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考研真题笔记: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
论述题:如何认识“汉字是表意文字”一说?[四川大学2022年研]
【答案】
(1)世界上的文字分为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表意文字是用数目众多的表意符号表示一种语言中有意义的语言单位-语素或词,而不是表示语言中的音位或者音节。
(2)在字形方面,汉字在造字的时候,用符号(字形)直接表示语义,造出义符,以义符带音,间接表音,使用义符直接表示语义。由于汉字是直接表示语言的意义,而不实用符号或者字母表示汉语的因素或音节,所以汉字是表意文字。
(3)在读音方面,汉字的一个读音是一个音节,但并不表示汉字是音节文字。汉语的音节与汉字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汉语音节只有400多个,但却有几万个汉字与之对应,不同于音节文字如日文,可以通过假名读出、拼写出文字,汉语根据读音难以写出字形,比如zhong可以对应中、钟、终等多个汉字。
(4)在字义方面,汉字辨义能力强,分化同音词能力强。表音文字同音即同形,因而会影响对语言的理解,容易产生歧义,而汉字之所以不会被易读易写的表音文字替代,就在于表意文字分化同音词、辨义能力强,因而即使汉字有很多同音词,也不会产生歧义。
(5)在语用方面,汉字具有超时空性。由于汉字同语音没有直接、固定的联系,因而即使古今语音、各地方言不同,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仍然能够阅读一两千年或者不同地区人所书写的内容。汉字这一表意文字经过历史筛选,对民族团结、保存传播优秀文化做出了极大贡献。
什么是语法范畴?属于动词的主要语法范畴有哪些?[中国海洋大学2021年研]
【答案】
(1)语法范畴的含义
语法范畴是各种词性变化形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的聚合。语法范畴必须有词形变化的形式体现,不同语言的语法范畴不一定相同,同一语言不同时期的语法范畴也不一定相同。语法范畴有共同的意义领域,同一语法范畴中的各个变化形式所表示的是共同意义领域中的不同意义,它们是互相对立的、排斥的。有的选择决定于意义,有的决定于结构内部的相互制约。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性、数、格、时、体、态、人称等。
(2)属于动词的主要语法范畴有时、体、态、人称。
①时: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时间,该时间往往以说话的时刻为准,可分为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在有屈折变化的语言中,时范畴反映了动作行为和说话时的关系。
②体:表示行为动作进行的方式,是动词特有的语法范畴。
③态:也称语态,表示动作和主体的关系,可分为主动态和被动态。主动态表示主体是动作的发出者,被动态表示主体是动作的承受者,谓语动词会有相应的变化。
④人称:许多语言的动词随着主语的人称不同而有不同的形式。人称的确定取决于具体交际事件中谁是说话人,谁是听话人,是句子进入交际的重要标志之一。
举例说明归纳音位的原则。[南开大学2018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5、2012年研]
相关试题:
(1)归纳音位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中央民族大学2021年研]
(2)“音位”这一术语由哪个语言学流派提出,请解释音位的概念,分析归纳音位的基本原则。[南京师范大学2021年研]
语音的对立原则、互补分布、音感差异和经济原则是归纳音位的四个重要标准,其具体表现如下:
(1)对立原则
对立原则是音位归纳中最重要的标准。
①对立原则是指归纳出的各音位必须处在语音的对立关系中。语音的对立关系则是指不同的音素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表示不同的意义,则这几个不同的音素就处在对立关系中。处于对立关系中的音素就必须独立划分为不同的音位类别中。
②如“盼”[p”[phan51]和“办”[pan51]中,音素[ph]和[p]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却分别表示不同的意51义,具有区分语音形式的作用,因此这两个音素在汉语中属于两个不同的音位。
(2)互补原则
①互补原则要求处于同一音位中的音素必须处在互补关系中,互补关系是指音位变体的分布状况,音位的不同条件变体各有自己的分布条件,绝不出现在相同的位置上,因而它们的分布状况是互相补充的,这就称为“互补分布”。
②如/a/的音位变体[a、a、A、ε]就是处于互补分布中的,因此,凡是处于互补分布中的语音差异一般不能造成音位的对立,因而互补分布也是归纳音位的一项重要的语音标准。
(3)音感差异
①归纳音位时除了要遵循互补原则外,还要注意音素的音感类型。由于在各种语言里形成互补分布的原因和情况不完全一样,所以有的音虽然处于互补分布中,但是当地人听起来差异过大,这样的音也不宜归纳为同一音位。
②例如,普通话中的[m]只出现在音节的开头,作声母,[n]只出现在音节的末尾,作韵尾。这两个音是处于互补分布状况的,但它们在北京人的音感中有着明显的差异,所以仍应分别归纳为/m/:/n/两个音位。这就是说,在运用互补分布来归纳音位的时候,还应根据当地人们的音感。音感差异也是归纳音位重要的语音标准。
(4)经济原则
在音位归纳中还要遵循经济原则,在满足交际需要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控制音位的数量,使音位容易学习掌握和运用。
归纳音位必须在同一语音系统中进行。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有细微差别的辅音、元音是很多的,但是用来书写它的字母却越少越便于使用,用有限的字母(比如二三十个)去代表许多不同的辅音、元音,就要运用音位理论。一般用一个字母表示一个音位。
举例说明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研]
【答案】
现代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在语法方面有自身的独特特点。
