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排兵布阵和微操(不是)-利奥6世战术第12章战前准备上

您集结起训练有素的大军等待战斗开始时,尊敬的将军,明智的做法是不要把他们同时集结到一条战线上,对规模较大而完成作战准备的部队犹然。这样臃肿的大军会彻底毁掉战线的良好秩序,其巨大规模和人员数量导致部队无法高效执行命令。正确的做法是将规模过大的部队分开,结成两条战线。
当双方准备进行大规模骑兵作战时,依然将全部军队集结成一条战线,意味着既不考虑可能的逆势,也没有准备对付敌人的其他手段,比如集结第二战线。这样安排的人在我看来经验不足,也无疑会将自己陷于危险中。
毕竟,战争的事实情况与缺乏经验的人所想的不同,单靠大规模的部队、缺乏纪律的蛮勇、放手一搏的突击,无法确定战争的最后结果,更不是通向胜利的道路。最重要的因素是机巧与策略规划。有了这些,再加上士兵们的热忱,才真正能够胜利。
靠着明智的计划与机变,考虑开战时将是白昼还是黑夜、是风雨还是晴天,顺应天时;主动控制狭窄的道路,占据地利;而后布置伏击、安排突袭,使用各种各样的妙计欺敌,您才能够未战而先胜。这攸关生死存亡。靠着您的明智、谋划、勇气与机巧,您将战胜敌人。
明智的谋划与策略安排就说到这里。要在与敌人的战争中取得胜利,必须要依靠实用的知识,也就是,您要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分兵或合兵,保持安全与有序。您集结起有序的军阵后就对敌人发起进攻。您不但能够保护自己免于敌人的阴谋诡计,还能够利用敌人的阴谋诡计对付他们。
意识到这些问题后,旧时的军官们认为保持良好秩序很有益。也正因如此,他们才会把全军分为分队和中队,委派旗队长和百夫长,并在需要时进行其他划分,再以这样的方式集结大军。将全军集结到一条战线是错误的,这等于在一次冲击中投入数以万计的骑兵,赌上他们所有人的性命。应当在第一条战线后安排第二条乃至第三条战线,再集结起部队,特别是,如前文所述,部队甚多时。当您认为有必要时,您可以安排进行各种各样的进攻。
将全部军队集结到一条战线,在我们看来会导致各种不利,特别是部队里面有人使用长枪时。如果人数太多,战线难免过长,一些士兵被迫布置在不利地形上。战线太长会导致兵力不均而难以掌控,部队之间无法进行协同,部队最终会陷入混乱,甚至队列在与敌人交战前便自行瓦解,自乱阵脚。
如果敌人延展他们的侧翼,发动突然的包抄时,部队若是没有来自后方后侧翼的支援以及其他援助,我们的士兵将被迫溃逃。
此外,在真正的战争中,没有人能从后方清晰地看到整条战线的情况,一些士兵往往可以从所属的军阵或旗队中溜走,让余下的士兵们军心动摇,准备撤走。这诚然可悲。当他们撤退时,将无力回头再战或保证撤退时的秩序。事实上,当溃逃开始时,在场者无人能够将他们召回,或者让他们调头继续与敌军作战。
有时集结成同一条战线的部队能够在战斗中占据上风,将敌军击退,但在混战时他们的阵形将必然陷入混乱,只能在混乱中继续追击。如果敌军在逃跑时突然掉头迎击追击他们的我军,或者其他支援部队突然出现发动伏击,那么追击者无疑要被击退,陷入溃逃,因为如前文所述,他们没有能够击退那些突然之间出现,向他们发起冲击的敌人的预备力量。
我认为将部队集结到一条战线只有一个好处,敌军从远处看,这样的阵规模极大,让他们畏惧。但这种好处也仅仅存在于理论上。此外还有一种可能的好处,也就是部队能够借着极长的战线包抄并最终包围敌军,但前提条件是部队必须能够以足够的理智和机巧完成这个战术机动。
