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浅析《道德经》

2022-06-17 12:05 作者:让我歌颂为无名之人  | 我要投稿

前言

小学时曾因书名买下《道德经》,读了前几章后,颇感艰辛,待到大学时,再次翻阅,前几章深有感触,但依然读不下来。现在听曾仕强解读《道德经》,有如拨云见月,以前的理解大多是错误的。正确的解读,是要有一定的哲学基础,不能望文生义、随意联想,也不能将其中道理视为圭臬,而事事奉行。本文是结合自身有限的哲学基础来浅析《道德经》,理解其中深刻融入中华民族精神的古老智慧,为探索地球人类的未来发展可能提供思想支持。

道的哲学思想,是东方的、中国的,无法套用西方的哲学理念,若用西方哲学来区分“道”,其既是朴素的、也是形而上的、还是辩证的,是可知与不可知的统一,因此要论述“道”就要采用中华的话语体系。道德经没有用复杂的术语,而使用了很多生活中例子来说明,道经主要描述抽象的道,德经主要说明如何符合道、实现德。

道的光辉在于其朴素的理想主义,“小国寡民”,这和其他的理想主义都有一定程度的相同之处,如桃花源、乌托邦、理想国。道是提倡个体理性的,即个人能做出次优的选择且为应选择负责,国家、组织、集体都没有权力干涉个人的自由选择,因此是这自然主义的。在个体层面,道家与儒家不同的是,遵循人性、承认人欲,而非通过秩序(礼制)压抑欲望,礼法最终发展到“存天理,灭人欲”最糟糕的境地,而“道”则生发出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的路径。

道德

道,是统御万物的永恒不变的规律,也即大道、道路、道理,是指导我们的行为、通往目的的过程、实现功利的良善;德,是符合道的人的行为,也是得到、德行、道德,表现为获得的大道、遵循大道的行为、实现功利的良善。

有德之人就是圣人,圣人是以无为、不争、寡欲而莅天下,是以良善为手段以功利为目标,即帕累托最优的公平分配,而不是以功利为手段以良善为目标,即牺牲部分利益而保证利益最大化。

无为

“无为”,就是不要违反自然规律,自然而然地施为。在宇宙中不要违反道,在国家中不要违反法,在社会中不要违反礼。道家的道是统御万物,儒家的仁是协和社会,法家的法是治国理政,儒法道三家合一形成中国人的本底。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是辩证的,其揭示了道理,深入世界的本源,因此其是最平和的,也是最暴力的,如同水一样。君王利用它能休养生息,民众运用它能改朝换代。君王不能压制人民的革命和反叛,人民要顺从权威结构和礼法秩序,人为介入总是会产生外部性和扰动,要让社会和国家和谐地自然发展。

“愚民”是让人们无知无为,知道得少会傲慢,知道得多会谦卑,知道太多杂乱的反而会扰乱身心。民众只需要关注某些方面就足够了,甚至知识分子也只是某些小领域的专家而已,专业的人做专业的是,不在自己不完全了解的领域争论,这就是愚民。

不争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不是不竞争,而是不斗争,物竞天择是自然法则,人时时刻刻处于竞争之中而无法逃避。在竞争中要的不是击败他人的争强好胜,而是实现参与竞争的目标,所以“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斗争不仅是分胜负,还可能定生死,强调斗争是将矛盾激化而引发冲突,冲突可能进一步烈化为战争。

不争也是非战,斗争是将他人与自己对立起立,最终只会两败俱伤,所以有“打赢入狱,打输住院”。“报怨以德”,就是要在怨气生发出来之前就以符合道德的方式待人,将对抗性矛盾转变为非对抗性矛盾,将非对抗性矛盾消解掉。“以直报怨”即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不应是个人层面的准则,而是国家法律的设置,否则就会陷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复仇螺旋。

