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笔记】个案研究法
谢谢同窗飞龙哥的笔记分享!

一、 個案研究定義
l 俗民誌的文化分享團體可以視爲單—個案,但是,俗民誌硏究目標是要決定該團體文化如何運作,而比較不是要發展對於個案的深度理解或是透過個案來探索某些議題或問題。
l 個案研究則是要探討現實世界、當代脈絡或場域的單一個案。個案可能是具體實存的個體,譬如:個人、小團體、組織或是夥伴關係等等。另外,個案也可能具體程度比較低的案例,譬如:社區、情感關係、決策過程、計畫方案等等。
l 否定是方法論的論述
1根據Stake(2005),個案研究不算是方法論,而比較是關於研究選擇的對象〔亦即在特定時間、地點琬福或界限封閉系統內的個案〕
2個案研究是一種探究的策略、方法論或綜合性的研究策略。 Thomas (2015 )論稱,「個案研究的界定,比較不是關乎使用來做研究的方法,而比較是關乎你對於個案的範圍界定。
l 為方法論的論述
方法論:質性研究的一種設計類型,既是研究的對象,也是研究的成果產物。個案硏究爲質性硏究的一種取徑,探究者探索眞實生活、當代脈絡的某—界限系統(個案)、或是多元界限系統(多元個案)。
在資料蒐集,投入相當長的時日深度蒐集多元資訊來源(例如:觀察、訪談、影音、文件和報導),並取得詳盡細節。在硏究報告部分,整合呈現個案描述,和個案主題。
二、 個案研究起源
l 社會科學家對於個案硏究取徑頗爲熟悉,在許多領域都相當受歡迎,包括:心理學(佛洛伊德)、醫學(醫療問題的個案分析)、法律(判例法)、政治學(個案報告)。在許多領域使用。
l Hamel, Dufour, & Fortin ( 1993)指出,現代社會科學個案硏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學和社會學。他們引述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Malinowski)的特羅布里恩群島(Trobriand Islands)研究、法國社會學家勒普雷(LePlay)的勞工家庭硏究。以及"20、30 年代直到1950年代,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的個案研究(例如: Thomas & Znaniecki,1958年的歐洲、美洲波蘭裔農民研究,都是質性個案硏究的開路先鋒。
l 增補資料
案例法乃由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創始。1870年,蘭德爾出任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時,法律教育正面臨巨大的壓力:其一是傳統的教學法受到全面反對;其二是法律文獻急劇增長,這種增長首先是因為法律本身俱有發展性,其次是在承認判例為法律的淵源之一的美國表現尤為明顯。其後陸續應用於醫學與管理知識的傳授上,成為重要的教學工具。目前已被廣泛地應用於心理學、社會學、政治 學、經濟學及應用領域的公共建設、教育輔導等研究領域。
三、 個案研究的定義特點
l 個案硏究開始於確認特定的個案,然後投入聚焦描述和分析。硏究的個案可能是單一個人、社區、決策過程或事件。除了硏究單一個案之外,也可能選擇研究多元個案,以便進行跨個案的對照比較。典型的個案研究,探討的是當前仍在持續進展的個案,收集當下現實世界的資料,而不是遺落在歷史而需要重建的資料。
l 取的個案必須是有界限的(bounded),亦即可以使用特定的參數(parameter)來界定或描述其範圍。界定個案範圍的參數可以是地點或時間。有些情況,涉入個案的特定人士也可視爲界定個案範圍的參數。
l 分類
