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沙妲己”可爱的秘密被我找到了

上海迪士尼、粉红色狐狸、“川沙妲己”……这几个词一提,你脑海中肯定会浮现出那只粉红色,摇着大尾巴,叫“玲娜贝儿”的小狐狸。

自从9月29号亮相上海迪士尼,玲娜贝儿就凭借其可爱形象赢得很多人的喜爱,然后一发不可收拾,火遍全网。

人家的爆火也不是没有道理:可爱的形象、可爱的动作、可爱的尾巴……集各种可爱于一身的玲娜贝儿,成功俘获了万千少女猛男的心。谁看了不都要大喊一句——
这太可爱了吧!!!

而对于生命科学研究者来说,更有意思的问题是——究竟是什么东西让这么多人都觉得“可爱”(cuteness)呢?
这里你可能要反驳了:喂喂,我可不觉得ta可爱,可爱难道不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感觉吗?但这种主观的感觉,说到底还是大脑产生的,这就给了研究者深入探究的线索。
还别说,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在近八十年前就开始了。
婴儿可爱模板——科学家更关注婴儿为什么可爱
当你翻开每一项探究“可爱”的研究,会发现它们都绕不开一个关于可爱婴儿的假设:婴儿图式(德语为Kindchenschema)。
1943年,在对人类和动物形态进行了系统地汇总探究后,康拉德·洛伦兹(Konrad Zacharias Lorenz)提出了一个关于“可爱”的概念,Kindchenschema,翻译叫婴儿图式(为方便理解我们后面都称为“婴儿特征”),指代了一系列婴儿可爱的面部特征,包括圆圆的脸庞、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额头、小小的下巴、细细的鼻子等等。
虽然康拉德最开始是为了探究人类和动物的社会行为学,才提出的这个概念,但这个婴儿图式却被后续揭秘“可爱是什么”的科学家们奉为了经典。

凭啥圆脸蛋、高额头、大眼睛、小下巴就是可爱的象征?科学不能瞎说,这是有证据的:研究者收集了不同婴儿的照片,然后先后把他们的脸、鼻子、眼睛、额头等等用PS朝两种方向处理了一下:一种更偏向“婴儿特征”,另一种则反过来:

之后找来了志愿者,五分满分,让他们来打分评价(有点评软件那味了)。结果大家不论男女,都会更喜欢“婴儿特征”处理过的照片。这也说明“婴儿特征”确实是更可爱的一种表现。(同时也说明了男生和女生一样会更喜欢可爱的东西~)

更有研究者好奇这种对可爱的偏好会不会从小就有,找来了一群几个月大的婴儿也给他们看了“婴儿特征”测试:结果发现,当孩子们看到可爱的婴儿时,他们会花更长的时间注视。
此外,如果把婴儿的照片换成大人或者少年少女的照片,大家也会觉得“没那么可爱”了:因为长大之后,随着我们面孔的成熟,“婴儿特征”也会慢慢消失。

这其实是种会“上头”的奖励机制
既然“婴儿特征”确实是一种可爱的象征,那为什么我们总会喜欢可爱的东西呢?而且会表现出越看越“上头”的感觉?
为了搞清楚这个疑惑,研究者拿着这套“婴儿特征”测试(上面的abcdef图),给16位未生育的女性进行了测试,同时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测了她们的大脑活动状态。
结果发现,有一个脑区面对“婴儿特征”的时候出现了显著的活跃——伏隔核。

什么是伏隔核,听起来很陌生啊?提到其中一种物质你就熟了——多巴胺。当伏隔核里的多巴胺浓度升高,就会激活大脑的“奖励机制”——释放多巴胺,感到快乐;接着释放多巴胺,继续感到快乐。

所以伏隔核往往和快乐、笑相关,而往更复杂的行为讲,还和相互合作、捐献行为等等有关系。所以我们可以合理猜测:也许正是因为看到可爱的婴儿,促进了多巴胺分泌,会让我们有“抱抱小孩”或者“一定要好好照顾ta”的想法。
不仅如此,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同样发挥着作用。细心的读者肯定也注意到这项研究的对象,是“未生育的女性”,这就是为了避免激素和性别的影响。
有研究找来了不同年龄段的女性进行类似上面的测试,发现绝经后的女性对可爱婴儿的辨识能力会减弱,这就暗示了激素的作用。研究者又对服用避孕药(含孕激素和雌激素)和未服药的女性进行比较,发现激素确实能提高女性对识别婴儿可爱的敏感程度。

