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拥抱”--越南战争中让美军恐惧的致命战术
[文章节选自《越南》2月刊(Vietnam/February2023),原文标题为Deadly Embrace,How communist forces "hugged" U.S. units in the battle,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代表本人观点,UP负责对文章进行翻译与标注]

越共武装力量,作为一支与美军为敌的轻步兵军队,在无还手之力的情况下面对着世界上最强大的炮火和轰炸。为了减少美军支援火力的破坏性伤害,越共在战争中制定了多种战术。其中一种,就是在战斗中尽量贴近对方,或者说试图“拥抱”敌军(也称为“紧贴敌人腰带来作战”)。这是越南在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中使用的一种战术,可以说是最有效的战术之一。
1965年,阮志清大将在指挥越南南部作战间正式推行了“拥抱”战术。
阮志清大将和其他领导人总结道,如果他们的部队能够快速接近敌军,并在一个近距离和美军作战,那么美军指挥官将无法在不伤及友军的情况下发动空袭或炮火。这样,美军最重要的火力优势也就丧失了。一位越共老兵回忆道:“为了打败美国人,你必须靠近他们。你不能在远距离与他们作战。”近距离的短兵相接,让步兵作战能力与美军不相上下的越军有机会以小的代价赢得战斗并给杀伤美军。

在1966年的一份报告中,美国驻越南军事援助司令部承认,“在攻势期间,越军使用拥抱战术作为保护自己经受炮火和空袭的手段。”黄康(Hoangcam)亲眼目睹了过这一战术的运用。当时担任越共第9师指挥官的黄康指出,美国人“通常试图在他们的部队和我们的部队之间留出一个隔离带,以供友军进行火力支援,在那里他们的重型火力支援可以给我们造成许多伤亡。”
1965年12月,乔治·舒弗中校的第2步兵营(第1步兵师)在Ap Nha Mat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当该营的前锋接近村庄以北的一个敌人大本营时,卡姆的越共第9师一个团的突然袭击使美军惊慌失措。“敌人正在练习他新采用的拥抱战术,”
Shuffer写道,“越军从他精心设防的营地出现以袭击我们。”但当他的手下的士兵倾泻出一阵枪林弹雨,击退越军,并留出了引入火力支援所需的空间时,Shuffer用大炮、空袭和直升机炮轰袭击者。当天下午晚些时候,美国人反击并击溃了敌人。越共在遭受重创后撤退,并匆忙留下了约300具遗体,而美军仅有有39人死亡。
然而,通常情况下,敌人“拥抱”美国部队的能力使后者无法利用所有可用的火力。例如,在1965年11月,由于未能保持战术上的距离,关键的远程火力迟迟无法支援到奥尔巴尼登陆区。越军第66 团的一个合成营从空地周围的树林和草地冲出来,伏击了游骑兵第2营(第1骑兵师空中机动分队)。几分钟内,一场野蛮的、近距离搏斗,部分区域甚至发生了白刃战,吞噬了整个美国纵队。一名乘坐直升机盘旋在战场上空的美国军官回忆说,他手头有武器、炮舰和空中支援,以协助四面楚歌的游骑兵,但由于战斗双方的距离太近,他“什么都该死的做不了”。游骑兵营战斗了一个多小时,才能获得空中和陆地的火力支援。当战斗最终结束时,大约有151名美国人死亡,121人受伤,加起来伤亡率接近70%。北越损失,尽管几乎可以肯定低于美军,但也承受了不小的伤亡。

有趣的是,著名巴顿将军之子乔治·史密斯·巴顿中校(后来的少将)在1965年末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强调了一份他向数十名美国和越南军人、政府官员、新闻界人士以及其他曾在越南服役或参与冲突的老兵发出的问卷调查结果。巴顿询问了激励越共主力军士兵的因素,并征求了他们对“接近并摧毁敌人的意志”的看法。在谈到近战问题时,一位美国高级军事顾问附和了许多受访者的观点。这位军官解释道:“这种意愿与越共的战术成功机会直接相关。”。“除非机会对他们有利,否则越共部队通常不会主动靠近。”
【up评:拥抱战术是以弱胜强理念的完美体现,通过避免发挥对方的优点来达到战术目的。在苏联援助了大量机械化装备后,越军改为大兵团作战,发动了春节攻势,反而是损失惨重。这也是“以弱胜强”理念的反面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