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假作真时真亦假,聊聊我眼中的《三伏》

2023-07-31 23:10 作者:雀雀食食是个橙子  | 我要投稿

提前声明,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看了很多测评,总觉得没说到点上,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下仅是个人观点,希望能给玩过游戏的你开一条新思路:

总体来说《三伏》更多描写了人与人之间为了利益相互利用的黑暗面,从中体现人性的美好,这其中有兄妹俩打假的坚持、苏,唐二人友谊的美好、敢于换假眼的勇气、还有为梦想克服恐惧,英勇就义的邱女士(很可惜不能用殉职这个词,不过也恰恰体现出主旨,后面会提)。



浅谈结束,让我们走进故事,

开场动画

三伏天,阳气旺盛,恶鬼藏而不露。开头便早早暗示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想必人外有人局外有局,真正的恶鬼把握人心,不动声色,杀人于无形,还不被怀疑


男主徐清源(ps:道长你是来捉鬼的吧)

徐清源出场,安贫乐道的老道士模样,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跟城管唠了起来,后面我们知道徐清源本当过卧底警员,也确实懂一些门道,所以这边与小同志的话别有含义


可爱的小同志

徐清源对小同志的话,“一面之缘,必能升官,可惜血光之灾”,看似是玩笑话,实则灵验得很。小同志和邱芜十分相似,秉公执法,热爱警察的岗位,可惜行内有行内的规矩,轻则破财免灾,重则血光之灾,棋子的命运早就尘埃落定,邱芜与小同志的只是运气不同罢了


大夏天好多人,不热吗

和小同志对完话,来到面馆,跟熟人老周要了一碗素面,接到了主线任务,见沈警官。老周对警官的描写是戴眼镜,斯文,有钱,印证了后面,“干什么也不要让别人看出来你的职业”,大伙表面怀着明白装糊涂,一旦你露出真面目,马上就会被至于死地


沈警官,你下的一手好棋

关键证据的眼睛,看不清面貌的三眼神童,翻开这一本小小的杂志,你就进入故事当中,成为棋子,想必徐清源看到这熟悉的杂志,心里已经懂了


徐清源:我还不了解个你

当年合作的朋友,一个成了二把手,一个成了该溜子,但从为人处世的角度徐清源直接对沈言川高下立判。清源对面馆老板老周真客气,对老朋友沈警官开门见山假体面,也许老徐有把柄在调查局中,早也明白自己清净的日子不长远,退出纠纷还得再被卷入其中,因此任务中他只关心邱芜的安全,邱芜知道当年的事情后还在沈警官这里给她开脱,就是为了避免邱芜躺浑水,可惜终究还是晚了一步。清源说喜欢红事,沈警官说办不好就成白事,清源:进屋说吧。


我以为你要威胁我,结果给我看这个?
老徐净说大实话

沈警官:“你也这么认为?”(你也知道他们要死?)


懂的都懂

杨伯鸿知道上面的存在和目标,里应外合串通沈警官,一人拿眼一人带走小孩发财,杨伯鸿知道三眼神童只要不露脸是谁都可以的道理,还以为自己能逃一命,可惜最后被沈用枪打死,两人眼睛里的花瓣都是一样多的,(想必邱芜的死也早就安排好了,哪会那么巧被碰见,邱芜恐高加上眼花,被推下去后,怕是看不清害她的人究竟是谁吧)


睁着眼睛说瞎话

经历了生死,见证了离别后徐清源坚定了自己的路,本心知肚明不该躺浑水却还是成了局中人,徐清源一直明白自己是棋子,所以一路上也只是关心邱芜,因为他清楚邱芜很有正义感,知道太多后一定无法抽身,也是因为邱芜的死,他选择带走小女孩用他的方式让本应过上平淡日子的小女孩远离权贵的纷争。终究还是没得选,只能逃走,也给沈言川留下一句话,别来找我了,不吃你们这一套,本就在帮你何必还要苦苦相逼。

结尾和老周的对话:

“穿这么多不热么?”

“时代不一样了,没有以前那么热了”

三伏不尽秋来到,虽然杨杀人被枪毙,可是沈害死邱芜,真凶还在逍遥法外,不会被制裁,真相被掩埋,这才令人更生寒意


故事分析结束,让我们来讨论一下沈警官:


沈言川的人物刻画十分厉害,沈警官为了自己的目的早把其他人的安危视为无物,本该看好嫌疑人却失职让他们跑出来作恶,害死更多的人,和徐清源计划进屋后直接击毙了杨是为了让死人闭嘴,包括利用徐和邱获得小女孩信任得到眼珠。


徐清源的背后其实是两个窗户(一双眼睛)

观众们仿佛也中了他一开始cd光盘的幻术,迷迷糊糊看不清真相,你看到有三个窗户(对应三眼神童),其实只有两个窗户(对应人的双眼),早就有人在背后看着你。信号阻断是上面的意思,你深陷局中,又如何看清呢?(不得不说作者会玩,这里利用了叶敬山,玩过前作都知道叶敬山水平高超,所谓幻觉也许只是叶敬山帮忙造的假,怎么会有穿越时代这么扯淡的故事{林警官阴阳眼除外},这里开个阴谋论,沈言川当上一把手,戴墨镜的徐清源和小女孩没有出逃,老王每日装作练功故意卖疯,苏女士知道真相但无法言说精神负担大生了病,唐家兄长巡妹无果独守窗边,老叶知道不多但是被人打断肋骨也许也有关系?)

假作真时真亦假,大街小巷留着打假,崇尚科学,却不知道打假的人早就消失在山里。口口声声喊着为人民的警察害死了无辜的民众,而怀着警察梦却带着假警徽的人为了别人付出了性命。

老朋友叶敬山的出现,我第一时间想起烟火中他和林警官在站台前的叹息,三伏过后,叶敬山带走了徐清源的书,学会了利用封建迷信的错觉,写了自己的故事,名为《烟火》,茫茫的大山还要掩埋多少的真相,还要吞掉多少的人?究竟是封建迷信吃人还是人吃人?结合年代,作品背后的主题慢慢浮现上来,中式恐怖,是能在三伏天给你带来寒意的恐怖,他不吓唬你,却让你不敢喘气。


最后感谢你看完我的文章,欢迎你来补充讨论,也希望以后会有更多这样的作品,三伏过后总会有另一个三伏,希望每个人都能像故事结局徐清源那样行善积德,安贫乐道,不为世俗所困



假作真时真亦假,聊聊我眼中的《三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