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鱼界“绿巨人”发挥“芯”动力,带动海洋经济链

让“福海粮仓”渔粮满仓,种子是“芯片”。下面就跟着记者的镜头,到全国最新的鲍鱼育苗基地去感受“芯”动力吧。
探访渔业“芯片”基地 与大家伙“福鲍”比个头



鲍鱼养殖,是福建省海水养殖支柱产业,福建鲍鱼产量占全国85%,其中连江县就占了30%。作为全国海洋大县,连江县坐拥238公里绵长海岸线,海域面积3112平方公里,水产品总量已连续40多年居福建全省第一、全国第二。
连江县官坞海产开发公司董事长 林哲龙
有一句话叫做“世界鲍鱼看中国,中国鲍鱼看福建”。
还有这样一句话,“全国每三只鲍鱼就有一只来自连江”。也许你吃过连江鲍鱼,一斤三至九头。但一头三四斤的鲍鱼你见过吗?
比成人巴掌还大的鲍鱼界“绿巨人”,是连江官坞鲍鱼育苗基地这几年培育出的新品种—— 绿盘鲍 。它还有个福气的名字“福鲍1号”。


种业振兴要创新
福州鲍鱼经过20多年的养殖,遭遇过品种退化、成活率低等问题。产业振兴离不开创新,为掌握核心育苗技术,2019年官坞海产开发公司与厦门大学合作,将国外绿鲍原种与本土皱纹盘鲍进行杂交,成功培育出了绿盘鲍。
连江县官坞海产开发公司董事长 林哲
我们连江是“海上福州”的“桥头堡”,所以农业高质量发展,种子是“芯片”,我们就等于做“芯片”。要把民族的种业搞上去,这个是很关键的。
“福鲍1号”的诞生,带给福建鲍鱼的变化不仅仅是个头涨势喜人,更是鲍鱼种业做强培优、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突破。
个头大、成活高、生长快,养殖户们花费同样的时间精力,收获的产量和卖出的价格也能翻个好几番。
连江县官坞海产开发公司董事长 林哲龙
现在半斤以上到6两是160块钱/斤,一斤以上是350块钱/斤,价格比较好。那是原来的价格好几倍了。
“海上牧场”走向深远海 小鲍鱼带动海洋经济链
海洋渔业有了良种基础,良品养殖也在发力。而这个同样也叫“福鲍1号”的大家伙,是全国最大鲍鱼养殖平台。从近海走向深远海,水质提升,投放量增大和机械化、智能化的操作,也让鲍鱼品质更佳。
渔民 吴永寿
我们这个平台养了3000多笼鲍鱼,总共是15000箱,总的产量是45吨到46吨。
“福海”育“福鲍”,“福鲍”传万家,这一粒粒新品种鲍鱼不仅填补了中国大鲍鱼的空缺,也正在全国“书写着海的文章”。
连江县官坞海产开发公司董事长 林哲
我们从2020年开始,全国18个点在饲养我们的品种,辽宁的大连、山东荣成,还有福建宁德、漳州漳浦、东山、福清、罗源,对我们这个品种的养殖反映都很好,以后我们福建的鲍鱼就养这么大了,不是原来的小鲍鱼了,就往这个方向去发展。
而鲍鱼还是海带的上游产业,当鲍鱼养殖户们赚钱了,海带作为鲍鱼饵料,同样也是喜获丰收。
创新一直在路上
开发创新,是刻进科研人骨子里的使命。在官坞鲍鱼育苗场里,种业振兴之路依然在马不停蹄地向前。


引进国外的物种进行研发,面临着慢慢适应、慢慢驯化的困难。有的品种做起来甚至要耗费一辈子,但对于敢拼爱赢的福建人来说,这都不算事。
连江县官坞海产开发公司董事长 林哲龙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在新品种方面走一条新的路子,也为鲍鱼产业找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源源不断把我们鲍鱼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深耕种业、逐梦深蓝
福建人的海洋故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