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教育孩子的经验分享

2019-12-10 14:09 作者:丛帆原创书道文化  | 我要投稿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这是武则天在佛家最高等级经书《楞严经》中的《大佛顶首楞严神咒》最开始题的一首诗,当时《楞严经》才刚刚传到中国。写的真好呀,一切都是“甚深微妙”,难以解释。而正因为大众对这些微妙的不理解,才会使人们惹来“百千万劫”。我不得不承认,教育是个非常难的话题,它就像是“道”,它“非常道”,它“微妙”,它“甚深微妙”。从古至今几千年,全世界各族人民都在研究它,可到今天也没实现孔老夫子提出的“世界大同”,然而我们又不得不面对它。我并不懂教育,今天只是分享一些教学中的拙见,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各路英雄好汉海涵!

一曰“大同”

        大家都知道孔子学《易》,据《论语·述而》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易纬·乾坤凿度》卷下说:孔子“五十究《易》,作《十翼》,明也。”而“大同”就是孔子读完《易经》后总结出的其中两个精华——“同仁”、“大有”二卦。同人,看名字就知道,重点在“人”,而这个卦告诉我们首先就应当破除一己私见,重视大同(大多数、宏观等意),不计较小异,本着大公无私的精神,以仁义道德为基础,求同存异(比如公司讲话前都会加上一句:“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您也可以理解为“一视同仁”(比如同仁堂药店就有这层含义)等等….但我们也知道,嘴上说“同仁”,其实并不能完全同仁,我们只能做到大多数“同”。《墨子》当时有《兼爱》三篇阐其主张:“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他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同”。可人家却孔子说:“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孟子当然也提出过:“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 ,可当时孟子就把墨子批判了,他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儒家的立场很明显,仁爱是相对的,要有所差别。我既不反对墨家也不反对儒家,我觉得都挺对,只不过感觉儒家的理念更符合实际一些,墨家还是比较理想化。就好比对大街上的陌生人有如对待自己父亲一般,那真是......(emmmm..省略千言万语…)所以我们常常说“一视同仁”,但心里并不同仁,只是嘴上不说而已,我对待学生也是一样的,只能尽量大同。当然,同人卦的内容非常之多,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最终只有做到“同人于野”,才能算真正意义的大同。



        “大有”,最好理解的四个字就概括了——“大获所有”。谁大获?您要认为是自己大获所有那估计也没几个朋友。一定是让自己的亲人、朋友等大获所有而不是自己。为什么逢年过节东方人都习惯串门买好多东西?为什么客人临走的时候主人也要拿一大堆东西给客人带走?为什么吃饭都抢着结账?为什么对方欠自己不多的钱,嘴上却说:“唉无所谓,我都忘了这事儿了,甭给了也没多少钱…”这些理儿都和大有卦有关,亏什么别亏朋友,得什么别老想着自己。如果您觉得上面这些例子没有什么,那只能说自己修养不够,教育不周,这我也没法说什么。真正的北京人是讲理儿、很讲理儿、非常讲究的。做什么事情别给别人添麻烦,逢人便说“您”“怹”(其实怹的这个习惯我也没养成,不过这两个字的意思除了字面尊敬以外,其实不就是提高对方身价、降低自己,让对方占个小便宜,听着舒舒服服的,那对方自然也就愿意跟自己讲话。)别让别人背后说自己是的不是,这才是真正的北京人!这样才能让身边的人“大获所有”,人家从您这儿占便宜了,下回就还愿意跟您一块儿玩,就这么简单。这就是“大有”。孔子讲的“世界大同”,如果全世界大部分人都是这样,那就天下太平了。所以我们伟大的政府才会宁可勒紧裤腰带也要资助这么多的国家,帮助这么多其他国家的人民,才会提倡“多边主义”、“中国梦”、“一带一路”…这真是了不起的举措!

        教育,就是“大同”。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资质、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因此也就产生着不同的教育结果,故而只能尽量“大同”。所以我们一视同仁前提下,不同情况的同学必然会用不同对待方式:比如有的同学学得又好又快,那就启发他往更深层探究;有些同学学得慢,那就先让他做表面文章,以后理解力上来了再说深层次的东西,这就是教育领域常提到的“阶段性”,每个人的阶段性都不一样,不可拔苗助长。所以,家长朋友们不要总拿孩子之间比,就好比家长比家长,您乐意么?跟自己比就好,每天都有进步、每天都有变化,这一天就没白活!