質性個案的意圖可能是要闡明獨特的個案。這種個案有著不尋常之處,其本身就構成研究旨趣所趨的目標,需要詳加研究描述, 這稱爲本質型個案。相對地,個案研究的意圖可能是要理解特定的議題、問題(例如:未成 年少女懷孕),透過選擇研究適切的個案,而達到關於該等議題的最佳理解,這稱爲工具型個案。
l 多元資料
優秀個案硏究的一項標誌是,呈現對於個案的深度理解。要達成 此等目標,必須蒐集、整合許多形式的質性資料,譬如:訪談、 觀察、文件、影音媒材。只靠單一來源的資料,通常不足以發展個案的深度理解。
l 個案範圍界定資料需求
個案硏究的資料分析,也有若干方式可供選用。有些是分析個案 (例如:學校、學區)內部的若干單位,有些是報告完股的個案 (例如:整個學區)。再者,某些硏究者選擇分析和比較多元個案;另外,有些硏究者則是選擇分析單一個案。
l 個案描述的一項關鍵任務,就是要確認個案主題。主題也可能代表每一個案有待探究的議題或特定情境。如果是這樣,那完整的硏究發現部分就會包括個案的描述以及從個案發掘的主題或議題。個案主題的書寫組織方式,可能採用大事記、跨個案分析找尋個中異同、或是呈現理論模式。
l 個案研究通常結束於結論,研究者論說從個案撷取而得的整體意涵。這種關於個案整體意涵的結論,Stake (1995)稱之爲「斷言」 ; Yin (2009)稱之爲建立「型態」或「解釋」;在我們來看,這就是從個案研究獲得的「心得或啓示」。
四、 個案研究的類型
l 三大分類
1. 單一工具型個案研究
硏究者聚焦一個議題或關切問題,然後選擇一個有界限個案作爲案例,來闡明該等議題或問題。就是有「一個硏究待答問題、一個謎團,,需要找尋普遍理解,感覺透過硏究特定個案我們有可能取得該問題的洞察。
案例: 舉例而言'Asmussen & Creswell 使用工具型個案研究來探索校園暴力議題,並且藉由一個機構的單一個案,來示範闡明校園對於潛在事故的反應。硏究發現部分,根據苑集多元來源資訊,分析發掘五項主題(否認、恐懼、安全、重新觸發、校園計畫)。硏究結論部分提出斷言總結校園社群對於槍擊事故的兩大類反應:組織層面的反應,以及社會一心理層面的反應。
2. 集合個案研究
或稱多元個案硏究(multiple case study)。要探索的也是一個議題或關切問題,但是研究者選取多元個案來研究闡明該等議題。研究者可能從若干地點選擇若干計畫來硏究,或是從單一地點內選擇多項計畫來研究。很多時候,研究者透過立意取樣,選取多元個案來展現對於研究議題的多樣化觀點。
立意取樣一般用於質性研究,研究參與者是研究者從可近母群體精挑細選出來的,每個研究對象因其特質不同,提供給研究者不同深度的資料,非任何一研究可近母群體的成員就能夠取代,也並非是就近或容易找到。
有些研究者,例如Lieberson (2000)論稱,選擇採用小數量的多元個案對照,比較有可能發現其他情況下難以取得的結論。Yin(2009)指出,多元個案硏究設計乃是採用複製的邏輯;研究者對於所有個案複製相同的研究程序。原則上,質性研究者比較不太喜歡跨個案之間的類化,因爲個案彼此脈絡其實不盡相同。不過如果要確保得到較佳的類化,就需要選擇代表性的個案。
舉例Anderson(2014)多元個案硏究,透過研究英國四所照護之家,包括406位經理和工作人員,歷時6個月,來關明照護機構的關係型態和管理實踐(亦即議題與關切問題)。
3. 本質型個案研究
硏究焦點在於個案本身,因爲個案呈現一種獨特或不尋常的情境。這有些類似敘事研究的焦點,但是用個案硏究分析程序,設定在個案脈絡或周遭相關因素的詳細描述。
舉例:Van Hout(2013)研究「絲路」毒品網購黑市,就是本質型個案研究的一個例子。此研究探索個人使用予「網購毒品的動機、接觸和使用該網站的經驗、毒品資訊來源「決策過程和購買行爲、使用的結果和情境以及環繞安全議題的觀點」。研究發現指出,「絲路」毒品網購和傳統網購或街頭毒品,在交易關係、參與和安全感等方面的差異,讓人得以明白,使用「絲路」網購毒品如何可能提高使用者的決定以及減低潛在風險。