“哀兵必胜,仁者无敌”中的哀兵是充分动员的对敌人有强烈对抗情绪的军队,要形成这样的军队就要“吊民伐罪,师出有名”,符合“天意人心”。违反自然发展规律、侵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才应该视为敌人,才要使用军队来纠正偏差、“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都说明了战争是消耗而不能创造财富的,而且是一旦陷入就难以脱离的泥潭,不仅关乎个人生死,还直接影响国家存亡。

寡欲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一个层次的循环,是道的运转和德的实现,也就是冲虚,是混沌的运动规则。天有天道,即大道,地有地道,称地理,人有人道,是为仁德,人道是良善和功利,地道是特殊和包容,天道是宰制和统摄,天地人构成另一个层次的循环。人的本真,从天道经地道入人道,是为生,循人道返地道归天道,则为死,生命是由生到死的历时的过程,由死到生的是自然演化的质变的过程,这构成前面所说的第二个层次的循环。人之为人是无法离开人道的,修道能使人舍人道入天道,也就是化人为神、羽化登仙。天人合一,是个人行为在符合人道的基础上也暗合天道和地道,是一种与天道和地道无限接近的状态。

“少私寡欲”,是要在满足合理的欲望之下,节制过多的个人欲望,将这些欲望转向他人尚未满足的欲望的实现上。这里的欲与弗洛伊德的欲望有所不同,是指过多的欲望,即满足生存需要的和基本需求的合理的欲望之外的欲望,用马斯洛的金字塔来说明就是,越是金字塔上层的需求越是应当节制。节制欲望不是禁欲,是要不纵欲,欲望满足后只有空虚,尽可能延迟欲望满足就会有更少的空虚感和更大的满足感,旧的欲望满足了就会有新的欲望,为了满足私欲而致使自己疲于奔命,失去的只会比得到的更多。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弗居”,自己所获得的一切,都不是属于自己,自己的成长和成就,都是因为在社会中得到他人各种形式的帮助,因此没有必要私有太多物品,也不应当傲慢、自矜。将自己拥有的与他人分享,虚心接受他人的馈赠,彼此才能不断进步,社会的总效益才能实现最大化。

“损有余而补不足”,天之道是将过多的拿去补充过少的,这是自然的动态平衡。事物是有极限的,而且越是极限就越难到达,这基本符合“J型增长曲线”,因此真正完美主义者一直跟极限较劲,生活是很痛苦的。当实现完美和纯粹的时候,就再也没有再增益的空间了,任何的变化只会损失而不会增多,而当某方面较为缺乏的时候,通过努力去获得的收益是较大的,所以“满招损,谦受益”。动态平衡的周期性是自然的,而人是能动的,通过实践平衡自身富余和匮乏,将自己有余的事物赠予他人,而努力获取自己不足的事物,是以“拔一毛而利天下”,这是社会良性的动态平衡。

莅天下

“道莅天下,其鬼不神”,治国要自上而下地统一意识形态,以道贯彻思想,以德教化万民,民众和官员都遵循客观规律共同行事,社会发展便会形成良性循环。道在这里即是指书中说论述的“道”,也是指一种国家的意识形态,而在社会中体现为一种思想观念。如果国家/社会没有实现很好的整合,地方秩序混乱,人民失去规范,则“牛鬼蛇神”便会出现,求神拜佛才会成为常态。当人民循道无为(违),德润人心,人人都是圣人,人人都是平等,社会便会稳定,生活便会幸福。

儒家所说的“修齐治平”,是乡土中国的一种典型的差序格局,是推己及人的自我实现,而首要的,是自我的修道。道家的修道,是格物致知的,通过“象”(现象、表象)来获知天道,而身、家、国、天下则是修道的龙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说明了人本性无善恶,后天形塑了个人的善恶,道德是规范自身的工具,悬置自然态度以客观的方式去了解世界是正确的认知,“知行合一”就是将认知和实践相结合,这也就是修身,或者说是修道。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巧不工”,是在说明事物的辩证关系,因此修道也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把握客观规律,“于无声处听惊雷”,“倾听历史的无声处”,都是从声音的消失来说明人认知的有限性和可能性,即人是能够获得暂时的真理和把握真理的工具。修身和莅天下在某种程度上是一样的,都是有意识的控制,控制自身的技术(自我技术)有三个层次,一是顺应,即自身行为同自然运动一致,这是自然主义的,二是宰执,即控制自身行为实现功利的目的,这是结构主义的,三是自反,即反思、反身、反叛,这是生态主义的。