        更有趣的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要夸,千万别乱理解西方教育,他们有的是合理的,有的不是。(后面的读书章节我会展开讲述。)听完觉得很新鲜吧?我发现有的孩子是不可以骂的、有的是边骂边鼓励的、有的是给俩枣再骂的,还有的孩子你越骂他越有斗志,越爱听这骂,越爱上这门课!最开始我也不会骂,甚至因为骂了一个学生工作还丢了,后来就认真总结,才发现关键就在于骂什么和怎么骂的问题。骂好了,这“骂”其实就是一种鼓励。骂错了,就像我曾经的那种“无能狂怒”,那确实是无能的表现,坦然面对、加以改正!有机会可以展开讲,非常微妙!

二曰“留白”

        记得刚做教育的时候,我连讲课都不流畅,必须提前备课很久,讲的时候还经常断片儿,就更别提孩子上课捣乱或者不听怎么办了。骂又怕家长不干,不骂课很难有序进行。总之把我逼急眼了,就出现了上文的悲剧…

        我从小练书法,可以说行业里的行话算是“野路子”出来的,后来才逐渐正轨,这期间绕了好大的弯路,得感谢我的恩师徐碧先生。但也正因为犯了比别人更多的错误,我往往比别人在体会一个问题时会更深刻。由于生怕学生没学会,别的老师讲3分钟的内容我能非常细微地讲15分钟,学生课后的作业我也可以帮他改的非常之细,但凡只要你认真体会和理解就可以稍加练习写出很好的效果!然而后来某天我发现成人学生这种方法提高很快,儿童却似乎让我白忙活的时候,我思虑了个问题:“学生难道不应该像汉字一样有留白么?没有留白的汉字不就是个大黑疙瘩吗?”随后我默默的转变了一下教育方式——竟每棵大树长得都不一样,只要小树不歪,那就给他一定的发挥空间。只要大方向不错,偶尔让他们吃个亏并不是坏事儿,这样印象还深刻,结出来的果实也是他们自己的;相反,我讲的非常细,假如他们真的一丝不苟的听进去了,那虽然结出了果实,可它不就是我自己的么?那不就是下一个我的复制品么?这就是为什么西方的油画要把整张画布填满,而中国的国画却可以很任性的在一张大白纸上只画一株小小兰花了,就是为了留给欣赏者以思考的空间。但,如果发现树歪了,那必须马上警告并想办法扶正,否则越往后越歪。”转变结果发现,他们提高的反而快了,他们轻松了,我也轻松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大胆的、正方向的想法。

        我们平时的教育也是,不要着急把他塞满。就像是一杯水,倒满了清水,那其他的液体就无法再倒进去。而适当留有一部分空间,就可以倒另一种液体,他们之间才能混合出新的东西。用餐盛饭也是这个道理,有的饭店会把米饭加的非常满,的确看上去很实惠,可菜就无法再倒进碗里..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教育就是生活,就是老子《道德经》讲的“道冲”。今天教给他们某个知识点,别着急往下教,让他们理解一下,就是缓冲,就是留白。下一次再教一个,然后想办法联系之前的知识点,这就达到了“冲”的效果。灵感往往就是这“冲”的一瞬间产生的,甚深微妙!

三曰“无为”

        书接上文,一开始我讲的细,后来分情况讲细、分学生等级差异的细。讲细过后,学生出问题了,我以前的做法是再讲一遍,不会再讲….很负责吧?其实下回他还不会。这就是为什么您会听到数学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都长脑子了没?这题咱们讲了不下100遍了,怎么还错?”哈哈哈,我太理解这些老师了,曾经我也是这样,为此还多了几根白头发,这就叫“有为”。后来发现其实大可不必这么麻烦,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教了。您可千万别认为真就不教了啊!上面刚提到“一视同仁”,说“同仁”,就有“不同仁”的那部分,说“对”就有“错”的那方面,说“不教”才是“要教”!这就是太极的阴阳思维,这才是标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没体会到这部分的朋友快快停止阅读思虑一下再继续读。

        那该怎么办?首先说什么是“无为”。老子提出这个词以后,并不是告诉大家什么都不做了。“天上不会掉馅饼。”我们还要做事,躺床上空想也并不是老子的意思,说明无为≠0。如果无=0,那就不会“无中生有”。举个“栗子”,比如变形金刚玩具。刚买回家的时候它是一堆零件等着去拼装,那这些零件能说=0么?岂不有如空气一般?可你会去没事闲的玩零件么?自然是玩拼出来的机器人。那这个机器人拼装以前的状态就叫“无”,它们只能是一个个的零件而没什么作用,但他们存在。但当这些零件组合在一起的时候,你会去赞叹:“啊,这个玩具真好玩…”而不是赞叹:“啊,这些零件作用真大啊!”机器人成品就是“有”,这就是无中生有。可没了零件行么?不行。它重要么?不可或缺,却又无人问津。这就是“无”的状态。企业公司的老板就必须是这样的人物。每天总感觉他们游手好闲,就连他们自己嘴里也会说:“其实我什么都没做,功劳是靠大家奋斗出来的。”可公司却蒸蒸日上,其实他们什么都做了。

