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昭昭】有关宋明理学中的濂学、关学的简要介绍

【前言】
理学,是一门发源于唐,自周敦颐始,经张载、二程、邵雍、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人陆续发扬,用来解释圣人之道的学问。
广义上理学既包含周张程朱的道学,又包含陆王的心学。理学之盛,盛于宋明,心学之盛,自阳明始。理学之论以儒教伦理为干,吸收佛道思想,将之改造为压制佛道的“三教合一”之学。但在三教理论相参印证的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儒教所言之道,是指以儒教伦理发展而出的一切秩序,而非是道教之道。二者不可混同。
在理学之中,儒教的伦理上升为宇宙的本源,圣人成为人的终极境界,而为学办法则成为探究宇宙奥秘、将自身升华为圣人的手段。道教以一炁造化五亿诸天,而理学则以理气变化构建万物。道教言天仙胎脱自化,与道合真,理学则言圣人天地合德,日月和明,四时合序,鬼神合吉凶。理学重《四书》,道教则以三洞经教为本。儒与佛道三教,互相参借,互相压迫。所谓三教合流并非是和平共商,而是鲸吞消化。全真道曾言“三教从来一祖风”,此祖为谁?老子耳。理学诸子更是多有浸淫佛道之学甚深者,化佛道之学为己用,甚至理学中影响极大的“太虚”即脱胎于佛道,却仍旧是不约而同的驳斥佛道。由此可见,古代道统之争,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可并立的。甚至可以说,自唐代韩愈始,大儒们对佛道尤其是佛的批判斥责,本身就是他们呼唤捍卫周孔之道的重要方式。
【周敦颐】
周敦颐,字茂叔,宋真宗天禧元年生人。世称濂溪先生,其学说被称为濂学。为道学开派祖师。著有《太极图说》、《通书》。
周敦颐依据周易构建出儒教的宇宙论,其体现即是以道教思想为原型演化而出的《太极图说》: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在周敦颐的理论中,无极是混沌的无限,太极的无形无限未曾变化的混沌,它们本质是一体相同的。太极元气为宇宙本体,然后经过动静运动生出阴阳二气,而阴阳二气经过变合生出五行之气,而五行之气发挥它们不同的特性,经过一系列变化,最终产生万物。而宇宙因为万物的不断动静运动,所以宇宙也具有着无穷的变化。而这运动的根源,又在于“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的“神”。这宇宙万物追根溯源,又都是太极一气演化,故而“是万为一,一实万物。”换个近代熟悉点的描述,则近似于“一生万物,万物归一。”
话题从宇宙转到人道。周敦颐认为,人禀最灵秀之气而生,自然具备灵智,感于外物而现善恶。人性是刚、柔与善、恶,再加上中,互相结合形成的五品。五品中最高的就是“中”。
周把“诚”作为一种最高的准则,是宇宙中心,圣人之本,诚的作用即是“神”,其本质是“静”,是“无欲”。注意,此欲指偏离正道之恶欲。而朱熹则将诚视为太极。在周敦颐的论述中,圣人是明晓万物根源的人中之人,以中正仁义之道在太极与无极外再立人极的存在。天地合德,日月和明,四时合序,鬼神合吉凶,天地同参。圣人之道即是天之道,天人全无分别。而通过诚,人就可以逐渐到达圣人境界。“圣希天,贤希圣,人希贤。”指的就是一种精神学识上的修为渐进层次,由士人为贤人,由贤人为圣人,由圣人而为天。
诚与静相通,仁义中正之道的基础便在于静和诚。诚为伦理之源。宇宙有诚,人心也有诚。此诚不用外修,自然便有,寂然不动又照明一切。故而只要参于诚,自然能成圣体天,到达终极境界。
对于理学,周敦颐的主要贡献在于构建了理学宇宙观、天人关系、人生追求的原型,奠定了儒教伦理与宇宙本源的统一性。而濂学之根本亦在于一诚字。总而论之,其所作所为不愧于理学祖师之名。
【关学】
张载,字子厚,宋真宗天禧四年生人。世称横渠先生。由于其在关中讲学,故而其学说被称为“关学”。
张载以《中庸》入手,深究其理,在有所成就后又潜心研究佛道经书,但结果却是一无所得,最终回归六经,也正是因此,张载对于佛道之说一贯是持批判立场。
张载是一位真正穷于思、勉于学的哲学家。他的学说以《周易大传》为本,佛道之论为启发,抽离人格化的上帝,将“气”作为宇宙本体,构建出一种大循环的宇宙观。
