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裴注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翻译(5)

2023-01-10 22:57 作者:李仲楹  | 我要投稿

秋,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表于汉帝曰:“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左将军长史领镇军将军臣许靖、营司马臣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臣射援、

《三辅决录注》曰:援字文雄,扶风人也。其先本姓谢,与北地诸谢同族。始祖谢服为将军出征,天子以谢服非令名,改为射,子孙氏焉。兄坚,字文固,少有美名,辟公府为黄门侍郎。献帝之初,三辅饥乱,坚去官,与弟援南入蜀依刘璋,璋以坚为长史。刘备代璋,以坚为广汉、蜀郡太守。援亦少有名行,太尉皇甫嵩贤其才而以女妻之,丞相诸葛亮以援为祭酒,迁从事中郎,卒官。

军师将军臣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臣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臣张飞、征西将军臣黄忠、镇远将军臣赖恭、扬武将军臣法正、兴业将军臣李严等一百二十人上言曰:昔唐尧至圣而四凶在朝,周成仁贤而四国作难,高后称制而诸吕窃命,孝昭幼冲而上官逆谋,皆冯世宠,藉履国权,穷凶极乱,社稷几危。非大舜、周公、朱虚、博陆,则不能流放禽讨,安危定倾。伏惟陛下诞姿圣德,统理万邦,而遭厄运不造之艰。董卓首难,荡覆京畿,曹操阶祸,窃执天衡;皇后太子,鸩杀见害,剥乱天下,残毁民物。久令陛下蒙尘忧厄,幽处虚邑。人神无主,遏绝王命,厌昧皇极,欲盗神器。左将军领司隶校尉豫、荆、益三州牧宜城亭侯备,受朝爵秩,念在输力,以殉国难。睹其机兆,赫然愤发,与车骑将军董承同谋诛操,将安国家,克宁旧都。会承机事不密,令操游魂得遂长恶,残泯海内。臣等每惧王室大有阎乐之祸,小有定安之变,

赵高使阎乐杀二世。王莽废孺子以为定安公。

夙夜惴惴,战慄累息。昔在《虞书》,敦序九族,周监二代,封建同姓,《诗》著其义,历载长久。汉兴之初,割裂疆土,尊王子弟,是以卒折诸吕之难,而成太宗之基。臣等以备肺腑枝叶,宗子藩翰,心存国家,念在弭乱。自操破于汉中,海内英雄望风蚁附,而爵号不显,九锡未加,非所以镇卫社稷,光昭万世也。奉辞在外,礼命断绝。昔河西太守梁统等值汉中兴,限于山河,位同权均,不能相率,咸推窦融以为元帅,卒立效绩,摧破隗嚣。今社稷之难,急于陇、蜀。操外吞天下,内残群寮,朝廷有萧墙之危,而御侮未建,可为寒心。臣等辄依旧典,封备汉中王,拜大司马,董齐六军,纠合同盟,扫灭凶逆。以汉中、巴、蜀、广汉、犍为为国,所署置依汉初诸侯王故典。夫权宜之制,苟利社稷,专之可也。然后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矫罪,虽死无恨。”遂于沔阳设坛场,陈兵列众,群臣陪位,读奏讫,御王冠于先主。   先主上言汉帝曰:“臣以具臣之才,荷上将之任,董督三军,奉辞于外,不得扫除寇难,靖匡王室,久使陛下圣教陵迟,六合之内,否而未泰,惟忧反侧,疢如疾首。曩者董卓造为乱阶,自是之后,群凶纵横,残剥海内。赖陛下圣德威灵,人神同应,或忠义奋讨,或上天降罚,暴逆并殪,以渐冰消。惟独曹操,久未枭除,侵擅国权,恣心极乱。臣昔与车骑将军董承图谋讨操,机事不密,承见陷害,臣播越失据,忠义不果。遂得使操穷凶极逆,主后戮杀,皇子鸩害。虽纠合同盟,念在奋力,懦弱不武,历年未效。常恐殒没,孤负国恩,寤寐永叹,夕惕若厉。今臣群寮以为在昔《虞书》敦叙九族,庶明励翼,