我们相信,以常人的理智考虑,有许多掷地有声的理由证明结成两条战线更有利,第二条战线将支援第一条战线。一个原因是第一条战线的部队得到第二条战线保护后方之后,会因无后顾之忧而英勇作战。同样,他们的左右侧翼也能得到所谓侧卫部队的庇护,让他们一往无前。此外还有其他的有利之处:若是有第二道战线,第一道战线的士兵往往很难掉头逃跑,毕竟后面的部队能清楚看到逃兵,这在作战时至关重要。事实上,第一道战线时常会被击退,而第二道战线则将作为第一道战线的支援和庇护所。第二条战线提供的支援能够让士兵们得以再度集结起来,迎击前进的敌人。
更重要的是,在追击敌人时,第一道战线的士兵能够安全而有序地执行追击任务。逃跑的敌军往往会回头再战,或者得到伏兵的支援,若是如此,第二条战线的部队可以加入作战,迎击他们,支援第一条战线的部队。但即使第一条战线完全崩溃——愿这再不会发生——而无法再度投入作战,第二条战线也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即使第一条战线彻底崩溃,他们也能够继续作战,并英勇地迎击敌军。
敌军的阵线几乎必然要在交锋后崩溃混乱,而我们的第二条战线则能依然保证有序。敌人的阵线会陷入混乱,而我们则将再度占据上风,追击军阵瓦解的敌人。
最值得如此布置的原因是,将部队如上文所述布置到两条战线上,既适合对付与我方规模相当的敌人,也适合对付规模明显大于我方的敌人。
或许有人会问:优势何在?如果第一条战线陷入混乱或被击退,第二条战线也难免要被击退。我对此的回答如下:如果我军以前文所述的方式安排了两条战线,依然被击退,那么布置成一条战线又能有什么胜算呢?这条战线的部队被击退之后,就再没有部队能够支援协助,并重新集结败退的部队了。或许还有人会认为,将全军分为两条战线,每条战线的实力都会更弱,效果也会更差。这样问的人应该再多考虑一些问题。如果如此布置后,后方部队完全不参加作战,他们的看法确实有道理;然而我们并不是下令分兵,而是改变阵形。阵形改变前,部队布置成长而薄的阵线,此时则收缩成双层的等长阵线,士兵们紧密布置。我们并不是将后排部队撤出战斗,而是转移位置,以前文所说的方式加强了军阵。
因为这些原因,无论骑兵的规模是较大还是正常水平,都很有必要将他们分成军阵。因为对您,尊敬的将军而言,很有必要尽可能保持理智并应对实际情况,在面对纪律严明而机巧的敌国时更应如此。
如果您得知敌军比我军规模更大,就应尽可能避免正面作战。在进行阵地决战之前,必须要调查清楚敌军的规模。
如果您的部队以步兵为主,您应当将他们结成战线,接下来的部分将讨论步兵军阵与步骑兵混合军阵。如果部队中只有骑兵,而且对方也是骑兵,就把我方部队分为三条阵线,第一条阵线,所谓“先锋队”(promachos),要把军阵三等分,也就是把每个分队分为三个中队,将副将安排到中央的军阵中。另外两个军阵,也就是左侧和右侧的军阵,各自军阵的指挥官也应当位于所属部队的中部。
您要把这些军阵分出“突击部队”——即发动进攻的部队,以及防御部队——即掩护进攻者,并为他们提供庇护的部队。每个军阵应当将能够开弓投射的三分之一的部队组织成“突击部队”,余下的三分之二,位于中央的防御部队,即所谓的“防卫部队”,则为“突击部队”提供庇护。
以如下的方式集结第一条阵线。在左军阵最侧翼安排三个旗队作为侧卫部队,敌军的包抄从这里进行,他们将担负掩护任务。在右军阵最侧翼安排两个旗队的弓骑兵,即所谓的包抄部队,用于包抄敌人。第一条阵线应当如此布置。
