《类说》之 中,人鱼才有了明确 的半人半鱼的形态。直接点明“自腰而下鱼也 ,腰上乃美妇人”,根据《类说》增补的《稽神录》补遗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这两处记载中的人鱼虽然与性无涉,但腰身上下均是人、鱼的组合,与今天人们所熟知的美人鱼已经差别不大。



如此看来,中日两边的人鱼意象本身终究还是同源不同道的,至少在日本很长一段的人鱼都是维持着丑陋的怪物感,不像是中国人鱼直接完全了一条从“人面鱼——鲛人——人鱼——美人鱼”的演化路线,也不像西方人鱼魅惑船夫的容貌与歌喉,这个现状直到江户时代受到了西学东渐的影响才发生改变,特别是随着童话文本的传播的那部分。
东西方人鱼意象的不同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价值取向不同;东方人鱼意象自山海经开始便重在其实用价值,如“食之不疥”的赤蠕 、可做灯烛的人鱼膏 、日本的“食之长生”的人鱼等;而西方人鱼自神话阶段便是艺术的化身,重在塑造其美丽的外表和动听的歌喉。并由价值取向进一步导致东方人鱼特别是中国人鱼形象构建的模糊性和 西方人鱼自诞生之日起就是半人半鱼 的美丽形象。
第二、原型差异;东方人鱼意象重在施恩——报恩原型文本的阐述,如鲛奴泣珠报恩、美人鱼知恩图报搭救唐敖等;而西方人鱼则重在诱惑——死亡原型文本的阐述。不仅塞壬 、温蒂娜如此,安徒生的《海的女儿》与温蒂娜的主题虽早已迥异其趣,但本质也是在此基础上的变形。
第三、叙事文本建构的不同;东方人鱼在最初阶段都是以志怪为目的,缺乏完整的叙事结构,但叙事文本较为模糊也意味着可塑造性极强,非常适合在口述民俗流变中参与。而西方人鱼自开始便作为史诗中的海妖,故事叙述有头有尾、曲折动人,叙事文本较早固定,且衍生体系较为容易。


其四 边边角角
“人鱼姬”这个在童话中的经典形象,诞生时期也是非常后面了,估计来源是安徒生创作的《Den lille Havfrue(小美人鱼)》(由于这部作品的主角是海中的人鱼公主,因此译介到日本时起了《人魚姫》这一标题)这部作品大概在明治维新后传入日本,也是不少人鱼文学作品的灵感来源。
小川未明创作的《赤い蝋燭と人魚(红蜡烛与人鱼姑娘)》可以称作是集东西方人鱼形象于一身的大成之作了,蜡烛和报恩的情节很容易让人想到中国的人鱼故事,恶商人“昔から、人魚は、不吉なものとしてある。(很久以前人鱼就是不吉的象征)”的说辞则让人想到日本人鱼带来灾祸的传说,而故事中对人鱼外貌的描写以及“被辜负的人鱼向人类复仇”的母题又鲜明的表现出了西方童话的特点。
某个北方的黑海里住着一条身孕人鱼。人鱼环视了一下周围,想着“大海太寂寞了,孩子好像很可爱”。听说人鱼有着善良的心,街道是个快乐的地方,所以决定去海边街上的神社,生下孩子。
第二天早上,人鱼的弃儿被神社旁边的蜡烛店的老夫妇捡到了。那个孩子被非常珍惜地养育,成长为美丽的女儿。人鱼的女儿在白色的蜡烛上画上红色的画,立刻就受到好评,蜡烛店生意兴隆。点上神社里供奉的蜡烛出海捕鱼的话,即使是遇上暴风雨也能平安归来,因此评价越来越好,传播范围越来广。
听到好评的小贩(香具师)盯着人鱼,拜托老夫妇卖女儿。一开始,老夫妇都不肯放手女儿,“自古以来,人鱼就被视为不祥之物。”香具师的话和法外的钱在面前卖掉了。女儿恳求老夫妇不要离开,可是对利欲熏心的老夫妇却不听。在一个月光皎洁的晚上,一辆车载着一个镶有大铁窗的箱子,姑娘留下了一支染成了深红的蜡烛,被带去了。如果把蜡烛卖给来买蜡烛的人鱼的话,大海就会变成暴风雨,不久海岸的街道就会消失。


这边也顺带讲讲,不少人对于网络上流传的各种所谓的各种日本人鱼标本照片,应该都看过吧?其实在2017年在千叶县佐仓市的民俗博物馆就有展出这些迫真人鱼标本的制造过程;一般都是将猿猴的上半身和鲑鱼的下半身去毛抽骨经过内脏处理,使用酱油和鲣鱼粉溶液浸泡一个月,再用稻草和钢丝搭建骨骼本身,皮经由接合化妆上色,尽量把猿猴头骨往人类头骨上靠就完事了,最终上下本身两个部分一结合放在围廊地板下自然风干四十天,一个迫真人鱼标本就这么整好了)