郑玄注曰:庶,众也;励,作也;叙,次序也。序九族而亲之,以众明作羽翼之臣也。

五帝损益,此道不废。周监二代,并建诸姬,实赖晋、郑夹辅之福。高祖龙兴,尊王子弟,大启九国,卒斩诸吕,以安大宗。今操恶直丑正,寔繁有徒,包藏祸心,篡盗已显。既宗室微弱,帝族无位,斟酌古式,依假权宜,上臣大司马、汉中王。臣伏自三省,受国厚恩,荷任一方,陈力未效,所获已过,不宜复忝高位以重罪谤。群寮见逼,迫臣以义。臣退惟寇贼不枭,国难未已,宗庙倾危,社稷将坠,成臣忧责碎首之负。若应权通变,以宁靖圣朝,虽赴水火,所不得辞,敢虑常宜,以防后悔。辄顺众议,拜受印玺,以崇国威。仰惟爵号,位高宠厚,俯思报效,忧深责重,惊怖累息,如临于谷。尽力输诚,奖厉六师,率齐群义,应天顺时,扑讨凶逆,以宁社稷,以报万分,谨拜章因驿上还所假左将军、宜城亭侯印绶。”于是还治成都。拔魏延为都督,镇汉中。

《典略》曰:备于是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余区。

时关羽攻曹公将曹仁,禽于禁于樊。俄而孙权袭杀羽,取荆州。 翻译: 这一年秋天,群臣上奏书拥立先主为汉中王,他们上奏表给汉献帝说道:“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左将军长史兼镇军将军臣许靖、营司马臣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臣射援、

《三辅决录注》记载:射援字文雄,他是扶风郡人。他的先祖本来是姓谢,与北方地区的众谢氏同属于一个宗族。射援的始祖谢服担任将军将要出征之时,皇帝认为谢服这个名字不是好的名字,就下诏令改其姓为射,后代子孙于是就开始以射为姓(据《三国志集解》,钱大昭认为古代的‘射’字通‘谢’字,据《汉书·功臣侯表》“宁陵侯谢”,《史记》作“射”,是其明证,他认为皇帝为射援先祖改姓一事为虚妄之说)。射援的哥哥射坚,字文固,他在年少之时就有美好的名声,被三公府征辟担任黄门侍郎。汉献帝登基即位之初,三辅地区遭遇到饥荒战乱,射坚辞去官职,与弟弟射援向南进入蜀地依附于刘璋,刘璋任命射坚担任长史。刘备进入蜀地取代刘璋之后,他任命射坚担任广汉郡太守、蜀郡太守。射援年少之时也有好的名声和品行。太尉皇甫嵩钦佩他的才华而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丞相诸葛亮任命射援为祭酒,后来他又升迁担任丞相从事中郎,他最后于做官任上去世。

军师将军臣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臣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臣张飞、征西将军臣黄忠、镇远将军臣赖恭、扬武将军臣法正、兴业将军臣李严等一百二十人上奏表说道:古代的唐尧(复姓伊祁,名放勋,被封于唐地,谥号为尧,又称唐尧)圣明至极然而却有四凶横行于朝堂之上(四凶或指共工、驩兜、三苗、鲧,或指穷奇、混沌、饕餮、梼杌),周成王(姬姓,名诵)作为仁德贤明的君主然而诸侯之中却有四个国家兴起了祸乱(即指管叔姬鲜、蔡叔姬度、霍叔姬处以及纣王的儿子武庚发动的三监之乱),高后(又称吕后,名叫吕雉)临朝听政而众位吕氏宗亲却在窃取汉家的权柄,汉孝昭帝(名叫刘弗陵)年幼登基但是上官桀却阴谋反叛,他们都凭借着君主对他们的世代恩宠,执掌了国家的权力,然而却穷凶极恶而且肆意作乱,使得国家社稷几乎有倾覆的危险。如果没有大舜(姚姓,妫氏,名重华,国号为虞,谥号为舜)、周公(姬姓,名旦)、朱虚侯刘章、博陆侯霍光,就不可能对这些元凶或流放或讨伐与擒拿,得以安定国家于危难之中并且去除倾覆的局面。臣等跪下想着陛下您以伟人之身的圣明德行,君临天下而统领四海,却遭遇到了国家危亡困顿失所的艰难局面。董卓首先作乱,动摇震荡了京都洛阳地区,继而有曹操利用祸患,窃取了国家的权柄;皇后(即指伏皇后伏寿)与太子,都被鸩毒(鸩是一种毒鸟,相传以鸩毛或鸩粪置于酒内有剧毒,鸩毒常制成毒酒害人)所毒杀迫害,曹操他扰乱天下,残害祸乱百姓以及毁坏财物。长期使陛下您劳碌风尘而忧愁困顿于险厄之中,您又被幽禁于空虚的城池之中。汉家的宗庙没有人去祭祀而天下的臣民百姓得不到君主的统治,曹操他截断陛下您的诏命,无视朝廷的法度并且觊觎皇帝之位,他想要篡夺国家的政权。左将军兼司隶校尉、豫、荆、益三州的州牧宜城亭侯刘备,他承受朝廷的爵位与俸禄,志在尽心尽力地辅佐汉室,为国家的危难而献出自身。他目睹曹贼将要谋逆篡权的先兆,勃然奋起而采取行动,他与车骑将军董承共同谋划要诛杀曹操,将要安定国家,恢复稳定旧日的京都。适逢董承他行事不够慎密,使得曹操的性命得以苟全而继续滋长其罪恶,使其作恶残害天下。微臣等人经常担心汉室要经历大的则如阎乐杀死秦二世(嬴姓,赵氏,名胡亥)那样的祸患,小的则如王莽废掉孺子刘婴(据《汉书》,刘婴是汉宣帝刘询的玄孙、楚孝王刘嚣的曾孙、广戚侯刘显的儿子,西汉的最后一位皇帝,王莽于公元8年废掉他而建立了新朝)的政变,

