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我在张家口挺好》第一集 你的名字

作为系列纪录片《我在张家口挺好》的首集创作,影片为整个纪录片剧集奠定了基调,这是一个关于乡土人情的直接电影。影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军人遗孀的真实生活,虽然短短十五分钟但却短小而精悍,在极短的篇幅中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敢爱敢恨的妇人形象。
1、旁观美学
盛行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直接电影,是纪录片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追寻的“旁观美学”强调记录的客观性和时空的统一性。强调摄影机永远是旁观者,不干涉、不影响事件的过程,强调拒绝采访和搬演,排斥一切可能破坏生活原生态的主观介入。
本片是直接美学的一种践行。以旁观的叙事视角、冷静克制的镜头表达和无解说无音乐的视听风格展示了直接电影的独特魅力。影片中尽可能的力求无介入的展示生活原貌,将镜头对准主人公长时间的跟拍,从而获得完整的叙事结构。其次,影片中中景和远景的大量使用、固定镜头的冷静克制,进一步强化了客观纪录的纪实风格。
声音的运用,在影片中是极具克制的。一方面,本片在大量的场景中都强调了声画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影片对音乐的运用,也较为含蓄,片中除开头点题的几秒音乐外,只有“看奖章”场景和结尾应用了音乐,但音乐的选择和运用上都是较为考究,音乐风格上突出了冷静、客观和静谧。
纪录片对真实的探讨,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无可否认,直接电影的本身确实不能保证向观众提供真实,但是直接电影的方法要求制作者严于律己,不受干扰地进行拍摄,向观众提供他所看到的真实,从这个意义上,影片所秉持的旁观美学,确实为这一题材的处理提供了良好的艺术理念。
2、人物的塑造
影片中应当说为我们塑造了两个人物,老军人以及其妻子。但无论是妻子还是老军人,影片中都未曾出现他们的名字。一方面,没有名字出现似乎洽和了影片“你的名字”的主题,另一方面却是对叙事的结构和人物塑造的考量。
影片中淡化了所有的无关信息,吝啬到连主人公的姓名以及生存的环境信息也没有交待,这样的设定,让人物和故事似乎有超脱了真实的时空叙事,但却强化了人物的群体特征,完成了对个体叙事到群体化、类型化的人物建构。这里,作为个体的人物的姓名,已经无关紧要,人物成了一个群体的符号。这些老军人的遗孀,恪守了属于那个时代的“真挚、朴素、热情以及棱角分明”的群体性格,在人情冷暖和接人待物中,保持了自己的性格和思维习惯。
主人公是孤独的,几十年如一日,重复着同样的生活,经历着同样的事情。以至于说,卖花是生计不如说是一种与外界沟通的手段。她对丈夫的思念与崇拜,似乎在于他对每一个过往路人的诉说热情中。这种热情,既是对丈夫的崇拜与思念,更是对其生存孤独的真实写照。但有趣的是,这种孤独中又有几份 “冷酷”,如面对挑剔的顾客,她的回应是“我知道你的事儿也多”,事实上,这种“冷酷”深究其背后也是一种孤独的体现。
3、主题的表达
影片讲述了一个“爱与承诺”的故事,主人公年近百岁,丈夫已经过世二十七年,在其丈夫逝世后老人一直独自生活,并以卖花为生。时间的久远,让老人已经忘记了丈夫的名字,但对丈夫的英雄事迹和生活细节却依然记忆犹新。忘了你的名字,却记得你的“样子”,以至于记得从朝鲜回来时丈夫“脚丫的月牙子都是半拉半拉的”、“在朝鲜吃不着咸盐”等等细节。他对丈夫的思念已经成了生活的习惯,每天的日常无非就是卖花时跟路人讲一讲丈夫的“革命历史”,回家时翻看丈夫的“革命奖章”,就连看电视,也会看看“部队的事儿”,这就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影片很有意思的选取了中秋节这一天的生活,中秋节,本该是团圆的日子,但这一天却不见儿女的陪伴,一种孤独感油然而生。这样的一天,她对丈夫的思念更为深切,这才有了“抱着遗像看奖章”的情感独白,这也形成了本片的情节高潮。