这些迫真人鱼标本的去处,一般来说就三处;要么就是骗那个时期全球航海收集标本的英国生物学家和标本猎人,要么直接送去寺庙中供养瞻仰收功德,要么就是去各个城下町的见世物小屋瞄准猎奇心理来收参观门票费(类似于大陆这边的街边猎奇展览之流)。

再补充点和人鱼近似的几种妖怪亚种,这边稍微介绍几种笔者认为有意思的人鱼类型;
神社姬:文政2年(1819年)4月18日,在肥前国的某个海滨,出现了全长2丈(约6米)、长着两个角和人脸的像鱼一样的东西。面对目睹这一幕的人,“我是来自龙宫的使者·神社公主。在那之后的7年是丰收年,之后又流行一种叫霍乱的疾病。但是,如果看了绘上我的画的话,就可以逃避这个难题,还能获得长寿吧”。


アマビエ:因为肥后国(现在的熊本县)每夜都会在海上发光,当地的官员们兴高采烈,就出现了一个自称是阿玛维尔的人,对官员们说:“从今年开始的6年间,在各国持续丰收。但是同时疫病也会流行,所以要尽快把画着我样子的画给人们看。”这样的预言,回到了海里。

(两种都是浅简易懂的疫病预言妖怪画类型传承,江户时代不少妖怪传承都是这种预言+绘画形式,侧面也能反应出当时百姓热衷于瓦版上创造市井妖怪的火热。说起来アマビエ还因为这阵子疫情火了一波,如今在推特上还是蛮受欢迎的,好事好事)

海女房:出云的传说是抱着婴儿的怪物。虽然住在海边,但是在陆地上也能活几天,也有会说人类语言的类型,有说是在海里溺死的女性的化身。
水木茂的妖怪画中,描绘了有鳞和鳍的胖墩墩的海女在吃鱼的样子,水木茂路的雕像也是一样。根据书上的记载,海女房的样子和这幅妖怪画一样,有着长发、人类般的脸、全身鳞、手指之间有蹼的半鱼人的样子。
宝永时代的本草书《大和本草》中有“海夫人、海女房、俗语称之为人鱼”的记载,因此也有将其解释为人鱼的别名,但也有人指出这和出云传说中的海女房不同。


鱼女房:有一个海滨有个正直的渔夫。心地善良的渔夫把捕得太多的鱼放进了海里。
有一天,一个年轻貌美的姑娘来到渔夫那里,对她说:“请嫁给我。”渔夫反复说:“我很穷,不能娶你这样的人。”可是女儿听不进去。落败的渔夫把女儿嫁给了妻子。
妻子是个勤劳的人,不在乎贫穷的事情,从早到晚都很努力地工作。
还有,渔夫问妻子做的味增汤很好吃,是怎么做的,妻子只是笑着回答不出来。
无论如何都想知道味增汤的做法的渔夫,有一天爬到厨房的天花板上看了看,妻子的脸居然是人,身体是鱼。把这件事告诉妻子后,妻子脸色一变,说道:“其实我不是人。是被你救了的鱼。我一直被你温柔的心情所吸引,但既然被知道了就只能回到海里去了”。
第二天早上,去海边的妻子站在岩石上一直盯着大海。渔夫走到旁边的时候,会说“我给你”然后把箱子交给你。于是周围突然变暗,下起了雨。妻子回头说“我想和你一辈子”,然后就回了海边。渔夫打开箱子,发现里面装满了宝物。
(这类异种婚姻谭的故事虽说情节老套,都是无意报恩——无意留憾的二元模型,但不得不说真是百看不厌啊,人外娘谁不爱呢?)


其五 圣地巡礼
正式进入若鹭姬相关的零设关联巡礼地部分!这次的巡礼地因为要特地强调若鹭姬身上那种“淡水人鱼”感,所以大部分地点都在近江国(滋贺县)附近,交通方便也是方便。
观音正寺






观音正寺便是上文提到的圣德太子遇上一位前世渔夫化为的人鱼,听取了他的愿望之后而开基成的寺庙,据说还亲手雕刻了千手观音像,建立了人鱼堂塔,并把已经成佛的人鱼整成干尸标本以教训后人,只可惜旧千手观音像和人鱼干尸都在平成五年(1993年)的火灾中被烧毁了,现在去观音正寺也就看看和太子有关的种种痕迹以及当年太子观看天人从天而降在巨石上起舞的那块“天乐石”了)
地址:滋賀県近江八幡市安土町石寺2
东方关联角色:丰聪耳神子 若鹭姬
零设neta:圣德太子和人鱼传说
交通方式:从JR琵琶湖线(东海道本线)能登川站到近江铁路巴士八日市站,在观音寺口下车。从结神社通过里参道登山道徒步50分钟。3号登山路线中倾斜最缓慢。需要500日元拝观费。
玉尾山愿成寺