赵高(当为嬴姓,赵氏,名高)派遣阎乐杀死了秦二世胡亥。王莽废掉孺子刘婴而册封他为定安公。

臣等日夜担忧不安,战战兢兢而屏住呼吸。过去的《尚书·虞书·皋陶谟》有言,要以宽厚的态度分出宗亲的次序来对待九族宗亲,周朝以夏、商二代作为借鉴,分封建立了同姓诸侯国,《诗经·大雅·板》阐明弘扬了这样做的义理,周朝因此历时久远悠长。汉朝兴起的初期阶段,分割国土实行分封制度,尊奉皇室子弟而让他们建立去诸侯国,所以最终能够挫败众位吕氏宗族(即指吕产、吕禄等人,他们都是高后吕雉的族人)的叛乱祸难,从而成就了太宗皇帝(即汉太宗孝文皇帝刘恒)的大业为其立定基础。臣等认为刘备乃是大汉皇室的后裔,皇室宗亲的屏蕃,他心中存恤国家,念念不忘地要平定天下的祸乱。自从曹操在汉中郡被打败之后,天下的英雄豪杰都纷纷蚁附影随前来归附于他。然而他的爵位与名号不显赫,又未曾被朝廷赐以加九锡之礼,这不是能够镇卫国家社稷,使功业光照万世的做法。臣等奉诏在外,朝廷按照礼制来升任官员的命令和礼节都被阻隔而无法传到。昔日河西地区(大致指黄河以西的五个郡:武威、酒泉、张掖、敦煌、金城所管辖的区域)的酒泉郡太守梁统等人正逢汉室中兴之时,因为山川河流的隔阻,而这几位郡太守的地位相同以及权力相当,彼此不能够统率,于是众人就共同推举了窦融担任元帅(据《后汉书·窦融列传》,梁统等人推窦融为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终于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击败平定了隗嚣。当前国家的危难,比起(汉光武皇帝时期)隗嚣割据陇西地区、公孙述割据蜀地称帝的时候还要急迫,曹操他对外则志在并吞天下,对内则残害群臣,朝廷之中危机四伏而面临着崩溃的危险,而朝廷之中却并没有结成抵御曹氏欺侮的阵线,这实在是可令人寒心。臣等就擅自根据我朝旧日的典章制度,加封刘备为汉中王,授予他大司马的官职,让他整肃统率六军,号召集合同盟之人,来扫灭凶恶叛乱的贼人。以汉中郡、巴郡、蜀郡、广汉郡、犍为郡所管辖的地方来建立他的封国,汉中王国的官署以及官员的任命都按照汉朝初年分封诸侯王的旧有先例来进行。这种因为时宜而进行变通的举动,如果能够有利于国家社稷,这样专断行事是可以的。等待将来功业告成,臣等将退而承担假托诏命的罪过,即使身死也没有什么怨恨。”于是群臣在沔阳县建造设置了举行称汉中王仪式的祭坛与广场,军士民众们排队相列,百官们遵守秩序陪位站立在各自的位置之上,(司礼官)将上奏给汉献帝的奏章宣读完毕之后,群臣就将汉中王的王冠进献给先主戴上(据《后汉书·孝献帝纪》,刘备于219年七月庚子日称汉中王,然而本年七月无庚子日,疑似为庚午日之误,则刘备称汉中王的时间当在219年七月二十日)。 先主上奏表给汉献帝说道:“微臣以备位充数之才能,承担上将的重任,督领统率三军,奉行陛下您的诏命于外,却没有能够扫除贼寇兴起的祸乱,安定扶持汉皇室,长期让陛下您神圣的教化处于衰微,天下四海,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对此微臣经常怀有忧虑之心而辗转难眠,痛心疾首。从前董卓开启祸乱,自此之后,许多的乱臣贼子到处猖獗横行,残害祸乱天下。仰赖于陛下您崇高的德行与神威,人们与神灵都前来响应,或是有忠勇志士奋起讨伐贼人,或是有上天降下灾祸来惩罚贼人,残暴的与叛逆的乱臣贼子都被一扫而光,有如冰块逐渐融化一样。惟独曹操,他一直没有被斩首消灭掉,他侵夺专擅国家的权柄,肆意妄为扰乱天下。过去微臣曾与车骑将军董承策划要讨伐曹操,因为机密泄露,董承他被逮捕下狱遭到杀害,微臣奔走逃亡而没有立足之地,对于朝廷的忠义之心难以实现。于是使得曹操穷凶极恶而做尽坏事,使得皇后让他屠戮杀害,皇子被他用鸩毒毒害。微臣虽然召集同盟之人,一心想着要奋力匡扶社稷,终究因为自己的秉性懦弱又缺乏勇武,以致于多年来没有取得成效。微臣常常担心自己突然死去,而辜负了国家对于微臣的恩德期望,微臣在梦中经常叹息,白昼黑夜都惧怕如临危境而不敢懈怠。现在微臣的属僚们认为昔日《尚书·虞书·皋陶谟》中说道要用宽厚的态度分出宗族的次序来对待九族宗亲,使他们变得贤明以此来辅佐治理国家,