影片中老人所有的精神支柱便是对丈夫的承诺,或者与其说是他们之间的承诺,不如说是她对家庭的责任,培养孙子成才。但事实上,老人并没有亲自养育自己的孙辈,影片中从头到尾也并没有出现她的孙子,这让我们不禁产生了怀疑。也或许在她看来,哪怕是一种对孙辈的成长见证也是完成了对丈夫的允诺。
4、声画对位的处理
声画对位的应用,不仅拓展了叙事的时空,丰富了叙事的细节,还有效地调整了叙事的节奏。影片中有两处声画的对位处理,在第一个“看奖章”的场景中,当主人公回忆起丈夫从战场上独自一人生还的历史,背景中响起了隆隆的炮火声,似乎有了让人们亲临现场的视听美感,但这里仅仅是以克制的声音作为叙事手段来建构叙事时空和营造意境。作为恪守直接电影美学观的影像,影片没有运用搬演以及动画演绎等叙事手段,这里的声画对位就起到恰到好处的叙事效果,建构了一个“接近真实”的美学精神。在第二处的出现,是在主人公独自升火做饭的场景,背景中是主人公谈到丈夫不惧权贵和不嫌出身的与自己结合的事迹,感慨与自己的结合让丈夫并没有得到太多幸福。这样的叙事与老人孤独的生活状态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不仅让人感慨,这种“不幸福”的生活,是源自于妻子和丈夫的哪一方,是归根于时代还是个体?这里的声画对位的叙事,可以说升华了主题;
5、重复的应用
作为中国第四代导演的吴怡弓,在其《城南旧事》的创作笔谈中曾提出重复是散文电影的重要特质,认为《城南旧事》中的景、音乐、节奏得等的重复为影片作为一个散文电影奠定了艺术基调。
同样,在本片中也运用了大量的重复,如情节的重复、场景的重复、音乐的重复以及节奏的重复等等。这样的重复是基于影片主题的考量。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是主人公对逝去丈夫的独白,这样的重复一方面是为叙事提供完整的情节结构,另一方面也是寓意着生活的重复。影片中主人公“看奖章”的场景也重复了两次,在第一次“看奖章”的场景中,为我们讲述了丈夫“作为战争中唯一幸存者的悲壮生还”的往事,而第二次重复是在主人公看电视中在演的“部队的事儿”而有所感的重复。这里为了渲染气氛和突破叙事的单调,影片在其极具克制的音乐处理的原则下依然铺垫了一次音乐,这样的处理无疑为影片进入高潮做足情感的准备。
影片中,主人公对一个老妇讲故事的场景也重复了两次,虽然是不同的话题,但依然是同样的景别和构图,甚至听故事的人都是同样的表情,这是一种象征性的敷衍。对他们来说,这些实际上只是一种故事的猎奇,与他们的生活相去甚远,这也是主人公的孤独感的深层根源,英雄只活在故事里,生活才是当下。应当说,英雄的故事不应当被人们淡忘,但是,现实世界就是这样,人们已经无意愿花费时间驻足去听他们的故事,颇为感慨的是,这无疑是当代人的情感疏离与异化。
影片中的节奏也是在不断地重复,这在于力求将生活的原貌得以完整的展现,在主人公的世界里,生活就是这样的周而复始,枯燥而不是乏味。只有这样的一种节奏才是原汁原味的生活。
应当说,影片是力求通过中秋节这一天的生活流,展现主人公的一种生存状态,从而讲述一个爱的故事。在极具有限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关系范围内,塑造这样的一个人物并非易事。可以说,影片中对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的展示还是有所不足,细节的描写也有所欠缺,当然这既是篇幅所限,也是作为纪录片的题材的制约。或许,能够舍得时间成本,在更长的四季轮回的时间跨度内,故事中这样的日复一日的生活能够呈现更为动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