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两个前DEVGRU金队操作员服役时使用的非公发/公发装备看特种作战

2023-06-18 10:00 作者:Sturmgewehr90  | 我要投稿

在文章开始前先来介绍一下本文的两位主角吧。

本文的第一位主角Damian Clapper是Devgru金队的退役老兵,在NSW(Naval Special Warfare,海军特战)群体服役了20年。Damian在金队当了几年突击手(Assaulter )以后侦查组(Recce Team)的人问他要不要加入。因为Damian对科技产品有些痴迷而且电脑很上手所以他说了yes,在这之后他一直在金队担当侦查狙击手(Recce sniper)直到退役。退役后Damian基于自己担当Recce Sniper的经验成立了研究并销售导航器材的LeadNav公司。

(本文主角之一Damian,照片时间应该在2016年)
(在油管访谈中Damian解释Recce Sniper都对科技器材很熟悉。作为recce Sniper主要的职能其实是负责在任务中领头为队友提供导航,而打人只是职能里很小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张照片里Damian和队友的载具是越野摩托车和UTV(utility terrain vehicle,多用途全地形车)。由于阿富汗区域广袤以及大多数塔利班据点都藏匿在鸟不拉屎的小村庄和山区里,夜间的任务用直升机机动是唯一可行的办法。为了维持特种作战最重要的元素之一突然性(Element of Surprise)直升机会把特战队员放到和目标点相隔一段距离的位置,然后通常情况下特战队员需要步行一段长距离到达目标位置。

(前DG DJ Shipley在电台访谈中就提到因为416实在太沉导致扛着这玩意8小时到达目标位置时自己已经累瘫了。很多人觉得416这种短活AR也就比气吹AR重几百最多一千克根本不会有很大差别,那么扛着枪和一身装备在阿富汗山区崎岖的路上跋涉8小时后呢?)

(如果DJ这个体格都觉得416沉的话笔者觉得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前CAG Shrek在解释为什么CAG要研发SR-25K这样的短7.62狙击平台时说有些人可能觉得把一把8lb的枪减轻2lb重量没什么意义很傻,但在步枪上这点重量减轻就非常有意义,你总是会想要一把更轻且容易控制的枪。

Shrek的SR-25K。CAG的侦查狙击手们因为阿富汗的战场环境和自身的任务性质希望能有一把短且轻的狙击平台既可以在建筑物间灵活移动也可以打到6-700m的目标,16"和14.5"的SR-25K由此应运而生。Leigh Neville的书里提到SR-25K的原型是CAG自己的军械师拿锯子把一把全尺寸SR-25强行据到16"的,因为在此之前CAG向KAC询问是否能提供一把短狙击平台时KAC的回复是办不到所以CAG决定自己动手。无商不奸的KAC之后向民用市场推出了同尺寸的商用版SR-25EMC

Shrek认为过重永远会是步兵的大问题。他提到在担当小队领导的时候他的手下有段时间因为担心火力不足想在身上带15个弹匣,他管这叫“黑鹰坠落综合征”。

而有些机动突击的任务特战队员则可以使用全地形车和越野摩托。同样直升机把特战队员拉到离目标位置隔一段距离的地方,然后特战队员开车接近到离目标接近又不会被听到的距离然后把车藏匿起来步行接近目标。一个机动突袭单位可以覆盖相当广阔的行动区域。全地形车和摩托可以应付那些SUV和悍马无法行驶的阿富汗崎岖泥泞的地形,而乘车机动不仅让特战队员比步行更快的到达目标并且也减少了特战队员的疲劳程度。机动突击单位是以DG为代表的美军特战单位在阿富汗应对塔利班时发明的众多战术中的一个,Devgru之所以叫Development group就是因为他们不仅执行特种作战他们还一直致力于针对特定对手更新特种作战的战术战法(ttp)。

Damian作为侦查狙击手的装备非常有意思且非常规。他的常用枪是一把定制的300blk气吹AR15,用了Noveske的枪管,时间远在DG公发的Noveske Navy Rifle之前。Damian本人说需要确认一下枪管长度,不过根据网友的推断应为12.5",从枪上的10" Geissele mk1护木也能大概推断一下枪管长度。300blk弹之所以能被军方选中就是因为在GWOT(Global War On Terror,全球反恐战争)期间以SMU单位为代表的美军特战通过大量实战发现某些任务场景下特战单位可以靠潜行渗透进目标区域,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合适的武器平台用来干掉哨兵,灭灯和击杀犬类。而美军特战传统的微声武器包括.22lr手枪和mp5sd/mp7这种亚音速弹冲锋枪的弹道表现都不够好,最后军方便选中了300blk口径的武器平台。在416那篇文章出镜的前海豹曾评论道在2011年他有幸和某JSOC单位(JSOC单位指CAG,DG或724STG,这里大概率是DG)一起训练,那时候JSOC单位的人就已经跟他展示过自己手里的300blk口径武器,而到了2015-16年300blk变得人手一把很受欢迎。

