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伤寒论》打卡61-70

2023-06-24 15:25 作者:我跟仲景学煲汤  | 我要投稿

61.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按:本条论述阳虚阴盛烦躁的证治。

      攻下,损伤阳气与阴液,强发汗,又加重阳气与阴液耗伤,如上条一样造成阴阳两伤、内外俱虚。更为严重的是导致阳邪入阴,以致出现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身无大热,脉沉微等症,这是病势急转少阴,阳气衰微,阴寒独盛的现象。

     因人体在白昼阳气较旺,虚阳尚能与阴寒邪气相争,故“昼日烦躁”。但在黑夜阴气较旺,虚阳无力与阴寒邪气相争,故“夜而安静”。此为阳气衰微,阴寒独盛。

     仲景在后面通过简短几字排除了三阳病,不呕排除少阳病,不渴排除阳明病,无表证排除太阳病,非三阳病所致的烦躁,而是三阴病。

     阳气衰微,阴寒独盛,虚阳欲脱而烦躁,病势急迫,急用辛热纯阳的干姜和生附子,方小而量大,顿服以回阳救逆。


62.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按:本条论述发汗后,里虚身痛的治法。

      身疼痛有两个原因。(1)寒邪束表,筋脉拘急,多见于疾病初起伤寒表实证,麻黄汤治之。(2)气血不足,不能温养肌肉,属里虚证,多见于疾病后期。伤寒身痛一般服发表药后可随汗而解,若发汗后仍身体疼痛,应当辨其虚实,脉尚浮为表未解,继与桂枝汤解肌发表。若脉浮转为沉迟,沉指在里,迟指气血亏,提示气血两亏,不能充养营卫,营卫失调。

      桂枝新加汤,即桂枝汤加重芍药以和营通痹,加重生姜以温通散寒,更加人参益气补血。本方调和营卫而兼补气血,可用于表证未解而气血不足者,也可用于内伤杂病见身疼痛,脉沉迟者。


63.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按:本条论述汗下后邪热迫肺的证治。

    本条“不可更行桂枝汤”句,应在“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之后,不可误认为发汗后就不能再用桂枝汤。

    因为汗出而喘,无大热,颇似太阳中风兼喘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实际上迥不相同,彼属肺寒气逆,此为肺热气闭,假使误用桂枝剂,则后果不堪设想,所以特郑重提出“不可更行桂枝汤”,以期引起注意。

    热壅于肺,蒸迫津液外走毛窍,故汗出。肺司呼吸,热盛气逆,故喘。“无大热“是排除阳明内热上迫与肺之喘。此为邪热壅肺导致的喘,治疗重在清宣肺热,而不在发汗解表,故用麻杏石甘汤清热宣肺平喘。肺热除而肺气畅,则汗出自止,气喘自平。

    麻黄-石膏,清透邪热;麻黄-杏仁,宣肺平喘;甘草-麻黄、杏仁,祛痰镇咳。辛凉清解,宣肺平喘。

    本证的辨证要点:咳嗽、喘促、身热或外无大热、口渴、痰黄、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滑、数。

64.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按:本条论述发汗过多,导致心阳虚的证治。

     汗为心之液,由阳气蒸化津液而成。发汗过多,则阳气随津液外泄。心脏失去阳气温煦,则虚无所主,心阳虚则心中悸动不安,而欲按之。借叉手冒心之按,安定心悸之症,此乃外有所护,则内有所持之故,即虚则喜按之意。

    此外,心阳虚证病者仍可见畏寒、胸闷、气短、心前区憋闷不适等症。

    治用桂枝甘草汤,方中桂枝辛甘,温通心阳;甘草甘温,补心以益血脉。二药相合,辛甘化阳,阳生阴长,化而奉心,心阳得复,心悸自愈。


65.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按:本条论述汗后阳虚,水欲上凌的证治。

    心在上位主火,以其阳气镇摄肾水而不致上泛。下焦素有水饮的病人,其人又是阳虚体质,如果感受外邪需要发汗的时候,就应当表里同治,不可单纯发汗解表。若发汗太过,损伤心阳,心阳虚衰不能镇摄于上,下焦水邪欲乘虚上冲,出现脐下悸动、欲作奔豚等症。

    所幸水饮在下焦,奔豚欲发未发,故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以温通心阳,化气行水。方中桂枝、甘草温补心阳;重用茯苓半斤,取其量大直达下焦以行水;大枣健脾补中,使中焦气壮,以防水气泛滥至上,意在培土制水。