将自己视为天下,将天下作为自己,“兼容并包,和平共处,海纳百川,天下之交”,把自己放在低位,构建使事物向下流动的“引力场”,是为“大邦下流”“为百谷王”,世界因聚集而兴盛,与汇集于自身周围的事物建立关系,以其无私,故能私天下。

冲虚

冲,是有对抗的运动,是事物向对立面的状态转化的运动,虚,是弱、寡、不满、不足,是事物变化运动的中间状态。冲,是“有无相生,攻守易形”,形象地来说就是水流从高处流入水池,高处的水和低处的水的相对位置就会发生互换,这样的相对运动就是冲。虚,不是没有,不是形容负面的消极的,而是指有一点但不多,堪堪一半,此时接收事物的能力是最大的,所以“虚怀若谷”能纳百川,“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运动

冲虚说明的是矛盾着的事物的运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也是事物消亡的根源,运动中生发活力,混沌中孕育可能。“生生不息,不死为神”,生机是在运动中出现的,只要矛盾的运动持续下去,就会转为危机、化敌为友,而神祇是否定运动,他们处于永恒的静止之中,所以“谷神不死”。因此,修身要的是矛盾和运动,要积极地入世,穿透现象把握本质,所以有“大隐隐于市”,得道的人是以无为(违)而为,不染因果,太上忘情,超越个人层面看待和对待事物。

“反者道之动”,“道”的运转总是向着反方向的。事物的发展是以其中某部分的反向发展为代价,孤立系统内部总有两部分运动方向相反且相互转化。相反的事物是相互促进的,这是相反相成,得到的终会失去,失去才会再次得到,得失并存,所以“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强大的敌人会促使自身强大,而弱小的敌人会使自身废弛。“身名孰亲,身货孰多”,为了重要的事物要舍得放弃,而不应该用宝贵的东西去换取轻贱的事物,用不可再生的时间和生命去换取虚名和奢侈品,这是愚蠢的行为。

“弱者道之用”,“道”的效用在弱的地方能得到最好的体现。道的规律性就在于事物变化的过程之中,不极端、不过分是“常道”,因此处于“弱”的人能很好地运用道来自我实现。“柔弱胜刚强”,柔弱能化解力量,能消解能量,而刚强易折,失败后难以回复,其中的“胜”不是强调两者对抗中的胜负,而是说明在处理问题、应对矛盾时,柔弱比刚强更有效。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对一个和和气气的人是怎么都生不起气来的,而对他火冒三丈这会被认为是气急败坏,反倒落了下乘。人们生气很大程度上是自己力不从心,态度强硬则很大程度上是心虚的表现,而得理不饶人很大程度上是对心理上某种缺失的补足,一个温柔熨帖、玲珑剔透的人是富足、有教养、“高情商”的体现。

玄同

“挫锐解纷,和光同尘”,是谓“玄同”。玄同,简单来说就是有相同也有不相同,用辩证的话语来说就是矛盾的诸事物具有同一性。佛家说不要有“分别心”也是这个道理,分别生出不同,强调不同,独特就会成为主要,为了独特便不断细分下去,相同的部分少了,不同的部分多了,两者的差距便被人为拉大了,矛盾也被人为激化了。使事物尽可能的相同,强调共性,获得最大共因素,用社会科学的话来说就是“整合”,外部的对抗性的矛盾就会转变为内部的非对抗性的矛盾。事物总有相同和不相同的,所以要“求同存异”,使同与不同统合为一,便是玄同的方法。“天人合一”是玄同的,天道和人伦相差万里,但根源为一,处事要顺应天意人心,修身要道德相和。