由全军三分之一部队组成的第二条战线,所谓的支援阵线,应分为四个军阵。这些军阵的侧翼弓骑兵之间应当保持一箭的距离。您应当将这些军阵安排为双向,保证前方,即所谓队头的士兵人员精锐装备良好,而后方,即队尾的士兵也同样要人员精锐、装备良好。而后,如果敌军从侧后或后方进攻,他们也能迅速调转方向列成军阵,面对两个方向的敌人。在主军阵以及两个侧翼军阵后大约一箭之地的距离外,各安排一个旗队作为后卫部队,即第三条阵线。
在第二条阵线中的空隙,即阵列间隙,有必要配置一个旗队,以保证阵线外观上如同一体,同时避免行军时产生混乱。他们应当每列两人,若是能组织成每列四人则更好,特别是部队规模较大时。这样,当需要给第一条阵线撤退的部队提供庇护时,这三个在间隙布置的旗队就撤出,留出空隙让他们躲避。在为撤退部队提供庇护与空间时,他们也可以迫使意图逃跑的士兵返回战场。此外,将后卫部队组织成第三条战线,往往能够击退从侧后或后方进攻,意图干扰第二条战线的敌人,让这一区域保持安稳。
如果您部队的规模适中,也就是五千到一万乃至一万两千人时,您就不要把第二条战线组织成四军阵,而应保持两个军阵,留下仅一个无人的开阔区域接收撤退寻求庇护的部队。如果您的部队不足五千人,就只在第二条战线布置一个军阵。
除了以上所有的布置外,我们还要命令您安排三到四个旗队作为所谓的伏兵或伏击队,布置在阵线的两侧。他们的任务是防止敌军向我军左翼发动伏击,并在地形适宜时对右侧的敌军发动伏击。
应当注意的是对敌方侧翼或战线后方的进攻,如果时机合适并组织有序,要比仅仅直接进攻正面有效,也更能决定胜负。如果敌军规模较小,这样的进攻会出乎他们意料,包围他们能给他们带来极大的损失,因为被击退的部队也无法安然逃生。如果敌军规模与您相当或更多,他们也会陷入艰难之中,误以为对面的部队规模甚大。
应当注意的是,除非迫不得已,不应该让规模较小的部队与规模更大且纪律严明的敌军进行阵地决战。如果真的迫不得已,也不要将战斗限制于正面,而是要袭击敌方军阵后部、侧翼以及后方,即使我军规模更大也应当如此。无论和什么敌人作战,仅仅在正面战线作战风险太大,即使对面的敌人规模较少也是如此。
因此,总而言之,我们要求您在作战时将所有的骑兵部队集结成两条战线,特别是部队规模较大时。将他们以前文已经解释的方式组织成“突击部队”,即位于阵线前方先于他人攻击敌人的部队;防御部队,即保持有序阵形的部队,准备在进攻部队没能击退敌人而被迫后退时为他们提供庇护。也要分配出侧翼护卫和包抄部队,即用于包抄敌军的部队,并安排伏兵(所谓的伏击队)以及在后方结成军阵,庇护前方的撤退部队并阻止他们逃跑的支援部队,最后则是驻扎在最后方,庇护全军侧后的后卫部队。
如果我方拥有大军,而您能够将他们集结成前文提及的双层阵列或者布置成三层乃至更多,这样一来,规模较小的敌军也会被迫进行分兵,他们的部队或者要摊薄或者在冲击我方军阵时,被其他阵的友邻部队击退或包围。这至关重要。
军阵每列的人数,即所谓的纵深,古时的资料要求每支骑兵部队结成每列四人的队形。毕竟事实证明,如果骑兵结成更长的队列则低效且无用。步兵军阵使用大纵深的话,后方的推挤可以迫使前方的士兵奋勇向前。这是步兵的情况,骑兵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后方的马匹无法像步兵军阵那样,推挤前方的马匹。队头,也就是前方的部队,也无法得到后方远处部队的支援,无论后方是枪骑兵还是弓骑兵均如此。(但是前方步兵很容易挤在一起,因为被后面的挤压)
第四排之后的枪骑兵无法攻击到前方,而弓骑兵因为前方友军的关系必须抛射,而这样的抛射在乱军中毫无意义。如果有人怀疑这种说法,事实会教训他们的。