(1)汉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例如,与印欧语系中的英语相比,英语中She loves me & Ilove her,同一个词“她”在位于主语、宾语位置的形态是不同的。
(2)语序和虚词是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汉语语法意义依赖语序和虚词。比如,在汉语中,“刻苦学习”和“学习刻苦”同样的两个词语序发生变化后语法关系和含义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又比如汉语中“吃着饭”“吃了饭”,同样的语法结构,由于虚词的不同,表达了完全不同的意义,因此语序和虚词对汉语极为重要。
(3)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规则基本一致。无论是语素组合成词还是词组合成短语等,都有主谓、动宾、补充、偏正、联合五种基本的语法结构关系,比如词“震动”、短语“地面震动”和句子“地面震动了”,都是陈述关系的主谓结构。
(4)词类和句法成分关系复杂,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汉语中一类词可以充当多种句法成分,词在语法方面呈现多功能性。同样,汉语中同一种句法成分可以由几类词充当,所以汉语兼类词比较多。
(5)量词和语气词十分丰富。汉语中数词和名词结合时,需要在后面加量词,而量词根据其后不同的名词而有所不同,比如一个人、一头牛等。汉语语气词常出现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的细微差别,比如“是他吗?(疑问)”“是他啊!(惊奇)”。
什么是组合关系?什么是聚合关系?它们对于语言运用有什么样的意义?[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相关试题:
(1)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名词解释,温州大学2021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2)组合关系[上海师范大学2019年研;青岛大学2017年研]
(3)举例说明什么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案】
(1)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语言系统中的符号与符号之间,存在着各种复杂的联系,但这些复杂的联系可以概括为两种基本关系: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①组合关系
a.组合关系是指由若干较小的语言单位组合成较大的语言单位,其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又称线性序列关系。如“小莉喜欢看电视”这个句子由四个较小的语言单位-词组成,其中每个词都是这个句子的构成成分,各个词之间的关系就是组合关系。
b.组合关系也就是结构关系,由相同组合关系的语言单位构成的类,就是结构类。例如通常所说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等等,就是组合关系,也是结构类型。
c.组合关系在语言的各个子系统中普遍存在。例如,由音位组成音节,音节的构成成分-音位之间的关系就是组合关系。如汉语的声母和韵母之间的关系,就是组合关系。语义系统中,施事、动作、受事等,就是语义上的组合关系。
②聚合关系
a..聚合关系是指具有相同组合功能的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又称为联想关系。例如:“老刘买菜/小王穿鞋”。这两个句子中,“老刘、小王”两个语言单位有相同的组合功能,都充当主语;“买、穿”也有相同的组合功能,都充当述语;“菜、鞋”也有相同的组合功能,都充当宾语。那么,“老刘、小王”之间,“买、穿”之间,“菜、鞋”之间,都是聚合关系。
b.具有聚合关系的语言单位之间,一般能互相替换。但是它们只能在某种场合互相替换。
c.具有相同聚合关系的语言单位,就构成某种聚合类,即功能类。但聚合类有不同的层次,较大的聚合类又可分成若干较小的聚合类,不同的较小聚合类之间,聚合关系有同有异。如所有的动词构成一个较大聚合类,而动词又可分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个较小聚合类,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既有相同的聚合关系,也有不同的聚合关系。
d.聚合关系也普遍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子系统。如汉语音节中的声母之间,都有聚合关系。语义系统中词语的同义关系、反义关系等等,也是聚合关系。
(2)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在语言中的作用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中的两大最根本的关系,是贯穿于语言的两大关系,在语言运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组合关系为语法单位的使用提供规则
a.运用词语组合成句子,首先必须符合组合关系,这样才能正确,比如说“吃”,一般可以同“饭、面、糖”等组合,不能同“沙、泥、土、树”之类的词组合。
b.组合关系使符号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有序性,反映了语言系统组织结构的基本法则,是以较小的单位组合成较大的单位必须遵守的。
②聚合关系为语言的使用提供材料和可能
a.聚合关系是组合关系的具体运用,充分反映了语言规则的概括性,它为句子的生成提供了无数的可能,我们掌握了一种规则,通过替换,就可以造出很多句子来。
b.如在句子“我爱中国。”这一句式中,因为“你、我、他”处于聚合关系中,则可以用“你”和“他”来替换“我”,生成新的句子。
③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共同在语言的运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a.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二者在语言中必须共同起作用,才能使语言发挥出其特有的作用和魅力。