“抱一守中”,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摒弃意识形态的二元对立。抱一,是坚持一套超越二元的普适性的准则,在这里这个准则就是“道”,守中,就是不偏激、不极端而要保持中庸,这里的中庸不是平庸而是站在最广大群体之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抱”和“守”都说明了这是被动的和守御的,处于受到伤害最少的位置,不主动挑起纷争,同时是意识到矛盾的不可避免,因此采取充分准备去面对矛盾引发的可能的问题。

“深藏不漏”,有才能藏,有大才能深藏,人的才能总会在不经意间显露出来,才能越多越容易显山露水,锋芒尽敛以免树大招风,这不是易与之事,藏而不漏这是需要修炼而成的。“藏”,是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漏”,是随意卖弄简单了解到的片面的东西。有智慧的人是会在合适的时候来表现自己、施展才能,而更多的时候是默默运用知识来进行实践,因此过程中导致的失败是可控的而且能作为经验,获得的成功也不值得夸耀更重要的是作为进步的证明。深藏的是核心、本质,外漏的是外形、表象,与人相交是用的外形,一方面保护核心,另一方面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此外,穿透表象看到本质,在这层面来看,“沟通达至相互理解”存在一个人与人之间的伪装和试探的博弈过程,如果能舍弃交往中的形式主义,就没有那么多忖度、猜测的藩篱,能实现心与心的交流。

“道可道,非常道”,道是明确的,无需讨论的,格物致知可以通晓道,因此是提倡实践而非坐而论道的。在论述道的过程中,结合了各个层次的例子,从自然到社会,从个人到国家,能来说明“道”的具体表现,这体现出实践的哲学。另一方面,“道”既在万物之上,作为一切事物运动的规则,又在万物之中,任何事物的变化中都能看到“道”的存在,因此才能格物致知,这是实践的可能。更重要的是,“道”的形象是模糊的、抽象的、无法感知的,只有通过理性的行动才能了解,而且也难以与没用相同体验的人说明,这是实践的必要。从“道”的特性可以得到了解“道”的独特的方法,即认知和实践的循环。

混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万事万物都是从无中生发出来的,有无即是相生相克的,也是相互转化、相对运动的。“阴阳”是将事物分成两面向,一正一反,对立统一,两者又是相互矛盾、不断运动的。“道”是规则,事物依据规则而运动、而出现,当事物能被划分为三部份的时候,混沌就出现了。

万物生而混沌,系统内部存在永恒的无规则运动,混沌即一,一即无穷。宇宙的原初是盲目痴愚之神阿撒托斯的无序的混沌,当他醒来后梦境的世界毁灭了现实的世界出现了,这是一个有序的混沌。盘古一分阴阳,万物便分为了二元,二元对立统一,二律背反的同时也出现了物极必反。意识和认知让人有了分别心,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都被贴上了标签做出了区分,形成皮格马利翁效应和马太效应。二元的相互运动,使三元形成,混沌再次出现,秩序效用在二元为止,三元的世界是有序的混沌世界。三元混沌是一种伪混沌,是在人有限的观测维度下的混乱假象,而且三元的运动是能在理性的基础下建构出模型的。三元及以上的世界是更加混沌的世界,而人类现实生活就是多元(无限元)的世界,一个有序(道)的全混沌世界。

世界虽然是混沌的,但也是真实可感的,因此可以用概似的方式将某些元素符号化,从而建构出现实的模型。混沌是运动的,人通过将世界降维的方式来认知世界,因此常常陷入静止的、不变的、无矛盾的认知观的误区,把握运动的关键在于辩证批判。简单来说,辩证就是正说、反说、折中说,批判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辩证批判就是动态的动态认知模式。个人修身要有技术,也就是前文提到的自我技术,其中第三个层次尤为重要,即自反的反思、反身、反叛,反思是要在自己行动(流)中时时注意行为的影响,反身是注意被自己影响的事物以及合理利用其来适当地反过来影响自己,反叛是放下自己身上的负担而选择与之前截然不同的道路,反叛是一种回返,是伟大的自我再生产。

