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孢粉分析
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孢粉分析
《考古》 1963年09期 周昆叔
西安市半坡是我国现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中最典型和保存最完整的一个⑴。遗址位于沥河东岸约800米左右的一个河谷阶地上,阶地高出河床约9米。遗址范围南北约200米,东西约100米,文化堆积层平均厚约3米⑵。
1962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硏究所送来上述遗址中一个剖面的28块标本进行孢粉分析。标本系该所金学山同志从该遗址旁选择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剖面中采得。采标本前剥去表层浮土,在遗址原来堆积中,每隔0.10米采取一个样品。今将该剖面简要描述如下。
0.10-0.50M;灰褐色粉砂土。松散,孔隙多。
0.50—0.80M.褐色粉砂土。较松散,具孔隙,可见蚯蚓的粪便。
0.80-1.40M;深褐色粉砂土。较致密,富含有机质。
1.40-1.70M:灰褐色粉砂土。松散,孔隙少。
1.70—1.80M.杂色粉砂土。主为灰黄色,杂有黑色和砖红色,坚硬,似用火烧过。
1.80—2.20M:灰褐色粉砂土。松散,缺孔隙。
2.20—2.60M;深褐色粉砂土。松散,缺孔隙,向下颜色渐变浅。
2.60—2.80M:灰黄色粉砂土。松散。偶见含扁形的螺蜘化石碎片。向下愈变黄。
我们在进行分析时,尽量选择较大块的样品,剥去表层,每个样品称量150克,用苏联铜重液方法进行处理,最后用醋解处理使之淸晰。
今将孢粉分析结果列表说明(见表)。
从分析中我们发现有下列植物的孢粉:冷杉(Abies sp.)>松(Pinus sp.)>云杉(Pi-cea sp.),铁杉(Tsuga),柳(Salix sp.),胡桃(Juglens sp.),桦(Betula sp.),鹅耳涯(Carpinus sp.),栎(Quercus sp.),楡(Ul-mus sp.),柿(Diospyros sp.),禾本科(Gr-amineae),藜科(Chenopodiaceae),十字花科(Cruciferae),辙形科(Umbelliferae),崔草(Humulus sp.),蒿(Artemisia sp.),石松(Lycopodium sp.)和一些其他的蕨类(Fi-licales)。
从分析结果表中可以看出,我们所找到的花粉量是不多的,幷且集中在剖面中段部分出现。虽经反复实验,结果仍大体相同。草本花粉较木本花粉为多,而草本花粉中以藜科和蒿为多。属于远距离传椅花粉的植物有松,云杉和桦等,属于较近距离传拖花粉的植物有鹅耳权和栎等,近距离传扌布花粉的植物有各种草本植物⑶。即或是远距离或较近距离传揃花粉的植物,它们的绝大部分花粉都是落在分布范围内。从这一孑包粉组合所反应的植被景观,说明当时植物是不丰富的,在疏稀的草原植物中夹杂着零星的楡和柿等乔木树种。
植被是一定自然环境综合作用下的产物,故植被能反映分布区域内的气候特征。从这一地区孢粉分析结果所反映的植被景观来看,说明当时的气候环境属半干旱性气候,与今日该处之气候相仿,此从对该遗址中发掘的野生动物骨胳的硏究中⑷,绝大多数属华北动物群的事实也可以得到证实。至于动物中夹杂有尘和竹鼠二种属南方动物群的成分,是由于动物具有较大的迁移性,可能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等因素引起迁移。这二种动物的存在也说明了温暖湿润的气候能波及到此区。
在遗址中发现的榛籽、松籽、粟籽和朴树籽⑴,可能多系采取自靠近此处山的山前和低山地区。因为,一般说来,上述植物的花粉比较容易在地层中保存起来,如果遗址附近生长有这一些植物,那么势必能发现这一些树种的花粉,而事实上除仅仅发现有松树不多量的花粉之外,其他几种均未发现,而松树花粉属远距离传拖花粉,所以我们推测这些树种幷非遗址近旁所产。
最后应声明的是,这项工作的得以进行,是由于金学山同志花费了许多劳动采集比较系统的标本,同时也应说明的是参加这项分析工作的还有梁秀龙和叶永英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