        所以我的办法就是——当一个学生已经教过1~2次后又来问我,我会说:“来,你给我讲,我听着,错了或忘了我给你补充!”一句话就解决了。①他开始思考了②我知道他到底哪儿不会了,到底是马虎还是真不会还是没听③有的学生就是糊弄我,自欺欺人。明明不会可嘴上说会了,我就有借口问他:“你不是说会了么?怎么说不上来?”下回他就不敢骗自己了。如此过后,我就自然轻松很多。

        引申讲讲中国式管理,其实道理也是一样,无论您是管理层、领导层还是老总,当部署有问题问的时候怎么办?您会告诉他解决方案么?他也许会很感激你,但那是一时的!时间长了,他不但啥也没学会还养成了懒惰、依赖的心理。而你自己还整天忧虑发愁,自己的事儿处理不完还得管手下。逼着他们干吧,又行不通,那才是西方式管理,并不适合中华民族。我们中国人最高的智慧就是:“你觉得呢?”紧接着部署就开始滔滔不绝的讲述,讲完了你再说:“你觉得你说的这些方案哪个更可行?有多大把握?预算和其它问题都考虑好了吗?”比如他会继续说“我有70%的把握..”。最终,工作即使真的失败了,由于有这句话顶着,就可以问罪了:“你不是说没问题么?怎么会这样?”一切都解决了,下回他就谨慎了。当然,这个期间监督还是要有的,要时常询问进度,这点上层是不可偷懒的!这就是“无为”,轻轻松松办公室一坐,看似什么都没做,其实什么都做了,结果也就什么事都没有。

        同理,丈夫陪太太出去逛商场。女人最喜欢问的一句话就是:“你看我这穿这件衣服怎么样?”请问男同胞们怎么回答。你若回答“还不错哦,很适合你..”女人准会说“真假,就知道敷衍…”你完了。你若回答“不太适合你”那她们也准会说:“你眼光不好”“既然这么不喜欢下回你别跟我来了”等等…你又完了。。。那怎么办???如果无为真的了解了,那就一句话——“你看呢?”她自然会说哪个好那个不好,她若说好,那就说:“嗯,我也感觉这个还不错..”你就没事了。

        所以,中国人的答案经常是第三种,既不是yes,也不是no。比如:“老板办公室叫你去一趟呢”,我保证你绝不会说“好的”更不会说“不去”,而是说“找我什么事儿?”;孩子考30分一定就是坏学生吗?你不会回答“是”或“不是”,而是“不一定”….连小学生都会这么说,我做过太多试验了。这就是中国人的民族性,这就是智慧。西方人就理解不了,他们认为是“答非所问”。

四曰“读书”

我要分两部分说,一个是孩子读什么书,一个是家长读什么书。没错,家长一定要读书!

1、孩子

         简单交代一下文学背景,方便后面的理解:

        大家知道,自周朝衰败,孔子一心想恢复却未能实现,春秋时期更是因为“礼崩乐坏”导致国家分裂。汉朝又由之前秦朝失败的“法家”学派总结经验教训转到“黄老学派”(黄帝、老子),随后董仲舒又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实行“经学(即四书六经)” 国家强盛,这期间过了大约700年。魏晋南北朝期间人们又一度抛弃了“经学”,从“六经”(不变就叫“经”,才能是经典)转为“七纬”(“纬”代表变),儒学演变为玄学。唐代又总结经验教训将《老子》改名《道德经》、引入佛教并仍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国家再次强盛,这期间又一个700年。再后来明朝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导致下一个700年国家虽然一开始还不错,但后来没有特别意义的强盛。直到清朝恢复科举考试重视儒学,康乾盛世再度出现!随后自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人民再度抛弃了古代圣贤,认为是糟粕。

        而今日,第五个700年即将到来,国学热早已不是纸上谈兵,我们祖国再一次迎来更大的盛世!难道您还不让孩子读圣贤之书吗?我们会犯的所有错误,古人早就写在书里了!为什么不读?!读了少走几十年的弯路,而你只需花20来块钱就可以买到一本《论语》!价值观到底应该是花20块钱买本国学书籍修养自己好呢,还是花2000或20000买一件衣服好呢?大家自己会有答案,我不知道。为什么会用700这个数字?早在3000年前周文王就已经告诉我们了,《周易》复卦卦辞写的很清楚:“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每隔一个与7相关的数字时,都会是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道”,“反复”之道,这就是轮回。我们21世纪为何会发展如此之快?因为7+7+7=21。再不学中华文化,再不学《易经》,后面2040年那第五个700年,我今天撂下一句狠话——你寸步难行!