五、 個案研究的執行程序
l 決定個案研究取徑是否讓硏究問題獲得最佳檢視:如果硏究者已經清楚雁認有界限的個案,並且研究目標是要尋求關於該等個案的深度理解,或是對照比較若干個案,那麼個案研究取徑就是理想的選擇。
l 確認硏究的意圖和個案(或多元個案),以及取樣個案的程序。執行究時硏究者先考量個案研究的意圖和類型。 單一或集體個案、多元場地或單一場地,以及聚焦個案本身或議題。判斷決定哪一種選項最有希望達 到解決研究的目標。選擇的個案可能是單一或若干個人、計畫、 事件、活動。選擇個案最好要能夠有助於展現不同觀點。
l 發展程序來執行蒐集資料,汲取多元資料來源:常見的資料來源包括:觀察、訪談、文件、形音媒材。Yin(2014)推薦六種資訊蒐集的類型;文件、榊案紀錄、訪談、直接觀察、參與觀察、文物。
l 具體詳細分析程序,說明個案描述如何整合主題分析和脈絡資訊。
1分析策略
A.根據理論命題策略
這是最常被使用的策略。因為個案研究最初的目的與設計是依照命題而產生,此外也能反映研究問題、文獻分析和產生新的洞察。命題形成資料蒐集計劃,幫研究者掌握資料,組織整個個案研究,定義各種驗證的解釋,尤其在回答如何(how)和為何(why)的問題時幫助很大。
B.發展一個個案描述策略
發展一個描述性的架構以組織個案研究。個案研究最初的研究目的是一種描述個案;如果研究目的並不只是描述個案時,描述的研究也能幫助澄清所要分析的因果關係。
2 全方位分析- 關於個案的整體分析
3 內崁分析 - 針對個案特定面向的分析
4 主題分析 - 針對個案特定關鍵議題的分析,主要是了解個案本身的複雜性,非要找尋與其他個案的共通性
5 跨個案分析 - 橫跨多個個案的同一主題分析
l 使用個案斷言,書寫報告關於個案的詮釋意義和從中獲得的啟示。
一般而言,個案硏究報告結構包括:開埸的微型敘事,用來引介讀者使其熟悉硏究的核心元素,包括提出支持選用特定硏究取徑的選輯根據。個案的廣泛敘事描述與其脈絡,可能包-含有助於理解個案的歷史和組織機構等方面的重要脈絡資訊。然後描述議題,取自額外的資料來源,再與硏究者對議題的詮釋整合與呈現正反兩面的證據,接著再呈現整體個案斷言。

六、 個案研究的挑戰
l 選取的個案可能規模宏大(例如:童子軍組織),也可能規模狹窄(例如:特定 大學约決是道程)。個案硏究者必須決定要選擇硏究何種界限封閉系統,承認可能有若干選項符合條件:並且明白選取該個案來說明個案本身,或用以示範關明議題,是有價値的硏究。此外硏究者還必須考量是要研究单一個案或多元個案。
l 資源限制:當資源受限,硏究的個案數越多,整體分析往往趨向稀釋,個別個案的硏究深度也會稀釋。
l 個案選擇的考量:在多元個案研究取徑情況下,該選取多少個案,就是一個深思的問題了
l 個案分析的考量:考量什麼來引導質性資料分析,單一個案(本質型/工具型)與多元個案(共同議題)
l 個案的選擇需要硏究者建立邏輯理由,支持爲何採用特定的選樣策略以及蒐集特定的個案資料。面對的挑戰即是說明這些理由。
七、 個案分析的資料與呈現
l 對於個案硏究,就如同俗民誌一樣,分析也包含關於個案與其場域的詳細描述。如果個案呈現大事記,會推薦分析多元來源的資料,以茲決定個案演化過程每一步驟或階段的證據。此外,場域的描述特別重要。再例,Asmussen & Creswell (1995)校園槍擊事件的個 案硏究,尋求確立在特定場域(美國中西部,平靜安全的大學城社區),如何可能看待此等事故的反應。
l Stake( 1995)提倡四種形式,來執行個案資料分析和詮釋。
1 範疇叢集:研究者從資料裡尋找叢集,希望從中浮現議題相關的意義。
2 直接詮釋:尋求單一例子,從中汲取意義。而不尋求多個例子。
3 確立資料當中的型態???
