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 现 | 天下第一小楷——钟绍京《灵飞经》

❀
魏晋时期, 随着佛教的兴盛, 以传播经文、积累功德为目的抄经行为渐渐盛行, 形成了以抄经为职业的 “经生“ 群体,而抄经的书体被后人称为“写经体”。自魏晋至唐,写经体日趋精美,一些经卷堪称书法佳作——《灵飞经》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唐人写经
《灵飞经》,亦称《遁甲神经》《灵飞六甲经》,是一部道教上清派的经典,主要阐述存思、符策之法。今《道藏》中有《上清琼宫灵飞六甲左右上符》及《上清琼宫灵飞六甲策》二种,合称《灵飞经》, 传为魏晋人所撰。
《灵飞经》墨迹宋时曾入内府收藏,几经辗转,明代入藏董其昌府邸,陈元瑞曾向董其昌借《灵飞经》,刻入《渤海藏真帖》,成为现存最完整的拓本。而原本墨迹如今仅存43行, 现藏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灵飞经四十三行》
《灵飞经》原迹本无明确落款, 其书者历来众说纷纭。董其昌定为钟绍京所书, 实无确切证据。钟绍京为唐代书法家、收藏家, 是三国时著名书法家钟繇的十七世孙,传世作品极少,但他的书风与《灵飞经》并不相似。

·钟繇《宣示表》拓本
《灵飞经》的书风,灵动飘逸而又沉着端庄,笔画舒展,结构匀称,意态生动,神采焕然。虽为抄写经书,但此墨迹章法生动,气息自然,行间疏朗,大小参差,毫无刻板、雷同之感。

其中字形整体稍扁,横向伸展,纵向紧凑;

笔画间笔势流畅,呼应自然,时有牵丝连绵,更添流美;

起笔多露锋,或顺势,或逆势,一任自然。

长横舒展醒目,提按清晰;短横虽短,也有俯仰之变;

竖画浑厚有力,直中寓弧,向背有势;

笔锋使转清晰可见,细察其精微之处,不仅可知唐人笔法,更可由此上窥二王堂奥。

作为唐代小楷写经的代表作,因其高超的水准,《灵飞经》被誉为“天下第一小楷”,而对于它的学习,同样需要明师指教——

墨点字帖·《灵飞经》实临·视频·技法

夏纯景先生,清末名士夏默庵先生后裔,习书三十载,精于小楷,专工唐人写经。
自序:宛如面授
/夏纯景
相传三国书法家钟繇在韦诞处见到汉代蔡邕的一篇笔法秘笈,苦苦相求借来一观,奈何韦诞就是不许,钟繇不甘,捶胸呕血几近于命绝,幸得曹操灵药相救才得以生。韦诞死后,钟繇竟令人发其墓而得之。前有钟繇掘墓,后有王羲之授子《笔阵图》,更有颜真卿求张旭《笔法十二意》,众多故事流传千古,可见古人对于用笔之法的重视与追求。然而,笔法的传授又哪有那么简单?曾经只有延请名师在家口口相传,耳提面命。如若自己摸索,则面对汗牛充栋的笔法典籍,大多只有晕晕然而未得其术的结果。如今,得益于技术的发展,问题迎刃而解。习书者只需用手机扫码,就可以随时进入书法学习,俨然如一位老师在面对你进行书法的传授。
·《墨点字帖·灵飞经》实录视频
因此,本次墨点字帖邀请我实临《灵飞经》,并逐字拍摄视频,基于以上考虑,我欣然应邀。感谢编辑组的精心打磨,今日终于出版面世,作为执笔者,通过近十年的《灵飞经》小楷学习,我也想对读者说两句话:
1.关于小楷书法临习本的选择,以精印墨迹本为优选。好的印本纤毫毕现,很好的再现了书写者书写时的起承转捩,按压提衄,细细揣摩能有所得,笔者正是拿到《灵飞经》墨迹精印本后,才对唐人小楷笔法有所心得。
· 夏纯景《临灵飞经墨迹四十三行》局部
2.关于如何用刻拓本进行临习。由于时代邈远,历史上大书法名家的作品墨迹存世者寥若晨星,大家平时所见者以刻本为众。以我的建议,应先将墨迹本学到八分像时再去学习刻本,当然起手便是魏晋小楷的不在此例。

·清拓《灵飞经》刻本
3.视频学习确实为学习书法提供了极大便利,但同时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由于拍摄时书写者不是最自然的书写状态,有时连带一些“病笔“、或心不应手,这时就要读者客观认识,冷静辨别。
最后,限于笔者的学识与资质,本书中出现的谬误在所难免,希望广大读者不吝批评指正。并真诚感谢墨点字帖与中华珍宝馆的鼎力支持。
2021年1月 夏纯景撰写于天山北麓
先发几张内页剧透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