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壹

如果我们长久以来习惯了的世界变换了中心,将会发生什么?我已经习惯了被困在牢笼,所以现在我不知道自己能否看到广阔的地平线,即使我在努力盯着它。
每个人在渴望远方和目标的同时总是习惯于驻足在自己的舒适圈,要么是对过去充满否定,要么是对现在充满疑惑,要么是对未来充满恐惧。但最终还是迈出了不情愿的一步:或许是说服了自己,或许是听从了他人的好意。不过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却仍然总能获得与先前不同的经验,有的精炼,有点冗长,有的只能意会,说出来就会不清不楚,有的却渴望同他人炫耀,希望得到认可。但最终结论是一致的:我们的确还是应该敢于尝试,毕竟不站在更多的角度,不抱更大的格局,不望更远的目标,也一定更不会有进步。


“每天早晨我醒来的那一刻,我觉得内心很轻松,很自由。突然间,我想到了马克,现实猝然而至。……我想他是不是在受折磨,想他还能活多久。但我不会立刻起床去看他。……每天早晨我都积蓄勇气去婴儿床边看我儿子”
也许世上最悲哀的事莫过于无论是谁,在每天起床睁眼的一瞬间就会意识到今天一定要承担的每日任务,可能要承担的责任。如果我们在每天都直接面临着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的情况下,又应当怎样看待生活?怎样面对一个个重复的明天?


曾在孤独一人的世界中生活过,感受过世界上最可怕的寒冷,所以即使在最炽烈的阳光中,都带着微微的凉意。
有不少人把他的作品跟另一位作家的作品相比较,不过我仍然更喜欢他的作品。我想他的作品有更纯粹的孤独感。他的孤独中有的只是自嘲,并非是将自己看成一切,鹤立鸡群而感到孤独——这估计是矫揉造作。身边有很多同自己一样的人,都有着对生活的美好向往,都期望自己有能力做好更多事情,都希望帮到自己想帮助的任何人,却最终没能做成,没能帮成,甚至互相猜疑,担忧影响到他人,便放弃做些什么,说些什么。这可能才是属于孤独这一类玩意的一小部分。又或许其实这才是我们孤独的本质——一直在畅想自己以后的生活,却又同时知道没有时间推着我们,我们连“以后”的第一道坎都过不去。


人生是多方面而却相互和谐的整体,某部分是实用的,……(另外是科学和美感),完满的人生见于这三种活动的平均发展,他们虽是可分别的而却不是冲突的,在肯定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时,并非肯定艺术与整个人生的隔阂。
我同样认为只有全面发展兴趣爱好能力才能有享受生活的可能,这看上去似乎并不与教育冲突,但我想说这或许也是一种本末倒置。我们不需要全才,不需要专长于所有领域的人才,那是计算机,或者说那是一堆人。话说回来,也许每个人并不专长于某个领域,但我们总会对习得他人所好之事感到有意义,有成就感,这是生活的价值……吗?(只不过我们仍无福消受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