从婴儿图式到宠物和卡通
那么问题又来了:所谓的“婴儿特征”,可以代表玲娜贝儿吗?或者是代表猫、狗这些可爱的动物吗?
实际上在康拉德·洛伦兹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就尝试将人类对婴儿的喜爱和对动物的喜爱相互关联:人类往往会对有大眼睛、圆脑袋的东西(下图左列)都会觉得更可爱,而相反的形态(下图右列)就不会有类似的情感(可能会觉得喜欢,但就不是觉得可爱了)。

因此很多研究者就开始猜测:我们现在特别钟爱养猫养狗,或者喜欢玩偶卡通,会不会就是对于“婴儿特征”的一种偏爱呢?
他们把婴儿、猫、狗、泰迪熊的照片组合起来,设计了一个新的关于“婴儿特征”的测试。结果发现人们也会更喜欢有“婴儿特征”的猫猫狗狗和泰迪熊,甚至还有物种偏好(狗主人更喜欢小狗脸,猫主人更喜欢小猫脸)。

对于泰迪熊、米奇这一类玩偶卡通形象,有的研究者有了更绝的操作——我们只要看看这些玩偶卡通是怎么变化的,不就知道了吗?
于是有研究者找来了50年间(1930-1980)米奇的卡通形象(律师函警告?),通过简单测量就可以发现,随着时代发展,米奇的眼睛变得更大、脸变得更圆润、头变得更大、额头变得更宽……总的来说,就是变得更“年轻”、“年幼”,也变得更具有“婴儿特征”了。

类似的,有研究者去泰迪熊博物馆,把八十多年间,不同时期的泰迪熊的面孔做了测量,发现泰迪熊额头变得越来越高,下巴变得越来越小,这也符合我们刚刚提到的“婴儿特征”。

这时我们再看回玲娜贝儿: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近乎圆圆的脸蛋,还有高的有些夸张但很自然的额头,小的看不见但又很合适的下巴……懂了吧?迪士尼可是已经把“婴儿特征”这一套给玩明白了。

主观情感有时候也不那么主观
我们再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可爱,是不是一种完全主观的情绪呢?
结合我们刚刚提到的:这种感觉几个月大的婴儿就有了;并受控于伏隔核的奖励机制;而且还会有女性生理激素的调控影响;同时不少动物幼崽也具有“婴儿特征”……答案似乎就变得明了起来。
其实看米奇、泰迪熊的发展过程就会发现,他们的发展有一点演化(evolution)的味道:卡通形象被塑造出来,被人们的喜好所影响(选择),因此逐渐具备更多人们所喜爱的“婴儿特征”。

因此不少研究者做出了一个假设:也许所谓的“婴儿特征”,亦或者是“可爱”的感觉,其实是一种我们天生就有的感觉——看到可爱的事物,大脑就会感到开心快乐,也会更想去照顾ta。
而婴儿们也逐渐演化出了所谓的“婴儿特征”——因为原始社会时期,群居生活的人们可能会一起照顾小孩,那么如果你长得更可爱,也许就会让人有更愿意好好照顾的意愿。
虽然这个假说还没有直接的证据,但是“可爱”,某种程度上也不完全是一种主观感觉,也许是大自然冥冥之中自有的“安排”(自然选择)。
那大家会这么喜欢玲娜贝儿,似乎也就不奇怪了。
参考资料
Lorenz K. Die angeborenen formen möglicher erfahrung[J]. Zeitschrift für Tierpsychologie, 1943, 5(2): 235-409.
Kringelbach M L, Stark E A, Alexander C, et al. On cuteness: Unlocking the parental brain and beyond[J].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016, 20(7): 545-558.
Glocker M L, Langleben D D, Ruparel K, et al. Baby schema in infant faces induces cuteness perception and motivation for caretaking in adults[J]. Ethology, 2009, 115(3): 257-263.
Van Duuren M, Kendell-Scott L, Stark N. Early aesthetic choices: Infant preferences for attractive premature infant fac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003, 27(3): 212-219.
Glocker M L, Langleben D D, Ruparel K, et al. Baby schema modulates the brain reward system in nulliparous women[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9, 106(22): 9115-9119.
Sprengelmeyer R, Perrett D I, Fagan E C, et al. The cutest little baby face: a hormonal link to sensitivity to cuteness in infant faces[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9, 20(2): 149-154.
Archer J, Monton S. Preferences for infant facial features in pet dogs and cats[J]. Ethology, 2011, 117(3): 217-226.
Gould S J. The panda's thumb: More reflections in natural history[M]. WW Norton & company, 2010.
Hinde R A, Barden L A. The evolution of the teddy bear[J]. Animal Behaviour, 1985, 33(4): 1371-1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