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解读《景观社会》第三章:第67段

第67段
The satisfaction that no longer comes from using the commodities produced in abundance is now sought through recognition of their value as commodities. Consumers are filled with religious fervour for the sovereign freedom of commodities whose use has become an end in itself. Waves of enthusiasm for particular products are propagated by all the communications media. A film sparks a fashion craze; a magazine publicizes night spots which in turn spin off different lines of products. The proliferation of faddish gadgets reflects the fact that as the mass of commodities becomes increasingly absurd, absurdity itself becomes a commodity.Trinkets such as key chains which come as free bonuses with the purchase of some luxury product, but which end up being traded back and forth as valued collectibles in their own right, reflect a mystical self-abandonment to commodity transcendence. Those who collect the trinkets that have been manufactured for the sole purpose of being collected are accumulating commodity indulgences - glorious tokens of the commodity's real presence among the faithful. Reified people proudly display the proofs of their intimacy with the commodity. Like the old religious fetishism, with its convulsionary raptures and miraculous cures, the fetishism of commodities generates its own moments of fervent exaltation.All this is useful for only one purpose: producing habitual submission.
满足不再源于对商品的使用,而是被认为源自于对它们作为商品的(交换)价值的认同。
这个,就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优先关系的颠倒,但是这里也是为了衔接上一段最后一句,从而显得非常流畅。
于是在两段之间,主题从商品形式到对于符号价值发生了变化,读者的阅读体验很好,不会觉得前言不搭后语,否则就可能不知所云。
消费者充满了对商品的自由主权的狂热追求,(这种主权)已经成为了商品的用途本身。
消费主义的观点,你拥有的东西决定了你的阶层身份。也就是说你的自主性是由你的所有物所赋予的。
这个当然和德国唯心论所追求的那种理性存在者的尊严是冲突了,因此简单地讲康德这类哲学家的思想归于资产阶级思想是有失公允的。这只能说明这类言论的提出者的别有用心以及其追随者的孤陋寡闻。乃至于谢林怕大家听不明白,就直接说道:“整个哲学的起点和终点就是自由”。哲学家很少用直接的方式表达一个观点,因为这有陷入独断论的风险。
追捧特定产品的热情被所有的传播媒体传播着。
媒体不是为真相而存在的,尤其是媒体已经被资本收买了的时候。或者说,真相其实并不重要,因为没有人在意真相本身,而是都需要借它说事儿,说自己的事儿。
一部电影(可以)引发一轮疯狂的新风尚;一本宣传夜总会的杂志(可以)反过来衍生出不同的产业链。
这个,也不多说了吧。很常见的情况,甚至可以为了这种后果而去拍摄一部电影。
一部电视剧能够让你们开始关注一碗猪脚面,而如果提起《舌尖上的中国》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只是各位可能已经把那个节目彻底遗忘了。这就是新商品对于旧商品的替代活动,而你们的遗忘就是这种替代活动效果的体现。
流行着的小玩意的激增反映出以下的事实,随着商品的数量愈发荒谬地庞大,荒谬本身成了一种商品。
为了赠品而买一件商品,是不是见过这种现象。而这种没有实用性的“小玩意儿”也被鲍德里亚在《物体系》里描述过。

因此鲍德里亚受德波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另外就是这本书也与他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思路是相连接着的。
诸如钥匙扣这样的小饰品成为了某些奢侈品的赠品,这些东西最终也被当做自身带有价值的物品而被反复地交易,这反映出对商品超越性的隐秘的自我放纵。
这是消费主义表象式思维的拓展,一切都是为了表面的向他人的显现。我的身份要通过我拥有的物向你体现,但是比如说名车豪宅什么的东西我不便随时揣在身上给你们炫耀,所以那个只有购买了对应商品以后附赠的小钥匙扣我就随时带在身上,有意无意地显摆它。要的就是你看到这个小东西联想到那个大东西,然后联想到我的富有。我就变成了为了能够使得更多人看到这个小物件而绑定起来让它能到处行动的一个肉身的载体而已。
或者还有另一个大家熟悉的现象,那就是我们没有能力证明自己的身份,而唯有身份证。我们就成了身份证能够自由发挥自己主体性而附属的一个身体,这就是颠倒关系。你被雇佣了以后,发生的事情就是公司为它的一台电脑配了一个敲键盘的人。
至于如何批判表象性的哲学,读读《差异与重复》吧,我也不确定会不会也搞个图解玩一玩…
那些(热衷于)收集小饰品——这种小饰品本来就仅仅是为了被收集而制造的——的人正在积累对于商品的狂热,(这些小饰品)就是在支持者中是代表商品本身的在场的光荣的衍生物。
我只谈这个“token”的含义,本身就是指符号或者说代币,玩儿游戏王的应该知道这个词指的是“衍生物”,这最贴切,就是为了表达这些小物件的派生性,它们本身就是没有这种价值的。但是当它们出现的时候,它们所代表的那些商品也就不是最表面的东西了,因而也就不得不受到冷落。景观社会中人们只会追求最表面的东西,低调的炫耀是没有效率的,所谓的低调的炫耀也是对同一圈子来说非常显眼的东西。
被物化了的人们自豪地显摆着自己与商品之间亲密关系的证据。
这些人怎么追星就怎么追这些商品,至于追那个就看那个显得更加表面化。还是在乎自己与商品的距离,距离近就能够得到“魔力”。
如同古老的宗教式的拜物教一样,商品拜物教用它自身抽搐般的狂喜和奇迹般的治愈产生了属于自己的狂热时刻。
商品拜物教,不多谈。直接去读《资本论》,这个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或者说简单来说就是“颠倒”的原理,
这一切只服务于一个目的:生产出直至习惯层面的服从性。
我还是改了翻译,我们看看张新木的翻译:这里还能表达的唯一使用就是服从的基本使用。
我吐了都,这要是南京大学教授水平,我都能当人家校长了,而且我还得考虑考虑这是否会成为我人生污点…为了避免本系列沦为“张某木低质量文本拷打专场”,我就尽量少写。
题外话
有点那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