        上学读的书就不说了,根本就不够用。我记得好像是去年的新闻,说未来的高考就是要让一部分写不完卷子(无论是否属实,按目前的发展来看这个也是必然趋势)。何故?文化底蕴不够,文都看不懂,何谈写?更何谈理解?但重要的是读什么书、怎么读的问题

         如果还是《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哈利波特》那种,我劝您就尽量别让孩子读了。我知道这可能还会成为学校必读内容,但它们对写作并没有太多帮助,只能作为某种读书兴趣来体现,真正到读正经八百的书籍时也许兴趣又没了。可能您会说我家孩子年龄小,好多书读不懂,没关系我有办法:如果是还没上小学,您可以让他读“古代神话故事”白话文版或者讲给他听,比如舜耕历山、女娲造人、嫦娥奔月等。这些熏陶都对未来了解中国文化有很大帮助。《淮南子》《山海经》《庄子》里,故事寓言都非常多,耳熟能详的比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这些是不是都对孩子有帮助?不光学了故事,里面还有哲理,岂不很好?当孩子的理解力可以自行阅读时,如果仍喜欢读故事可以读《春秋》《左传》。《左传》里面描写战争的场面真是宏达又紧张,扣人心弦!几个简单的字就可以让人们无限遐想,真是好不佩服!如果想学人生道理,有条件学《易经》最好,那个非常难,如果学不会就先去读《论语》,如果儒家还学不明白先看墨家也是可以的。《论语》完了读《孟子》或《道德经》。喜欢文学的先从《诗经》入手,然后是《楚辞》紧接着就是《汉赋》。它们词藻之华丽真是后人难以匹及!就这些书,论历史还都是2000年前的,后面唐诗宋词我还没提就够读很多年的了。岂曰无衣?

2、家长

         想学教育的最好办法并不是学西方教育。当年考教师证,西方教育家的书籍也是要读的,比如蒙台梭利的《蒙台梭利教育法》、卢梭《爱弥儿》、《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我并不是否定他们。但,您学他们的教育,只是在学教育。您可能知道孩子在某个阶段会怎样怎样,我该怎样怎样,然而您又不是小孩子,这书对您又能有多大帮助呢?所以,上述让孩子们读的书,您也得读!因为中国的古圣先贤,我们还用《论语》举例,您学了它,不但教育了孩子,是不是还教育了自己?中国人总讨厌别人管自己,那为何不自己管自己呢?您每天嘴里都是儒释道的说着,对孩子是不是熏陶?他的作文里是不是可以体现?孩子教育了、自己教育了,家庭是不是就和睦了?孩子文化修养、品行都改观了,到高考还用操心?这孩子长大必然也是忠义之士,孝敬父母之人。一举几得了这是?《论语》、《道德经》、《易经》《中庸》、《大学》、《孟子》等,必读。佛经也一样,不要认为它是宗教了,佛教早已变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里面很多的大智慧绝不是一辈子可以想清楚的,那干嘛不去学呢?诸子百家谁也离不开谁。

         如果您说自己本身不懂教育又想教育好孩子,那最好的内容一个是教他如何生活知识永远可以以后慢慢学,但生活技能却是一辈子的事儿。我发现有的孩子都上小学了,习惯还非常之差,有的上小学好几年级了还不会把衣服掖进裤子里,鼻涕还有不会擦的,学习用具不带齐就来了的。我并不会批判这个孩子,因为不是他的错,是他家庭环境的错儿!孩子有什么问题,一定看看我们做父母的是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反求诸己才是儒家提倡的。那些有名的企业家,成功人士并不是比我们多三头六臂,而是习惯。因为他们在我们都睡觉的时候还在努力学习,久而久之便与别人拉开了差距。不光是孩子,我们每个人都要每天养成更好的习惯。《论语·学而》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不要再翻译成“学习完了要经常复习,你会很愉悦的”,我就纳闷了,天天让你复习你快乐吗?如果不快乐为何要这么翻译?它正确的理解为“学习完了要经常实践,并且养成一种习惯,才会很愉悦”,习就是“习惯”。“性相近,习相远”的习,也是这个意思。

 

        就先写到这儿把,上面信息量已经很大了。还有很多话想说,以后有时间我再继续写吧。不知是否可以给予您一些生活上教育孩子的帮助,一丝拙见望大家多多思虑!

 

                                                                                                    丛帆顿首

                                                                                                  2019.12.10


教育孩子的经验分享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