(Damian的个人装备,包括一把定制300blk AR15,一把HK417和一把M2010ESR。注意他的初代417上换了G28的带贴腮板的枪拖而不是初代417标配的没有贴腮板的枪托)

(还是DG的初代417,注意枪托的区别。图二也是笔者公众号的头像。使用FFRS护木的初代417是笔者心目中第二好看的762半自动狙击平台,第一是HK自家的PSG-1)

(我军特战昆仑利刃的训练片段,注意尖兵用了带消音器的QCQ-171冲锋枪。思路是一样的,但171的弹道性能显然要弱于300blk)

(Damian提到他的定制AR15用了Noveske的枪管,他觉得Noveske的枪管比JSOC当时的枪管好很多。Noveske当初在AR15圈打出名气的原因之一就是优质的枪管,在ARF论坛的Noveske Clone帖子下很多枪民提到自己的Noveske N4非常准)

有趣的是Damian的枪上在3点和9点方向各装了一个镭指器,分别是PEQ15和Steiner的CQBL-1。Dmian解释说Steiner的镭指器是在刚接触目标区域后用来给300blk亚音速弹在10-20’(3-6M)的距离射杀哨兵时瞄准用的。

Damian认为300blk口径用来打人很好使。他觉得自己的300blk AR15和Mp7都是很好的武器平台,他用这两个平台杀过的人比那些所谓的“弹道学专家”多。他还讽刺道自己只用这两种口径在人身上用过,而那些自诩弹道专家的人肯定比他打过更多凝胶。在弹道学中凝胶被用来模拟人体组织以测试子弹射入人体的杀伤性能。话说回来MP7在NSW内部评价也是毁誉参半。喜欢的人认为它声音小,在近距离很好用;不喜欢的人则批评4.6口径垃圾的停止作用和弹道表现。

Damian评论说会在自己的弹匣顶部填装3-5颗亚音速弹(具体取决于夜晚可能会发生的情况也就是任务需要),剩下的则全部填装超音速弹。弹匣顶部的亚音速弹让他在接近目标的时候可以安静的射杀哨兵,等到行动变响的时候剩下的超音速弹则会有更好的弹道表现。


与DG突击手常带的GPNGV18夜视仪不同,作为侦察狙击手Damian喜欢戴的夜视仪是AN/PSQ36热融合夜视仪。Damian评论说在他们侦查组走在前面导航的时候跟在后面的突击手喜欢时不时的用IR照明点亮整个山谷,他们管这叫“Light Show(灯光秀)”。突击手的“灯光秀”有的时候是为了确认阴影中是否有敌人存在有的时候就是单纯巡逻的时候闲得无聊。

而带了热融合夜视仪后Damian可以简单的往阴影里扫一眼然后告诉那帮突击手“蠢货,那里什么都没有”。在街道中对于热融合夜视仪也可以帮助辨别隐藏在阴影里的目标,当过亮的街灯把普通夜视仪视野遮住的时候热融合夜视仪可以用橘色标识人的体温作为“灯光秀”的辅助帮助辨别目标。

当然,DG的突击手敢在室外明目张胆的玩“灯光秀”也是因为塔利班那时候没什么夜视装备。笔者认识的SFSG曾告诉笔者因为镭指器/白光ND的问题在室外他们不会用镭射和照明。他认为近年来流行的Passive Aiming也是因为美军特战在叙利亚遇到了同样装备夜视仪的俄国雇佣兵导致以往用不可见镭射搭配夜视仪active aiming会让己方暴露。在夜视装备逐渐变得更为普及的现在夜间作战的TTP也开始有了改变。

(前DG Justin Sheffield在油管发布的视频,“灯光秀”可能就是图里的效果)

如果说定制的300blk AR15是因为任务需要而诞生的那下面这把副武器就纯粹是个人趣味了。Damian在担当突击手的时候副武器居然带了一把Taurus "Judge".410口径左轮搭配作为主武器的MP7。他评论说第一次拆左轮的时候他以为左轮是很容易拆解的枪,没有预料到左轮里有一打“手表那样的弹簧”。

Damian回复网友说一把MP7和一把装填了.410 Triple000铅弹的Taurus左轮对于突击手来说是致命组合,当然前提是如果你摆了的话🤣。


                 (.410 Triple000铅弹)

讲完了Damian我们再来讲讲同样是金队退役的Slade。Slade全名Slade Cutrer,他的具体经历可以参考B站视频BV1uu4y1f7uF,笔者在这里不做赘述。

在很久以前的一条银丝中Slade分享了他和队友校准备用枪的照片。Slade手里这把采用了KAC URX3护木的AR15起初让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军迷误认为这是一把KAC SR16,但其实这是一把300blk的AAC MPW 12.5"。