因此,如我们所说,纵深保持每列四人已经足够。然而,由于勇敢的士兵,也就是那些愿意在前方与敌人近距离搏杀的士兵,人数往往不多,因此有必要就事实情况组织部队的纵深。也就是,将勇敢的士兵布置到第一条阵线的中央,每小队七名骑兵加一名侍从。左侧的军阵,相比之下不会给士兵展现英勇的机会,每小队应为七人。右侧的军阵规模应当与左侧的军阵相当,每小队应为八人。余下的部队则由质量较差的兵员组织,每小队八人或十人。
如果您被迫把质量较差的兵员布置到第一排,每小队也要布置八人或十人。将其中质量较高的兵员排到前方,每列五人,余下的士兵则在后方跟随,就此布置成每列十人。如前文所述,这些部队也应当组织好,作为突击部队和伏击队。
因此无论部队有多羸弱,也尽可能不要组织超过八人的纵深,超过十人更是错误;而即使部队全是精锐,也不应该让纵深少于五人。前文的布置方法能保证军阵的纵深正确而合宜。军阵宽度,也就是第一排的人数,不应该因此大减。如果将全部部队都布置成每列十人,敌方的间谍就可以靠排头兵的人数轻易算出我军的数量。不能让敌军清楚我军的虚实。如前文所述,要保证合适的比例,从余下部队中组织第二条阵线。(双马尾曾经提及要抵御骑兵冲锋步兵至少6排,但是这里提及不能超过8排。因此东罗马步兵如果按照书籍所说,步兵应该尽可能的保持在6-7排左右)
我们要求您在组织基础小队时,保证老兵和新兵的比例合适。如果小队里只有老兵,作战时体力上难免不足;而只有新兵的小队由于缺乏经验,往往无法有效约束。
如此布置作战阵列。在第一排的队长以及队长身后的人,即第二排的人,还有队列最后的人,也就是队尾长,除了基本装备外还应保证装备有长枪。他们之间的士兵如果能够开弓,就不要持长枪,毕竟在骑马时,右手执盾牌就无法再拉开左手的弓。但士兵在训练投射时要把盾背到身后,这样更有帮助。
除以上布置外,我们还要命令您,尊敬的将军,在军阵中,特别是第一道阵线中布置好医护兵,也就是负责照料伤兵的人。每个旗队抽调八到十人担负这一任务。他们应当灵活、勇敢且不持武器。他们的任务就是跟在己方部队一百尺之后,救助在战斗中不幸受重伤的人,或者坠马无法战斗的人。这样,这些勇士就不会被跟进的第二道阵列践踏而死,或伤重不治。医护兵每救起一名士兵,就应该得到来自陛下府库的一枚诺米斯玛作为奖赏。
而后,当敌人被击溃,第二道阵线跟进时,这些医护兵也能够收集第一道阵线作战时遗留的战利品。在战斗结束后,他们应将战利品上交各自小队的十夫长,也就是队头。他们在上交时应当得到补偿。我们认为战胜敌人后,战利品理当归属队头,因为他们在作战时首当其冲,要承受的凶险比所有人都多。另外也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让他们不必为争抢敌军遗落的战利品而下马并打乱作战队形。
为了让医护兵带着伤兵或坠马士兵迅速上马撤离,医护兵必须把两个马鞍都挂到马鞍左侧,一前一后。这样当医护兵和伤兵上马时,医护兵踩前面的马镫,伤兵踩后面的马镫。医护兵也必须携带水袋,以免伤兵昏厥。




士兵们在作战时应把长枪上的三角旗解下。作战时三角旗毫无帮助,然而又是重要的部队标志。如果士兵想要投掷梭镖,三角旗会干扰他们的判断,无法准确击中敌人。而对使用弓箭的骑兵而言,前方的三角旗又会挡住视线。在发起冲击、队列转向或掉头时,三角旗会造成不小的妨碍,因此他们不应该在作战时使用。
然而,为了保证军阵远看时的威严,把三角旗留在枪上,直到敌人距离一里左右时再收起来放到盒中。
