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药史上的四大名店与张恒春“三块半”招牌的由来
忆起国药史上有名的老字号,历史的厚重醇香在唇边弥漫,泽以长流方及远,山因积石自成高,迎着岁月的沧桑,它们从历史的深处走来,又与我们今天的生活融为一体。人们不禁会想起北京同仁堂、广州陈李济、武汉叶开泰、杭州胡庆余堂四块招牌,也有人会说是北京同仁堂、汉口叶开泰、杭州胡庆余堂和芜湖张恒春。怀着崇敬的心情触摸这些熟悉的名字,它们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个性,如此清晰,走进国药老字号的历史长河,听一听国药史上的四大名店与三块半招牌的故事。
古时,俗称江湖郎中的中医,要么被皇家和官家包下来,专门为其开药治病;要么游走四方,悬壶卖药兼代行医,故有“壶公”之称,据宋《太平御览》记载,最早的“壶公”产生于秦汉时期。当然也有开设诊所,坐堂行医,成药随堂发售,但还未有成型的国药店出现。中医史上第一家官办药店诞生于宋神宗熙宁9年(公元1076年),是大名鼎鼎的王安石批准创建,他命人在首都开封创设“太医局熟药所”,也叫“买药所”,是现代中药店的前身。
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旺盛、衰亡皆有定数,事物总是按其生长及时空规律有序地演绎着。从“壶公”到宋代第一家官办药店的出现,明清之际国药店如繁星升起,清朝和民国年间繁荣兴盛。其中最负盛名的四家国药号北京同仁堂、武汉叶开泰、杭州胡余庆堂、芜湖张恒春,推动了中华医药文明的发展变迁,创造了无数的治病良方,造就了精湛的炮制技艺,在国药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公元1800年(清嘉庆五年),张宏泰在安徽凤阳府始创张恒春药号。后其子其孙,善于医药,诚于经营,在芜湖扎根,使张恒春生意日渐红火,20年间三迁店址,药号规模不断壮大。自1867年(同治六年)迁址长街状元坊口新店,前店后坊、批零兼营、深购远销,在国药同行中崛起。公元1868年,第三代掌门张文金立“虔诚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祖训,1898年首创“公和兴”同人合股店,倡“富福同享”,开创国药先河,数代均存心以仁、医药兼备、普药立世,享誉民间。民国三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无暇东顾,民族工商业得以快速发展,张恒春药号资金的原始积累亦趋加快,至民国十二年(1923年)资本估达65万银圆之钜,雇员80余人,进入鼎盛时期。民间赞誉为国药翘楚,国药三块半招牌,与北京同仁堂、汉口叶开泰、杭州胡庆余堂齐名。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寇轰炸芜湖,大火几近烧毁张恒春店铺,局势逼迫张恒春关店歇业,重创后的张恒春,1939年开始了艰难的复业之路,惨淡却有序的经营。1955年张恒春第五代传人张健卿率先向政府申请公私合营,成立“公私合营芜湖市张恒春药号”,1959年1月,张恒春药号公私合营转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国营芜湖中药厂”诞生。

2000年改制为芜湖张恒春药业有限公司。短短数年间,公司旗下已拥有芜湖张恒春医药有限公司、芜湖张恒春大药房有限公司、芜湖恒春艾姆生草本产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芜湖张恒春参燕营销有限公司、芜湖张恒春医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芜湖张恒春健康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张恒春凤丹种植基地、张恒春长白山梅花鹿养殖基地、张恒春长白山人参基地,多家公司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标志着张恒春初步形成一条从药材种植、成药生产、科技研发到商业批零、中医医疗乃至健康旅游的完整中医药产业链,一跃成为安徽中医药经济发展代表性企业,百年老字号走上涅槃腾飞之路。
与以服务皇家宫廷闻名于世的北京同仁堂、以服务军旅起家的杭州胡庆余、以参茸滋补品享誉大江南北的汉口叶开泰不同,发祥昌盛于集镇、商埠的张恒春,长期扎根于以商民为主体的社会环境之中,来自民间、服务百姓,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壮大自身。从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以民为本,立足民生”是国药老字号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正确的企业发展之道。
四家百年老字号经历了时代的更替,家族内部的变故,历尽艰辛,最终不仅将品牌保存了下来,还留有大量独家中成药配方,传承了中药文化,成为中医药文化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