b.组合关系提供了规则,聚合关系大大地简化了语言系统,为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提供了可能。组合关系说明了语言结构的规则,语言的聚合关系说明了替换规则。组合规则使得语言符号的结构呈现出有序性,聚合规则为句子的生成提供了无数的可能,大大地简化了语言系统。
简述汉字的性质及其古今发展演变线索。[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1)汉字的性质
①汉字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用于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它的本质是记录语言的系统书写符号,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②汉族是世界上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民族,汉字也是世界上起源很早的文字之一。同时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而且一直使用到现在的唯一的文字。
(2)汉字的古今发展演变线索
①汉字的起源
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一说,这是因为最早的文字来源就是图画,书与画有很多内在的联系。汉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图画,原始人在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图画”形式,慢慢地从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
②汉字的产生-甲骨文的产生
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这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
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上和乌龟的龟板上的文字就是“甲骨文”,从殷墟中发现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一点就可以证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这一时期的文字具有很强的象形性,有些还具有图画意味。
③汉字进一步的发展-金文的出现
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铜的钟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金文”。亦有钟鼎文和石鼓文之称。相传是周宣王时期太史所创写。这时期的金文虽向前发展,但还具有一些象形的痕迹。这一时期的文字,因为受到封建割据的影响,四分五裂,各自为政,文字就呈现出了多样性,是我国文字产生后,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继续发展的重要的体现。
④汉字的统--小篆的产生
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文字,对当时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进行删繁就简美化加工后,这种统一后的文字被称为-“小篆”,亦称为“秦篆”。这个时候的文字几乎已经完全没有象形文字的痕迹了。
⑤汉字的重大改革-隶书的出现
a.秦朝末年,小篆书写过于规范,书写起来速度很慢,于是民间就出现了许多的简便字体。这种字体的特点是变“小篆”的圆为方。改“小篆”的曲为直,并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称为-“秦隶”。
b.到了汉朝,隶书十分盛行,“秦隶”并没有完全摆脱“小篆”的结构特点,基本上是方形,而“汉隶”就完全发挥了毛笔的特点,出现了“蚕头燕尾”的波折之笔,书写起来轻松自如。西汉时期流行的这种隶书。称之为-“汉隶”。
c.汉隶的产生就标志着汉字完全脱离象形意味,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是古代汉字成为现代汉字的起点。这一重要演变在汉字的发展史上被称为“隶变”。
⑥现代汉字的初步发展-楷书的形成和盛行
形成于汉代,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楷书,是我国汉字发展史上的另一重要转折。晋代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楷书的真正创始人,同时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蚕头燕尾”。使汉字的结构大体固定了下来,当时被称为-“真书”。楷书的出现标志着汉字书写成为一种艺术,不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发展上,而是为追求字形书写美观。
⑦汉字艺术形式的重大发展-草书和行书的盛行
草书和行书是汉字在书写草稿过程中形成的,起源较早,在唐朝后成为汉字艺术书法的流行形式。草书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形式;而行书则是居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书法形式。
⑧汉字的简化
新中国成立后,又对汉字进行了简化。简化字的作用是明显的,便于人们在交际学习中使用,至少在扫除文盲方面有积极意义。
纵观汉字的发展史,总趋势是从繁到简,从图画性到符号性,由实用交际演变为书法艺术,都反映出了汉字的独特魅力和悠久历史。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说:“By distinguishing between the language itself and speech,we distinguish at thesame time: (1) what is social from what is individual,and (2) what is essential from what is ancillary and more or lessaccidental.”
