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被掩藏和淹没的新能源投手

这是投资搜神记的第 230 篇文章2700字 | 全文阅读约需18分钟
近两年红到发紫的新能源,像一个金贵的大染缸,想业绩翻身的主动权益基金,都一个猛子扎进缸里来镀金。只是从染缸里出来后的成色,千差万别。
如何把这些染色的权益基金多卖一点出去,基金公司各有各的法子。吆喝底气最足的,肯定是前海开源之于崔宸龙,对比之下,一批业绩相当不错的产品被淹没了;当然了,也有投了新能源但业绩不佳的主儿,悄悄藏在仓库里假装一切都没来过。
众所周知,2021年权益基金收益榜上的几位基金经理,几乎都是投资新能源的高手。去年全年的绩优基金,绝大多数都超配了新能源概念股,站在这个风口上的主动基金经理,真的起飞了,轻松实现业绩规模双收。
但是,所有投新能源的基金都有很好的业绩吗,有没有投新能源但业绩失手的?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基金公司定是报喜不报忧。种种宣传策略吧,这一年投资新能源的基金经理,可以很明朗地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根正苗红的新能源主题基金
新能源在二级市场红极一时,相比市场上的新兴成长、景气精选等主题基金,一定是新能源主题基金吸金能力最猛,他们在名称中就带有“新能源”字样,基金净资产肯定是把所有弹药无脑投向新能源。
2021年一年跑下来,新能源指数大涨近50%收官,投资标的被卡在新能源的这些基金,轻松迎来业绩和规模的双增长。加上2020年的业绩和规模来看会更明显,毕竟中证新能源指数已经在2020年也有了105.29%的涨幅,中途上车的基民不在少数。

成立满两年的所有基金就这些,两年时间累积下来,回报率最低的也有112%收益率,回报率最高的已经有311%。这15只基金其实已经高低立判,业绩好的基本是两年业绩都好,还是很能体现新能源投资能力的。
如果要在这15只基金中画一条线,分为相对较好和相对较差者,新能源指数在此期间206.6%的涨幅是比较好的分界线。
其实,跑赢该指数的新能源主题基金也仅有5只罢了。
大家可以发现,虽然很多基金公司在宣传时会用到“N年新能源老将”、“近两年投资业绩翻倍”等标签。但实际上,新能源主题基金经理两年拿到100%的业绩其实不咋地,到200%其实才算是正常水平,这里的正常也只是维持住指数的平均涨幅而已。
这其中,有一个很特别的存在——冯明远。
号称“新能源最强投手”之一的冯明远,在2020年-2021年的累计回报率只有132.41%,是否是徒有虚名?对于这位新能源基金经理,要额外补充说明一下,因为冯明远跟其他基金经理确实很不一样。
在2019年全年,新能源指数涨幅29.63%,但冯明远在这一年斩获了94.11%的收益率。有了这个收益率的打底,冯明远以近三年300%+的收益率名声大噪,他的中长期业绩很猛。
他的业绩跟其他基金经理很不一样,很多资深的投资者都知道原因——持股分散。去年三季度末,信达澳银新能源产业股票的前十大重仓股合计仓位也仅有25.31%,这也一直是持有人的困惑。
也许看到这只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大家会逐渐释然——“沪深300指数收益率×85%+上证国债指数收益率×15%”。虽然是一只新能源主题基金,但冯明远想把收益风险比率对标沪深300指数,冯明远也真的在往这个方向做,还真做的不错。
至于一只新能源主题基金选择沪深300指数为比较基准,合适不合适,合规不合规,我们不太确定。
第二类:业绩好但被淹没的新能源基金
冯明远是很特别的,所以即便2021年业绩不够拔尖也很受关注,新基金卖的很火。也狂发了很多基金,从2019年年初至今,信达澳银为他先后发了9只基金,管理规模也迅速增至360多亿,管理费收入收得满满登登。
但是,也有很多业绩不错的新能源基金经理,取得了较好的收益但没带来预期中的规模增长,我们称这些是被淹没的基金经理。他们可能注重收益的同时也注重回撤,也可能是投资能力没达到那么顶级,在2021年被崔宸龙抢尽了风头。
数了数,除了根正苗红的新能源主题基金外,近两年业绩排名靠前十几只基金,给大家做参考。还是跟上面提到的第一类基金一样,分不同份额的主动权益基金就只列A类出来:

虽然从基金名称里看不出这些基金是主投新能源,但最近几个季度的基金重仓股很诚实,新能源龙头重配、细分龙头均配,其实跟上文提到的新能源主题基金没差别。只不过是,一旦市场上出现更新的大热点,这些基金会迅速换战壕,新能源主题基金只能死守。
有个问题,这些诸如“生态环境”、“环保产业”主题基金重配新能源,算不算是风格漂移?
这几年来,风格漂移被批评的厉害,让大家开始闻之色变,甚至忽略了这种现象背后的动机、忽略了结果。
站在基金管理人的角度,帮持有人管钱,为什么会选择去别的赛道配置?因为他们觉得这样能带来更高收益,相比基金经理拿到一个比较好看的业绩数据,持有人受益最多。
不信大家看看另一个方向,一些执意坚持重配白马蓝筹的基金经理被骂惨了,他们有自己的投资信仰也在一直坚持,很多持有人当初选择他们也是看重了这一点,现在却在论坛数落他们不知道变通,这个锅到底应该谁来背?
笔者觉得,在新能源寻找超额收益的基金经理没有错,执意不碰新能源的基金经理也没错,错在持有人和基金经理的信息不完全匹配,是基民没选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基金。
第三类:业绩不好被掩藏的新能源基金
被淹没是被动的,被掩藏是主动的,这一点首先要分清楚。
站在基金管理人的角度,什么时候会主动掩藏自家的基金和基金经理?肯定是业绩不太光彩的时候,按照2021年权益市场的调性,业绩不佳其实还蛮好理解的,至少不是像在2019年和2020年那样的大成长行情中亏钱。
但这些可以被理解的基金中也有例外,就是那些在2021年同样重配新能源却未能获得较好回报的基金,这样的基金其实不在少数。

只列举说明了一下2021年未能取得正收益的新能源概念基金,共有7只。上个图表还贴上了2020年的业绩,足够证明这些基金背后的投研团队是具备成长投资能力的,至于为什么在2021年配置了新能源还业绩翻车,我们可以大胆猜想。
因为基金经理是不会接自己的伤疤,告诉我们答案的,干脆少发声甚至不发声,但在他们之前的季报市场展望中、前几个季度的持仓中,我们可以确信他们与新能源脱不了干系。
至于为什么会在2021年业绩不佳,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他们都不像崔宸龙一样在这一年梭哈新能源,不然再如何都会有26%以上的回报率。
在均衡配置的过程中,其他资产的股价下跌抵消了新能源的涨幅,放在其他篮子里的鸡蛋砸了。
看好新能源但没重配新能源,这本身就没有错,只能算是遗憾,我们不怪基金经理不勇敢。
但我们也真诚的希望基金公司能勇敢面对这段业绩,不要赶紧安排基金经理卸任以抹掉这段糟糕的在管基金业绩,这种老套的“甩包”行为有些幼稚了。
小孩子都知道,考卷成绩不好应该认真纠错,而不是把考卷改成别人的名字硬说不是自己的。
2022年,新能源的优质投手不会突然丧失能力,持续看好新能源的基金经理也会持续精进业务能力,面对很长的赛道,持有人要给基金经理足够的耐心去布局,高手都不急于贪一兵一卒。
(全文完)
风险提示: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