除了以上问题外,将军,我们命令您,在部队里面安排哨探,也就是说,在精锐部队的每个中队里安排一名侦察者,在其他部队安排更多侦察者,每个中队安排两人,整个分队保持八到十二人。这些人应当保持警惕、清醒和积极。在开战前、战斗中,直到战斗最后结束,他们应当坚守岗位,驻守在阵列间隙处,他们的任务就是侦察,保证部队不会遭到伏击或者遭受敌军其他的诡计。
应当有数量足够的测绘部队率先出发丈量营地和铺平道路,引导部队前往营地。这些问题就说到这里。
阁下有义务将前沿部队组织好,这样在他们集群行动时,各个军阵之间的距离不会太大,保证他们在行动时不至于拥挤,又不至于分离。
在敌军贴近前,侧翼护卫应当保持紧密阵形。当他们贴近后,他们应当从军阵左侧出发,向侧向推进大约一箭的距离,但不要再前进,特别是当敌军阵线更长时。以类似的方式部署包抄部队,让这些负责包抄敌军的部队集结到军阵的右侧。
将第二条战线的部队集结成军阵,各军阵距离其他军阵侧翼的距离大约一箭远,将他们部署到第一条战线的后方。当敌人距离依然较远时,视实际地形情况,他们应当在大约一里之外的位置跟从,尽可能避免被敌军发现。敌人发现不了他们,就不会及时改变战术和计划。当敌军贴近,足以看到第二条战线时,也来不及改变战术了。那时,第二条战线应当主动向前贴近,到距离第一条战线四箭远的地方,视前线战况行动。在作战时,第二条战线不能距离第一条战线太远,让第一条战线得不到支援;同样也不能距离太近,太近会与第一条战线混杂,特别是在尘土飞扬时。等到敌军击退第一条战线,开始追击时再迎战。
配置在第二条战线两侧的部队,应当拖后一箭之地以掩护后方,并以类似的距离随同行动。
各个分队都应当有自己的军旗。常备部队的旗帜应当轻小,步兵中队和骑兵中队的旗帜应当较大,图案也应明显不同。与之类似,分队指挥官的旗帜也应当和麾下统领的旗帜不同。副将的旗帜应和分队指挥官的旗帜不相同。最后,您的旗帜必须明显可辨,比其他旗帜都要显眼,所有人都清楚,只有这样,在逆境的情况下麾下的官兵才能轻易找到旗帜,从而集结重组。
当所有旗帜都在战线之前展开时,您必须委派十五名或者二十名最勇敢的士兵担任掌旗官,护住旗帜。
高级军官应当配置在更安全的位置,不能冲进战线的深处而战死。主将阵亡会极大动摇士气。如果下属军官阵亡,那么除了他所属的部队之外,其他部队未必会注意到。但如果高级军官阵亡,绝大多数乃至全部士兵都会注意到,全军都会因此动摇。
将军,正因如此,副将和分队指挥官应当和所部军旗站在同一排,在那里监管并维持军阵,直到敌军距离我方一两箭远。当战斗即将开始时,我方最勇敢的士兵将集结到掌旗官身边,移动到他们的前面进行庇护,并与敌人搏杀。
我们命令阁下,在即将冲击时,组织好我军的阵形,并应对敌方的行动。而后您应当把自己的中队集结好,并非上前搏杀,而是作为标志,位于第二条战线的中央,引导第一条战线和第二条战线行动。
我们并不建议在作战时吹响许多号角,这有害无益,会导致混乱和困惑,而且这也会导致指令无法有效传达。如果地面平坦,各条战线中央军阵一人吹响号角已经足够了。如果遇到地面不平或者大风的情况,或者因为水声让人们难以听清声音,那么每条战线的三个军阵都派一人吹响号角,便可以解决问题。军阵保持肃静,没有仆役和马匹的纷扰声,这样的军阵足以恫吓敌人,而指令也更容易传达。
基于这些原因,在战线开始前进,做好准备接战的工作后,任何不应该有的声音都不应该发出。而在部队走出工事或者营地向前开进时,必须要保持绝对的肃静,不能下达任何命令。这样能让士兵免于困扰,也不必过早暴露指挥官的旗帜。