事实上JSOC单位当时试用了一批9"和12.5"尺寸的AAC MPW,不过显然300blk口径武器最后的赢家是SIG LVAW。有人说在LVAW装备后这批AAC还在使用,不过因为有关信息实在太少并没有找到证据。除了MPW AAC提供给JSOC单位的另一个300blk口径平台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蜜獾。上文那位前海豹曾评论说AAC因为QC问题只提供了一半的样枪,之后整个合同被砍掉了。

(JSOC单位的实验型300blk上机匣,分别是9"和12.5"长度的AAC MPW)
                        (AAC 蜜獾)

而Slade的300blk武器还不止于此。在另一篇帖子中他分享了自己魔改的300blk短步枪。图中的步枪把一个300blk的上机匣装在了公发的10.4"HK416下机匣上。Slade打趣说这篇帖子是为了他的银丝上那些莫名痴迷于416的人准备的。Slade本人并不喜欢416,事实上他曾多次在银丝上吐槽416的问题。有关Slade对416的吐槽可以看笔者的这篇文章

而关于这个300blk上机匣的型号有很多猜测。有网友说这个上机匣就是AAC的MPW 9",但笔者认为这个说法有待商榷。按照Slade的说法这个上机匣用了Odin Works的护木,笔者在Odin Works官网找到了Slade使用的同款9.5"护木。Slade又评论说这把枪的枪管是9.5"的,所以这个机匣尺寸应该是9.5"。不过市面上的9.5"机匣产品很多,笔者不能确定Slade这款机匣是具体用了哪些公司的产品组装起来的。

在评论区有网友疑惑为什么尽管5.56口径加装消音器消声效果并不好但美军特战仍然选择往枪上加装消音器。Slade回复说这是因为噪音,枪口焰和尘土。不装消音器射击在战术上并不明智。


事实上在90年代即使美军特战内部对是否要装消音器这个事情看法也不一致。Q inc的老板也是蜜獾的设计者在Live Q or Die电台访谈中就提到他们当时研制消音器的时候接触到的美国陆军特战单位因为会降低精度和增加重量对消音器嗤之以鼻,而NSW对消音器的态度则非常开明并很早就大量使用了消音器。

前CAG Shrek提到在RG服役时他在步枪上基本没接触过消音器,直到通过OTC来到CAG以后才真正接触到消音器。即使如此Shrek依然并不喜欢在步枪上装消音器,他认为消音器会很容易让步枪过热所以长时间激烈的战斗对消音器很不友好。

然而以美军特战为首的西方特战通过长期的实战经验证明消音器已经是重要到不可或缺的轻武器配件。在前CAG Matt Pranka在和 Slade的电台访谈中就提到从伊拉克回到阿富汗后他们每个人都会在枪上一直装消音器不拿下来。消音器在枪战中可以带来能够决定胜负的战术优势,但与很多人想象中的不同这个战术优势并不是减轻噪音而是消除枪口焰。

前SFG Sean在他的个人频道FNG ACADEMY里就提到了他和队友在阿富汗在白天被迫卷入一场交火的经历,他认为白天交火非常糟糕。对自家地形十分熟悉的阿富汗人会躲在石头后面把枪举过头顶射击,所以从美军的视角唯一能确定他们位置的信息便是阿富汗人的枪口焰。


在B&T公司生产的MARS消音器的宣传册中提到MARS消音器是根据末端用户也就是欧洲特战单位的需求而设计的,而欧洲特战单位的实战经验认为消音器在设计方面降低枪声不如减少枪口焰重要。人耳无法分辨 139 分贝的声音与 136 分贝的声音之间的区别。所以消音器只要让枪声低于 140 分贝这就足够了,因为这是会发生永久性听力损失的地方。而人眼会立即被光吸引,即使枪口闪光发生在周边视觉中。在夜晚或黄昏时分敌人的注意力会被枪口火焰吸引,而敌人会向有枪口焰的地方还击。下图是笔者翻译的全文。

在Grand Thumb频道前爱尔兰特战Kevin就提到了自己在阿富汗因为交火中没装消音器导致自身位置暴露差点一命呜呼的经历。在一次夜间交火中Kevin在房顶上向敌方射击,因为没装消音器他的步枪发出了巨大的枪口焰。敌方通过枪口焰确认他的位置并迅速向他集火,Kevin很幸运的没被打到但从此以后他彻底认识到了消音器在交火中的重要性。

结语

从以上提到的装备和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实战经验对特战单位轻武器和装备选择的影响。从消音器到300blk到热融合夜视仪再到短762狙击平台一切的一切都是源于实战的要求,而在未来这些武器装备还会有怎样的改变和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Justin Sheffield

BV1uu4y1f7uF

Live Q or Die电台

银丝slayderaider

银丝DAMIAN_OFFTHEGRID

银丝socom_archive

银丝jsoc_warriors

银丝X-ray.alpha.llc
油管Garand Thumb

油管FNG ACADEMY

红迪specops_archive

红迪jsoc_archive

Odin works

从两个前DEVGRU金队操作员服役时使用的非公发/公发装备看特种作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