我们来看看发生在愿成寺的两起人鱼传承,这两则传承怎么说呢?都感觉挺有悲剧色彩的,属实有点惨,蒲生野和日野川这块地区大概也算是日本人鱼传承的缘起之地了;
有一年,发生了旱灾,田地里的水都干了。村民们从蒲生河(现在的佐久良川)取水,想办法种着庄稼,可是也不如意。然而,只有小姓渊水是满满的,就算打水到了能看到底的程度,第二天也恢复了原样,村民们对这种不可思议的状况表示感谢。
村里的一个年轻人为了寻找这个谜团,半夜来到小姓渊一看,发现那里有三个人。那是侍奉住在小姓渊附近观音堂的尼姑的三兄妹的小姓。但是仔细一看,他们的身影并不像人,而是像尾巴一样的东西把水挖出来,使渊水满了。年轻人对这种不可思议的景象没有跟任何人说,但是村里流传着有来历不明的东西的谣言。于是村民为了确认其真实身份,半夜去了深渊投网,抓到了一个人。然后看了捕捉到的东西,那是一条外形像人和鱼的人鱼。
之后,这条鱼被当做木乃伊,在各地不断地更换主人。但是有一次,由于所有者持续发生不幸,有一点想,就把这木乃伊纳到了靠近小姓渊的愿成寺。之后,这条鱼在愿成寺(但是现在不公开)。
并且关于其他的人鱼,也分别跟随在溯佐久良川的日野被杀并葬送在人鱼冢的回国中的弘法大师,在高野山山麓的学文路苅萱堂成为木乃伊被安放(可参观)。现在,在横跨小姓渊的桥畔有一个叫做“人鱼园”的小儿童公园,上面有一块写着小姓渊传说的石碑。



以前在愿成寺有个美丽的尼姑。这时,美丽的小姓不知从哪里来了,开始照顾尼姑身边的事情。不久村民们嫉妒这个小姓,开始怀疑它的真面目。然后有一天村民跟在小姓后面,在佐久良川的深渊里小姓突然消失了!
村民过了几天试着卷了河,人鱼上网了。这条鱼变成了小姓接近尼姑。想到能用在佛身上就觉得很可疑,生气的村民把人鱼做成了木乃伊。之后,人鱼的木乃伊又被当作观赏品,又被有钱人买,辗转各地。
但是人鱼的木乃伊到了晚上就会用忧郁的声音哭泣,为了祭奠他回到了尼姑长眠的愿成寺——以上就是传说中的人鱼传说。

地址:滋賀県東近江市川合町950
东方关联角色:若鹭姬
零设neta:人鱼三兄妹与人鱼木乃伊
交通方式:jr近江蒲生野线“京セラ前駅”下徒步三分钟
人鱼塚



这个地点也是上文提到的传承地之一,虽然是人鱼的墓地,但去祭拜下还是不错的)))
追溯佐久良川的日野町小野有一个叫人鱼冢的地方。据说这个冢埋葬了一条小姓栖息在渊的三条人鱼。当时,人鱼作为带来瘟疫而被忌讳,据说一条逆流而上佐久良川也是小姓从渊逃出来的。然后逃到了这个地方,结果被圣德太子捕获并击退了(或者说是被当地村民杀死了)。
根据另一个传说,生在琵琶湖的主人大鲤鱼和投身自杀的女子之间的人鱼附身于醍醐天皇,被消灭后埋在了这座冢里。后来,这种肉作为“不老不死的秘药”而被珍视的人鱼,到平安时代中期为止,可以说是带来灾难的不祥的存在。
地址:滋賀県蒲生郡日野町小野〒529-1615
东方关联角色:若鹭姬
零设neta:琵琶湖人鱼
交通方式:jr近江蒲生野线“日野站”下徒步一個半小时,建议租车自驾)





最后来谈谈笔者个人的一些考察心得,其实若鹭姬取材原型以及涵盖体系的多种多样属实让笔者在考察时着实犯了难,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的,好在还是构建起来了,可能第四段的过于零散分离观感属实不是太好?还请多在评论区提提建议,不过当个延伸的考察来看看也是可以的。
说到“秘境的人鱼”这点无论东西方都是一样的,人鱼都是象征对于海洋与永恒意象的追求,对于远离尘世的秘境异界的强烈好奇心,还有被想象赋予人性化的各种文本母题等.....以及人鱼故事中那种独特的神秘感,真的太适合幻想乡了www
虽然只是一介平和的草根妖怪,这样把西方人鱼童话叙事+东方志怪人鱼传承+泛acg领域数据库=一只身穿和服的淡水人鱼姬,这种东西结合、和洋折衷感经历过考察过后才能体会得更为深刻。人鱼.....自始至终还是浪漫的啊)

NEXT——ろくろ首篇!!!



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