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社会动物》

《社会动物》
《The Social Animal》
如果你想要写一本关于思维的书,你会怎么构思呢?是列举历史上众多权威的科学研究?还是进行一系列的大脑实验?
戴维·布鲁克斯不是这样子的。他为我们刻画了两个生动的人物——哈罗德和埃丽卡,向我们娓娓道来思维的秘密。
我们阅读着哈罗德和埃丽卡从生到死的一生,感受着意识和潜意识的神奇之处,并了解了许多心理学、神经学、脑科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
《社会动物》这本书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叙述方式通俗易懂,十分形象有趣。
(一)哈罗德
1.1含着上流社会的金汤勺
哈罗德一出生就是一个幸运的孩子。父亲罗伯是一位外形姣好、沉着冷静的优雅绅士;母亲茱莉娅是一位端庄文雅、极富魅力的淑女。哈罗德的童年沐浴在满满的父爱和母爱中。
新生儿哈罗德拥有自然吸引母爱的全部生理特征:大眼睛、高额头、小鼻子和小下巴。
这些生理特征会自然引起人类内心深处的喜爱之情,无论他们是出现在婴儿脸上,还是米老鼠和外星人的脸上。
尽管还不具备独立的自我意识,但新生儿哈罗德具有让母亲茱莉娅迷恋他的全套技巧。
哈罗德拥有凝视的能力,母亲茱莉娅被哈罗德所吸引;哈罗德也拥有触摸的能力,与母亲建立身体的交流;哈罗德还拥有体味,他那微妙的体香深深吸引了母亲茱莉娅;最后,哈罗德还会模仿,母亲茱莉娅就是一个现成的可模仿对象。
而对母亲茱莉娅而言,对哈罗德的喜爱发生在潜意识层面。茱莉娅一方面享受着做母亲的乐趣,另一方面,面对被哈罗德打乱的生活,茱莉娅又在意识层面上抗争着。
1.2校园中的社交高手
渐渐长大的哈罗德开始了他的校园生活。哈罗德成为了校园里的社交高手,尽管他的社交天赋似乎不能带来优异的学习成绩。
在高中老师泰勒女士的启迪和帮助下,哈罗德根据兴趣,凭借自身的努力,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并获得了通往大学的通行证。
大学的哈罗德和朋友们一起度过愉快的时光。哈罗德完成了从在高中社交生活中的“领导者”向大学里的“跟随者”的转变。
顺利获得了全球经济和国际关系学位,毕业后的哈罗德忙于使用复印机复印各种资料;而另一方面,哈罗德迫切地想了解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来度过一生。
(二)埃丽卡
2.1滚入颠沛坚韧的童年
和哈罗德比起来,埃丽卡的童年似乎难以差强人意。母亲艾米吸食毒品,家族从中国移民美国;父亲是墨西哥裔美国人,没进过监狱没打骂过埃丽卡却很不成熟。埃丽卡的父亲和母亲并没有结婚。
母亲艾米风光的时候是一个彪悍能干的女强人。但是艾米状态不好的时候就变成了百无一用的废物,这样埃丽卡不得不担当起母亲的角色。
埃丽卡九岁就学会了叫出租车,好把母亲送到急症室救治,而她还得撒谎骗大家说母亲不过心悸而已。
混乱的环境对埃丽卡的影响颇大。贫穷和家庭破裂能改变人的潜意识,改变人对未来与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方式。
2.2改变环境从而改变贫穷
埃丽卡决定改变自己的环境。母亲对此无能为力,埃丽卡只能靠自己。
十岁那年冒着被捕的风险,埃丽卡也没能进入新希望小学读书。直到一所名叫“学园”的公办民助高中向她伸出双手,埃丽卡的生活环境才得以改变。
埃丽卡在这里认识自我,学着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向着她渴望的未来走去。
学者威廉·詹姆斯认识到“心灵窥视”的内在心理过程:“你在多大程度上拥有你主观向往的生活,完全取决于与这种向往相反的念头能够获得多少注意力... ...因此,对注意力的控制是意志力的基本体现。”
那些拥有掌控注意力的习惯和策略的人,可以掌控他们自己的生活。
一天,一位身着西装,举止稳重的西班牙裔中年女士来到“学园”参观,她是一家餐饮公司的负责人。埃丽卡想成为一名企业领袖!
埃丽卡在“学园”的几年学习点燃了她的人生梦想。她摆脱了她之前的那个文化圈子,进入了丹佛大学。进入丹佛后,埃丽卡沐浴在社会学、心理学、历史、文学、市场营销和行为经济学等学科中。
(三)交集
从工作伙伴到亲密恋人
事实上,埃丽卡并非大学一毕业就组建了她的公司,她进入了一家咨询公司。和一群高智商的人一起工作的埃丽卡感到十分高兴。
基思·斯坦诺维奇在《智力测试错过了什么》一书中,曾列举了一些会影响人们现实成就的心理特质:
“在下决心之前先收集信息的倾向,在得出结论之前先寻求不同观点的倾向,在回答问题之前先进行广泛思考的倾向,在做决定之前明确衡量情形优劣的倾向,以及寻求微妙之处和避免绝对主义的倾向。”
智商并不等同于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和心理特质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很显然,埃丽卡的高智商同事并不具有很好的思维能力。埃丽卡决定辞职创立自己的公司。
正如你所想的那样,埃丽卡的创业之路一开始就一波三折。
是的,从“我可以提供什么”到“您想要我做什么”、“我能为您做些什么”的转变是痛苦的。埃丽卡需要一个协助她的工作伙伴。
哈罗德和埃丽卡第一次见面是在一家星巴克咖啡店。他们成为了工作伙伴。确切的说,是埃丽卡雇佣了哈罗德,在埃丽卡连一间办公室都没有的情况下。
他们相爱了。或则说,他们陷入了一种深深的迷恋。对迷恋最强烈的渴望就是我们和某个特别的人合二为一的强烈愿望——爱。
这种动力,这种对融合的渴望——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建模、调整、建模、调整——引领我们不断前进。
学校里并不教授融合、寻求迷恋、交朋友等能力,但有了这些才意味着幸福的生活,而不幸的生活则是缺乏这些。
被性欲所驱使的人想要跟对方做爱直到高潮,但被爱欲驱使的人想要的是更多的融合。他们想要分享相同的情感,去同样的地方,感受同样的愉悦,在他们的大脑里复制同样的模式。
埃丽卡和哈罗德结婚了。
婚后的哈罗德和埃丽卡达到过事业的高潮也经历过事业的低谷。有婚内出轨,靠着道德感得到救赎。有沉迷酒精,戒酒聚会带来内心的改变。
威廉·詹姆斯说:“智慧的艺术就在于明白自己应该忽略什么。”情景似乎对人的行为有着更大的影响力。
哈罗德原谅了埃丽卡,他知道自己真正在意的是什么,忽略了那些他不在意的,他爱埃丽卡。哈罗德也不再沉迷于酒精。
后来,他们弃商从政,参与美国政治实现自己价值。退休后,哈罗德和埃丽卡也是两个懂得享受生活的幸运儿。他们一起老去,在死亡的最后时刻,埃丽卡一直陪伴着哈罗德... ...
原书:【美】戴维·布鲁克斯 著, 佘引 译 《社会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