我方的行进与队列变换以及敌人的情况,决定了冲击的方式与质量。在我方出战时,必须高声喊出基督教的常用战吼:胜利十字。但当双方即将接战时,高喊或喧嚷,特别是后排的人如此,会对我方更有利,这会让敌人紧张,同时鼓励我们的士兵。
所谓的领号者,在作战时的作用相当重要。他们负责催促部队前进,勉励他们,用歌声鼓舞士气,让士兵们坚持作战。可能的话,军官可以自己负起这一责任来,或者选择口才好又擅长鼓舞的人担负这一职务。以同甘共苦的战友身份来勉励,会让听众更乐于听从。
领号者应当用勉励的语句激励部队前进作战。他们首先要让他们回想对上帝的忠实信仰以及皇帝的恩惠,还有此前的胜利。战斗将由上帝和上帝对士兵乃至整个国家的仁慈来决定。此外,士兵们也要为战友、教友、妻儿老小与祖国而战。我们永远会铭记那些为了战友的自由而英勇杀敌的人。我们相信掌握战局胜负的上帝会支持我们,敌人则截然相反,因为他们不敬上帝。如果领号者想到了这些语句,就要高声喊出,勉励士兵们。在合适的时机说出这样的话语足以提振士气,胜过大笔金钱。
还要提及一个不应忽视的问题。由于敌人通常可以通过估计旗帜的数量来估计我方军队的规模,因此我们认定每支部队有必要准备两面十分相近的旗帜。真正的战旗上写上旗队长的名字,而另一面则写百夫长的名字。两面旗帜都应当高高举起,直到真正作战那天。战时,只有真正的旗帜才有必要打出。大量的旗帜会让人陷入混乱,甚至所属部队的士兵也无法辨识。这样的话,可以让部队通过打出更多的旗帜来假装人数众多,而在作战时只使用真正的旗帜,保证士兵能够轻易辨认。
在开战几天前,特别是预先训练军令和预定的机动动作时,各分队的军官应当集结在一起,参考下文的记述,用合适的话语劝导下属。古往今来,将军们规范部队训练,熟练安排战线以及使用直线、弧线或者其他方式行进的机动动作,绝非徒劳无用。野兽,比如鹿、兔或者其他小野兽,在被猎人追逐时绝不会愚蠢地一路前进,而是会回头看追击者的体力与速度,而后计划他们的行动。那么,智慧的人类在拼死决战时,自然同样要计划好他们的进退行动。他们不一定应当如同流水一样放任自流。若是敌人和我军都没有向前行动多远,不要贸然冲击,自乱阵脚,而是要保持稳重,竭尽所能击败敌人。仅仅短距离追击敌人后,就任他们后退,并不意味着决定性的胜利。稍微后退之后对敌人发动突击,也不等于失败。是胜是败,关键在于战斗的结果,我们追求的是最终的胜利。分队指挥官有责任约束麾下的部队,让每一个士兵遵守命令。
在各分队指挥官完成任务,进行训练并下达命令后,将军,您本人要集结起一条或最多两条战线,以类似的方式,用语言以及行动让他们做好战斗准备,并习惯格斗。
指挥第一线,即所谓先锋队的军官,必须注意中央军阵的行动,通常副将或者所谓的军阵官就配置在这里。他们应当与中央军阵并列行动,并同时发起冲击。如果敌人被冲击击退,那么突击部队就可以跟随追击,一路抵达敌人的营帐,防卫部队则保持阵形紧密跟随。在敌军调头反击时,若是突击部队无法在格斗中取胜,他们就可以借防卫部队获得庇护,并重整队列。如果战时某一个或者说所有军阵被击退,突击部队就应当后退一两箭的距离,仿佛向第二条战线撤退一样,而后突然调头迎敌。过程中要发出合适的号令或指令。
如果他们成功击退敌人,就应当进行追击,而后撤回并再度调头冲击。如果一两次冲击之后,他们仍无法击退敌人,第二条战线应当前进,而第一条战线则穿越军阵之间的间隙往后退,寻求庇护,在第二条战线与第三条战线之间进行重组,并和第二条战线集结成临时阵形——全军紧密结成一线——共同进攻敌人。如果敌人战败,就紧密追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