66.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按:本条论述汗后脾虚气滞腹胀满的证治。

     腹胀满有虚实之分。腹胀满不减,腹痛不喜按,大便秘结者属实证,轻者大柴胡汤,重者承气汤类。

    虚证的腹满,大多由于脾阳虚衰,不能运化输布,因而腹部膨满,但是按之不硬,温熨揉按便觉舒适,脉虚弱无力,或虚大不耐循按,苔薄质淡,大便溏薄不硬,治当理中辈温运健脾。

    若腹胀满,既不作痛,按之又柔软无物,此种腹胀满是脾虚气滞,运化失常所致,导致痰饮水湿邪气停滞,气机不畅而作腹胀满,证属虚中挟实,故用厚姜半甘参汤健脾补虚,行气除满,攻补兼施。

    方中厚朴苦温善消腹胀,生姜辛开理气,半夏开结燥湿,人参甘草健脾培土以助运化。全方补而不腻,消而无伤,为消补兼施之剂。原方用药比例,朴、姜、夏之量大于参、草,为消大于补,又含治标宜急,治本宜缓之义。


67.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按:本条论述中焦阳虚,水停中焦的证治。

     伤寒为病在表,应以汗解,误用涌吐或攻下法,损伤中焦阳气,中焦阳虚,运化失常,水液不能正常输布,聚而为饮,饮邪上逆,阻滞胸中气机,故出现心下满、胸闷。水饮内停,清阳不升,故头眩。脉沉紧,提示饮邪在里,已无表证。此外,本证还可见舌胖、苔滑。

     宜苓桂术甘汤治疗,方中茯苓健脾利水饮;桂枝化气行水,又可下气平冲而降逆,与茯苓相配增强温阳化饮之功;白术健脾以逐水邪;甘草和中健脾,与白术相配起培土制水之意。四药合用,温脾阳而利水邪,脾土健旺,则水湿祛。   

    中焦阳虚,水停中焦不可用发汗法,若误用发汗,阳气更虚,阳气外虚不能主持诸脉,水饮邪气侵犯经脉,故表现为身体振振,轻者为本方所主,重者属真武汤。


68.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按:汗后转阴阳两虚的证治。

     发汗后,恶寒症反而加剧,提示病已转成阳虚。“病不解”是指病邪不解,并非表不解。发汗既伤阳、又伤阴。   

     阳虚不能温煦肌表,故恶寒甚。阴虚筋脉失于濡养,可见脚挛急。阳虚脉搏鼓动无力,阴虚脉道失于濡养,阴阳两虚,可见脉微细。

     此为阴阳两虚之证。治疗当扶阳益阴,与芍药甘草附子汤。方中芍药味酸微苦以滋阴,甘草甘平以和中缓急,二药相配,取酸甘化阴之意。附子辛热,温阳补虚,与甘草相配,取辛甘化阳之意。三药合之,共奏阴阳双补之功。


69.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按:本条论述汗下后阴阳俱虚极的证治。

    本为表证太阳病,汗不得法则伤阳,误下则伤阴,造成阴阳两伤,出现烦躁病不解,并非太阳表证不解,而是病邪入里而转属少阴。

    阴阳俱虚极,故表现为恶寒甚、便溏、小便不利、四肢厥冷、舌淡、苔白滑、脉微细等症为主。因虚阳外浮,故烦躁。

    治当扶阳兼以益阴,用茯苓四逆汤。方中附子、干姜、炙甘草回阳救逆,人参益气生津,茯苓宁心安神定止惊悸。共奏扶阳益阴,阴阳双补之功。


70.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按:本条论述汗出虚实的证治比较。

     发汗后,应表解身和, 则不应出现发热、恶寒。若病者素体阳虚,发汗太过,损伤阳气,病从寒化转为里虚寒证,症见恶寒、下利、舌淡苔白、脉沉微等,治疗当以四逆辈温里散寒。

    若病者素体阳盛,发汗过多,耗伤津液,津伤化燥,燥热成实,变成阳明里实热证,症见不恶寒、反恶热,谵语,不大便,舌红苔黄,脉沉,数等,治疗与调胃承气汤泻热和胃。

   “与”字是提示根据病者具体证候选用不同方剂,辨证施治,选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等。


《伤寒论》打卡61-70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