在张载的理论中,一切事象有无的存在都是气的聚散演化。世间不存在真正的虚无,所谓的“太虚”不过是一种无法感知的、气原本的无形状态,当气聚集,显现出有形的状态后,就会聚集演化为世间万象,而万象之气散去,又会重新散入太虚。所以若是从一种超然的观察视角来看的话,整个宇宙一直都是一个无限的实体,从来不存在虚无。只有能否察觉气存在的区别。气显聚为万物,隐散为太虚。而万物在气中得到了永恒的同一。这个一气衍生的宇宙,被张载称之为“太和”。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太虚是气散的状态,也是气之本体。在关学中,太虚又被称为天,是一种至清无碍、神妙无上的境界,而万物则是气聚集下落、污浊低劣的状态。太虚之气包裹着大地,成为人所视之苍穹。而凝聚不散的气之糟粕就是大地。这种宇宙结构来源于“浑天说”与“宣夜说”,而关于天地地位的论述根据则是《周易》中的“天尊地卑”之句。
太虚不但高上无比,而且还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以此产生万物。这种运动产生于内,被称之为“神”。
“神,天德;化,天道。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
神就是气内在的本质,是气之体,是气变化运动的根源,“天之不测谓神”、“神不可致思,圣位天德不可知谓神,故神也者,圣而不可知”。故而神是不可思议、不可得知的。而神作用于太虚的演化过程被称为“化”,是道,是气变化的过程功用。而这种变化是遵循着一种定律,这种定律被称为“理”。
世界变化的根源是神,神是不可捉摸的存在,以“感”来主持变化。而这种变化却是有定律的“理”。故而这个世界,既未知又可知。
如果说“神化”揭示了宇宙变化运动的根源,那么“两一”就解释了这个根源的运作方式。上文提到,神以“感”化生万象。那么这个感是什么?答曰:感应。就像清天太虚与浊地万物之间的互相对立统一关系一样,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有所对立的,这便是“一物两体”。这种理论同样来自于《易》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观点,经由阴阳二气,万物感生,统一存在,本质上归于一气。阴阳的对立依存正是宇宙普遍存在的统一关系。
太虚即天,气化即道。太虚凝聚为气,气凝聚为人,故而人的本性就是太虚的本性,太虚的本性就是宇宙的天道本性,这个本性对于太虚而言叫“湛一”,对于人就是“仁义礼智”的人道伦理,又被称为天性,而天性则决定着天命。天性即天道,而人道的本性与天道的本性统一。故而通过这种理论,儒教伦理便成为了宇宙的天道。
天为气,其性阴阳;地为质,其性刚柔,人为德,其性仁义。天地人三者都是一个天性,而这三者合一便是“理”,仁义作为儒教道德,被视为性命之理,上天之道,从而进一步将“诚”作为天性本质,完成了道德神学的基础构建——当伦理道德成为宇宙本质,那伦理道德自然至高无上,万世不移。
万物秉气化生,故而万物本来同一。但本质的相等不代表地位的相等。君王为天之元子,在道德上具备着至高的地位,这种道德就是忠孝。所以人应该遵守道德以忠孝事上——这种变形君权神授与神化君王的的理论在朱熹达到极致,在后会详细写到。
天性是完美的,但会受到人体之气、日常行为的影响,从而导致人性善恶的差别,这种影响天性的气被称为气质之性。只有以德胜气,以理制欲,勤于为学,遵守道德才能消除影响,回归完美的境界。这便是“立天理,灭人欲。”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人欲指得是邪恶、过分、不应该具备的欲望。
张载的认识论有二,一曰“穷神知化”。探究天地万象之理,达到天人合一境界,便是圣人。而神不可知,故而只有“崇德”,忘却自我,扩大内心的善良道德,与天之德相合,使得自身行为与天理完全一体方能尽知神之奥秘。
认识论之二,则是“穷理尽性”或“尽性穷理”。穷理尽性即是通过学习、认识事物,先知己性,再与天性相合,自然便进入了“诚”的境界。能至诚,便能穷尽神之奥秘。
尽性穷理则是穷理尽性的倒推,先诚于己,明己天性,再认识万物。最后天人合一。知天理后,再体悟天命,就可进入一种上合天道,下通万物的“中正”境界。这种认识论实际上是一种如何成为圣人的道德修养。认识的来源则依靠于外部世界。要认识世界则必要“大心”来求。把自己看作是宇宙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同样由气构成的万物同胞尽到道德义务,这种天下皆我的境界,即是天人合一的最终践行。
絮叨至此,再无多言。总的来说,张载的一切抱负、一切学说,都可以用大名鼎鼎的横渠四句来总结,而这篇拙作,也当以此收尾: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撰稿人:天主雅威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时请注明文章作者、出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