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TruE」&「Da Capo」

2023-04-11 00:45 作者:To_73939133  | 我要投稿

一些本该在数月前与数周前上传于此的杂乱文字,分别写于崩坏3主线第一部的最后两个篇章结束之后。 「在这个不美好的世界上,最美好的童话总是悲伤的。 「它们都是用饱受自我牺牲的崇高与被孤独折磨的灵魂写成。 「满溢着无边的悲哀感,透明而凄美,原原本本地呈现出生命本身的重量。」 以此作为序言我想再合适不过了。 以下。献给姬子老师。献给为世界上所有的美好而战的少女们。献给在大崩坏中每一个顽强生存的普通人。 献给前文明的所有先驱者。献给「逐火十三英桀」。 献给「爱莉希雅」。

在大约半年前往世乐土落幕之时,我决定从零开始补完崩坏的所有故事。 时至今日,我用半年有余的时间看到了这六年间编剧对叙事性诡计的运用逐渐娴熟,一步步补全设定的同时小心翼翼的回收早先埋下的伏笔,而后又不死心的挖下新坑;看到了他们藏入剧情的存在主义私货一点点增多,不断游走在在回归荒诞哲学的边缘,同时也慢慢尝试着在其中混入自己的质疑与思考;更看到了随着故事的推进逐渐成长的实机演出,随着探索的深入逐渐展开的背景世界,一位位逐渐丰满的角色在其中为了世间的一切美好而战。 我清晰明了地看到了这六年间的进步,不论是剧情演出还是故事内核——我在绝大多数时间里都抱着这样审视的态度走过了二十八章的故事,走入了在一切开始前我自己也最为期待的往世乐土。 而今天,与我而言,往世乐土也终究落幕了。 其实这种感受很难用语言去形容,但唯独这里,唯独现在,我不想再以高维叙事的视角去陈述,而是想以亲历者的身份去感受一份份记忆与情感在身体中的沉淀。又或许,早在「最后一课」的时候这种想法就已经在我的脑海中萌芽了吧。 在动画短片临近结尾时,不同于以往剧情高潮结束后的圆满,这一次我恍惚间感受到一抹挥之不去的空洞与迷茫。他们,她,最后的故事就到此为止了吗? “可她只是轻抚了花朵,却不舍得将其摘下。” 一时间,我不由得嘲笑起自己来。 对啊,这段上百万字的讲述,六个章节浪漫主义色彩极其浓郁的童话,我所经历的一切,她最终所留下的一切,不过就是一段故事而已。 关于曾经那美好的时代,关于那未能成为英雄的十三个人…… 就只是一个这样简单的故事,仅此而已。 但对于如我这般的见证者而言,这是「因你而在的故事」,也是「致以无瑕之人」的情书。 回过头来一想,或许正如她所言,在一切伊始与一切终末时所言—— 你看 他们曾如此骄傲地活过 贯彻始终 以生命奏响了文明的颂歌 这是被称作「英桀」的人们的故事 是十三位逐火者未竟的旅途 但来访者 你的道路仍将延续 不是吗 那么 就听凭心意前进吧 沿着脚下的足迹 去见证那段逐火的征程 最后 跨越逝者们的终墓 去创造 「我们」所未能迎接的未来吧 与他们的名字一起 与她的笑容一同

在这个跨越六年时光的故事以一段七分钟的短片告一段落的时候,我理应有许多话想要说。 大约本来也的确如此,昨天晚上从「Reburn」开始逐一回顾了每一段短片后,我也在心中再一次回顾了直到终章的每一段演出与叙事,回顾了这个短暂而漫长的、关于「成长」的故事。 我本想探讨制作组对于音画结合的一次次完美运用,探讨在故事末尾回头再看才恍然发觉的始终如一的叙事逻辑,探讨编剧终于在文本中点明的加缪的荒诞哲学,探讨在「西西弗斯」与「伊卡洛斯」的寓言背后暗藏的存在主义,探讨鸟为什么会飞,探讨终章演出中所谓的打破第四面墙与其它先例有何本质的不同,探讨终焉之茧作为「镜子」的双重意象,探讨个体拥抱人类时所能感受到的最大程度的美好与丑陋…… 但是现在的我不想这么做,不想让所谓细致入微、鞭辟入里的剖析凌驾于故事本身之上。 自从预告放出后,我也曾无数次设想过要如何以「毕业旅行」为核心为这段跌宕起伏的故事画上句号,试图综合考虑演出效果、台词编排、人物形象、角色数量、甚至是矛盾冲突点与观众的情绪铺垫和调动——但今天我在短短七分钟的时间中感受到的似乎用两个字足以形容,那就是「美好」。 我想自己先前犯了一个很不应该的错误。 这是我们一起创造的故事。故事总会有结束的时候,但留下的记忆不会消失,传递的感情不会消失。它们会成为后来者的钥匙,被人铭记……延伸向未来,永远存在。 所谓「成长」,或许只是时间用沿途的风景做包装,随记忆与感情附赠的小小礼物罢了。 这本就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它也将有一个……属于「爱」的结局。 虽然名为「崩坏」,但他们的故事从不始于灾难。而是……一个又一个,微小的美好。 “May you, the beauty of this world, always shine.” Kiana,早点回家。

「TruE」&「Da Capo」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