4 尋找範疇之間的對應關係:利用不同個案之間整理出來的表格,來發現意義
八、 個案研究的寫作結構
l Merriam ( 1988)提醒:對於個案硏究並不存在標準化的報告書寫格式
l 整體結構
個案研究可以使用微型敘事(vignette),來作爲開場和結尾, 用以吸引、凝聚讀者的注意力。Stake ( 1995)
1作者呈現一則微型敘事,作爲開場,以便讀者可以發展替代經驗,來感受研究的時間和空間。
2研究者確認研究議題、目的、方法,讓讀者得以了解研究從何而來,以及作者的背景、個案環繞的議題等等。
3個案和脈絡的廣泛描述,一般而言,相對沒有爭議的基本資料。換言之,如果讀者有親身接觸,多半也會得到大致相仿的描述。
4呈現議題、少數量的關鍵議題,以便讀者理解個案的複雜性。此等複雜性的建立,是透過參照其他研究,或是作者對於其他個案的理解。
5進一步探索若干議題。在此環節點,作者也帶進正、反兩 面的證據,來確認或推翻對於個案的理解。
6呈現若干斷言,這是綜合各方證據,總結作者對於個案的了解,評估自然主義的類化,亦即透過個人經驗或是提供替代經驗給讀者,從而推出的結論,是否有改變或挑戦了既存的概念。
7呈現微型敘事作爲整份硏究的結尾,提醒讀者這份報口乃是某個人與複雜案例的遭遇。
Yin(2014)提出若干可行的寫作結構,可供參酌書寫個案硏 究報告
1個案研究的標準寫法,就是採用線性分析的取徑'硏究者依次討 '
論硏究問題、方法、發現、結論。
2針對相同個案研究,書寫若干不同版本'然後對照比較個中不同
描述或解釋。
3大事記結構的寫法,採取時間順序呈現個案研究,譬如:章節呈現個案歷史的初期、中期和結尾階段。
4採用理論作爲書寫架構,這樣的個案硏究可以辯爭不同的假說或命題
5懸疑式的書寫結構,最初章節先呈現個案研的「結局」或結果,以及其重要性,讓讀者心中懸念何以如此。然後,在後續章節發展解釋,來揭開導致該結局的可能原因。
l 內崁結構
1 主要為標明的概念MARK,凸顯主體
2 在描述背景與主題之間的配比,則特別需要留意
九、 個案研究的評鑑
l Stake (1995)提供的「批判檢核表」
1 報告是否容易閱讀?
2 所有元素是否完善整合?
3 報告是否具有概念結構?
4 議題否有以嚴謹的學術方式來加以發展?
5 個案是否有充適的範圍界定?
6 個案的呈現是否有故事感?
7 是否有提供某些替代經驗給讀者?
8 是否有效使用引述說詞?
9 是否有效使用標題、圖、表、文物、附錄、索引?
10 是否有良好的編輯?最後定稿前的潤飾、優化?
11 作者是否有做出扎實的斷言,沒有過度詮釋,也沒有曲解或誤 解?
12 是否有充適關注各種不同的脈絡?
13 是否有呈現充足的原始資料?
14 是否有妥善選擇資料來源?數量是否充足?
15 觀察和詮釋是否有經過三角檢驗?
16 硏究者的角色和觀點是否有妥善呈顯?
17 目標證者群的本質是否有明顯呈現(是否有隱匿利害相關的目標讀者群、研究贊助來源)?
18 對於各方是否都有以同理心對待?
19 硏究者個人的意圖是否有受到檢視?
20 是否有人因爲此一研究而陷入險境?
l 應國瑞(Yin, 2014)
1 重要性: 研究者是否聚焦不尋常或有公眾旨趣的個案,或全國重要性(倫理的/政策的/務實的)之議題
2 完整性: 研究者是否術楚界定個案界限,蒐集廣泛資料,執行的研究沒有人為非自然的情況。
3 考量另類觀點: 硏究者是否有考慮對立的命題並且設法從個案的不同觀點蒐集證據?
4 展現充分證據: 個案報告有否 提供充分的證據使讀者可能「達成關於該等報告是否有價値的獨立判斷」?
5 以吸引讀者投入的方式寫作: 是否能夠引人入勝,將研究結果有效溝通給廣大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