郑玄注解说道:庶这个字,就是众多的意思;励这个字,就是作的意思;叙这个字,就是次序的意思。意思是按照九族的顺序而来厚待亲近他们,任用众多贤明的人作为辅佐治理国家之臣。

自从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人)对此义理有所修改,但是这种做法历经后世传递而没有被废除。周朝借鉴夏、商二代的礼制,一起分封建立了各个姬姓诸侯国,后来也确实得到了晋国、郑国这两个同姓诸侯国的辅佐之福(即指犬戎杀死周幽王,而晋文侯与郑武公拥立之前的周幽王太子宜臼为周王,是为周平王)。汉高祖龙兴创立汉朝,尊崇王室子弟,分封建立了九大诸侯王国(即指燕、齐、代、赵、梁、楚、吴、淮阳、淮南这九个诸侯国),最终仰赖于此斩杀了众位吕氏宗族,以此安定了汉室嫡系的帝位传承。如今曹操他讨厌忌恨正直之臣并且仇视忠良之臣,其追随者有很多,曹操包藏邪恶的用心,他篡权窃国的野心已经暴露无遗。而汉家宗室既已经衰微,皇族之中再没有人处于权重机要之位,现在微臣的属僚们反复考虑古时的典章制度,采取权宜之计,上奏表尊奉微臣担任大司马、汉中王。微臣伏下身体再三思考反省,微臣承受国家的厚恩,担负一方之重任,讨伐贼人还没有取得实际的效果,而微臣自己现在所得到的东西已经很多了,不宜再空居高位而招致更多的罪责与诽谤非议。但是微臣的属僚们却逼迫微臣,以大义来迫使微臣这样做。微臣退而考虑到贼寇没有被枭首消灭掉,国家的危难也没有平息,朝廷有倾覆之危,国家社稷将要毁败灭亡,这些都成为了微臣忧虑自责但求粉碎头颅以死来报效国家的负担。如果顺应时势情形而进行变通,以此能够安定神圣的大汉王朝,即使是赴汤蹈火,微臣也在所不辞,又岂敢过分考虑不逾越常规而无所作为,以致于将来后悔。因此微臣就擅自顺从了众人的建议,跪拜接受了汉中王与大司马的印玺,以此来抬高国家的声威。微臣抬头想到自己的爵位与名号,爵位崇高而受到朝廷的恩宠深厚,低头思虑报效国家,忧虑深沉而责任重大,微臣心中恐惧而气喘吁吁,如同身临深谷一般。微臣将会竭尽全力来尽忠诚于朝廷,努力奖赏勉励六军将士,督领统率天下的忠义志士,顺应天时与时势,来讨伐扑灭凶恶的逆贼,以此来安宁国家社稷,以此来报陛下您恩德的万分之一。微臣谨拜上这篇奏章并且借由驿站使者奉还回原来朝廷所授予微臣的左将军、宜城亭侯的印绶。”于是先主退还回成都县县城以其作为自己的治所。先主又提拔魏延担任都督,让魏延镇守汉中郡。

《典略》记载:刘备于是修建起驿馆与房舍,筑造起驿亭与关隘,一直从成都县修筑到白水关,一共绵延有四百多处。

这个时候关羽正在率领军队攻打曹操的大将曹仁,并且他在樊城外生擒了曹操的大将于禁。突然之间孙权派遣军队偷袭杀害了关羽,夺取了荆州(此处即指湘水之盟后的刘属荆州,据《后汉书·孝献帝纪》,孙权于219年十一月夺取荆州;据《三国志·吴主传》与《三国志·关羽传》,关羽死于219年十二月)。

《裴注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翻译(5)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