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中庸的道家思想

2023-02-23 16:49 作者:武之璋  | 我要投稿


图为钱穆

钱穆把儒家分为先秦儒、汉唐儒、宋元明儒、清儒四个时期。钱穆的分法大致不差。钱穆又说:汉唐儒功在传经,清儒功在释经,宋元明儒则重圣贤更胜于重经典,重义理更胜于考据、训诂。先秦以来是儒道对抗,宋以下则是儒释对抗。 如果把钱先生的说法深入分析颇有问题,因为中庸是西汉作品,中庸已经掺入大量的老子思想,儒学经过中庸以及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尤其是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儒家思想已经面目全非了。钱穆可能忽略了中庸的道家原素,道家原素好像间谍早已潜伏在儒家,其影响一直到宋明又潜伏在理学之中生根发芽,对儒学影响深远。

图为孔子

钱穆认为宋明以来是儒释对抗不太精准。严格来说宋明是儒道两家合力对付佛学,但是理学家本身已经受道释影响而不自知也!而当时学者很少人认为中庸是伪书,中庸混有大量道家思想。中庸成书年代,一般说法礼记是曾子传给孔子先生子的孙子子思,子思撰写礼记。这个说法歴来受到质疑。宋欧阳修除了从义理的角度批评礼记非儒家思想之外,还提出,孔子弟子三千人,如果中庸出自孔子,为什么只有曾子知晓?为什么只传给子思?另外中庸有大量孟子的章句,又有书同文车同轨之语,可见中庸应该是西汉作品。

图为道德经

清学者姚际恒(注:清学者)对中庸的考据与批判:姚际恒认为中庸与孟子很多文字雷同,中庸略加修改,中庸之文抄自孟子,理由是:如果孟子引孔子、子思之言,必不会将两人之名删去,且孟子文句从未与其它经书雷同者,此处必是中庸取孟子之文字增入己说。

图为老子

姚氏认为:

中庸:「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性,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的「物」字为古人所不道。

中庸:「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古人从未有人说人能「前知」。孔子只敢说「虽十世可知也。」学识靠学习,靠资料。 「前知」绝非儒家思想。

姚氏又解释「中」字,孔子曰:「知者过之,遇,愚者不及也」,中是过犹不及的意思。而中庸:「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姚氏说喜怒哀乐既然未发,有什么「中」、「不中」的问题呢?既然未发怎么会知道是「发而皆中节」?

中庸又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者也。」姚氏以为《孟子》「诚者,天之道」属天而言:「思诚者,人之道」属人而言,义理分明。今(中庸)加「不勉」数句以为圣人,则诚者亦属人言矣。以人而已为天之道,义理舛,此作伪中庸语义,孟子从无此等语义。

其实「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根本是老子思想。是一种知识上的「不劳而获的幻想」跟孔子:「学而时习之」、「入大庙每问事」的说法南辕北辙。

清学者姚际恒对中庸的批判:

姚际恒从考据、义理、比对多方面批评中庸,姚际恒曰:「孔子孟子之言皆平实切于日用,无高深广远之言。中庸独深赜索隐,欲极微妙之致,与孔孟之谐不类」、「论语之文简而明;孟子之文曲而尽。」、「中庸之文独繁而晦。」

崔述对于孔子对曾子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解释「一」是「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宋儒朱子竟把「一」解释成「万理浑然」,结果「大抵儒者陈义患于过高,欲求加于忠恕之上,而不知反陷入于空虚无用之地」,对于「一」的解释二千年后的朱子另辟新解而学者从之。崔述认为:「顾后人何其所好,不肯为之误,必曲为弥缝,使之两全,遂致大误而不可挽」(洙四老信余录卷之一)不肯追究到底,「必曲为弥缝」是中国读书人的大毛病。研究老子者这种毛病最为严重。

其实中庸许多观念来自老子如:「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自明,不为而成。」

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至无为⋯」

以上的观念在,理学家的论述中随处可见,只是用不同的文字表述。

对于中庸,姚季恒的批评最为犀利:「伪中庸一味装大冒头,说大话⋯伪中庸之言,弥六合,遍宇宙,细按之,则枵然无有也,非言远指近而何?」

这种批评完全适合用来批评中庸的思想源头之一老子。

    

论中庸的道家思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