批评

道之无上,某种程度上是一元论、决定论的,因此是反对二元对立,但同时也提出了二元的对立统一的体系,以及初探了三元的混沌运动的可能。道的思想体系,是半截子一元论、有瑕疵的二元论和混沌理论最基础的部分,这是用西方术语而得出的精神分裂般的评价。站在东方立场来看,道在社会、国家层面完全不可行,仅能为离群索居、修身养性的人提供行动依据。社会需要的是整体层面的道德,个人的“德”是无法规范群体的,而国家层面需要的是法律,只有法才能安天下,将偏离总体发展方向的错误纠正过来。道德的具体内涵,诸子百家看法各有不同,道家注重循道,儒家注重仁义,墨家注重兼爱,法家注重守法,而法律的具体内涵也有不同,道家提倡自然,儒家提倡礼法,法家提倡峻法。可以看出在现实层面,道的理论体系是有缺陷的,因此才有道、儒、法三家合一的治理体系。道家在主流理论的竞争中落入下风,而且在长期的与宗教结合中被故意误读,导致道的理论光辉被掩盖了,在中华理论话语的建构和混沌理论的发展中,“道”的思想有很重要的意义。

“道”的元理论是永恒不变的客观规律,因此无法被发展,科学地说就是无法被证伪,其生命力来自于如何解读,而并非包含容纳其他理论。“道”的理论按我的区分属于自然主义范畴,即是基于自然环境和规律发展出来的理论,是由群体无意识集合而成的自然而然形成的理论,在运用时会和世界中自然的部分相结合,理论的逻辑性不高而且理论的思想与当时的人们相近。与自然主义理论相对的是结构主义理论,结构主义简单来说就是人为建构的、形塑的事物成为主要方面,结构主义比自然主义高一个层次,结构主义之后,是能将自然主义和结构主义统合起来的生态主义,也是一种新自然主义。如果将前现代社会(的理论)归为自然主义,那么现代社会特别是工业社会(的理论)就是结构主义,而后现代或者新现代(的理论)则是生态主义。经过对“道”反对,迎来了“道”的自反,以此来发展生态主义的理论,一种更高层次的回归。

天道幽微缥缈,深不可测,天人相隔无法明确指导人该如何去做,便会有人假借天道之名行违反天道之事,所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来弥补这种隔阂。对于普通人来说,道是晦涩模糊的,解释权于是掌握在了专家和上位者手中,“神权”也向上集中了。对天道的解释权,不在帝王也不在民众,而在国家中最庞大的利益群体,即官僚群体手中,他们通过对知识的垄断来掌握“神权”,而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逐渐沦为制约皇权的工具。“道”被“层层盘剥”下,民众也无法了解“道”了,“道”也和日常生活渐行渐远,逐渐成为个人叙事的一部分,也就是“道”从作为整体的民众中消失了,而进入玄之又玄的神秘领域。由此“道”变成了只用于修身的指导,修身成为了修炼和修仙,脱离了现实的实践,与神话传说相结合,与长生不老相结合,道家成为了道教的前身。“道”的庸俗化与神圣化是一体的,但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出了有益于个人的方法论,即修炼身心的方法体系。道教为修炼的方法做出了许多创新,主要是清静、延寿等,总的来说就是关注自身。佛教的关注自身是“内观”,而道教关注自身的是自致,即想要实现目的就要依靠自己力量而不断努力,断绝其他的干扰和诱惑,无数次的失败只为最终的成功,现代人极为缺乏的就是其中的专注。

风林鸟

2022.06.16

佛山

浅析《道德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