请翻译这段话,并谈谈区分语言和言语的意义。[中山大学2012年研]
(1)翻译
通过区分语言和言语,我们同时也可以区分社会性和个人性、必然性和偶然性。
(2)区分言语和语言
①区分言语和语言的差异
索绪尔把潜在于语言集团的头脑中的语言系统同实际的语言现象区别开来,分别称为语言和言语。语言是由能指和所指组成的符号系统,而言语则是个人对语言的运用和运用的结果,即言语行为和言语成果。语言是抽象的、社会的、现成的、有限的、稳定的,言语是具体的、个人的、临时的、无限的、多变的。
语言是从言语中总结归纳出来的规则,是约定俗成的,比较固定的,而言语则是对语言的运用,其因人而异的可能性很大,所以叫为灵活。
②区分言语和语言的意义
a.让人们注意到语言研究的必要性
学会使用一门语言几乎人人从小就可以做到,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一门语言的构成要素及其系统。这显然不利于语言的学习使用和发展。语言研究的任务就是把说话中反复运用的材料和规则找出来,把隐藏在话语中的语言找出来,使其整体和部分都清楚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b.让人们更好地从事语言研究
在语言研究中分清主次,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特别是对语言规范化有重要意义。通过言语事实去认识语言体系,去粗取精,寻求对规律和本质的揭示
c.强调了语言是社会的活动
语言是属于集体的产物便得到了强调,因为这说明它不是说话者个人的行为,后者应当是“言语”。而语言,是所有言语行为必须遵守的规则。不论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可以是多么不同(在这一点上他们可以是自由的),他们赖以运用的规则始终是相同的(在这一点上他们是完全不自由的)。
d.明确了语言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索绪尔严格区分“语言”和“言语”的目的就是要纯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这在一门科学发展的某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是完全合理的和完全必要的,历史的实践也完全证明了这一点。区分语言和言语,有助于明确语言研究的对象和范围,还具有一般科学方法论的价值,“因为它阐明了任何科学程序所必需的抽象过程”。
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的特点,但是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也存在象似性的现象,如拟声词的发音和自然界的声音、汉语的语序和事件发生的顺序等。请谈谈什么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象似性跟任意性是否矛盾,如何看待象似性跟任意性的关系?[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案】
(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
①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自然的、本质的联系,而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关系。
②语言符号的象似性
语言符号的象似性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即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两者之间的结合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据的。象似性体现在语音的象似、词形的象似和句法结构的象似。
(2)象似性和任意性的关系
象似性和任意性不矛盾。两者的关系是:
①象似性虽然存在于语言中,但它不是语言的根本属性,与任意性相比,它是第二性的。
②任意性是语言的根本属性,象似性是对语言本质认识的深入和发展。
③语言符号既有任意性,又有象似性,这两者间的关系是并存的,甚至是互动的。
④语言的任意性和象似性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以互补的方式存在。
汉语语法研究一定会涉及“形态”,有人说汉语缺乏形态变化,有人说汉语有广义形态。请谈谈你对“形态”的看法。[中山大学2012年研]
相关试题:形态[名词解释,河南大学2022年研;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研]
汉语是没有形态的,是通过其他语法手段来表现语法意义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1)形态的含义
在有些语言中,词与词组合时形式要发生变化。同一个词与不同的词组合就有不同的变化。这些不同的变化形成了一个聚合,称为词形变化,或者称为形态。
(2)现代汉语形态的观点
汉语是通过其他形式、手段来实现相应的语法意义的,而且这种“非形态变化”的形式、手段也非常适合汉语。这是由语言的民族性决定的。
(3)决定汉语没有形态变化的因素
①构词方式
汉语中最常用的构词方式是词根复合法。两个各具意义的语素按照一定的关系组合成词,语素和语素之间可以是联合、偏正、补充、动宾、主谓、连动、兼语的关系。汉语在语素构词的过程中就已经反映出一部分组合、搭配的关系,承担了一部分语法、语义内容。
②语义
汉语是“意合”的语言,同一个意思有许多种表达方法,或繁或简,只要达意即可。正是由于汉语的理解是从语义出发的,中国古代训诂学才会特别发达。由此也可以推知汉语用语义部分地弥补了形态变化的缺失,再加上虚词、词序就和印欧语言在语法上达到了平衡。
③汉字
汉字是表意文字,即使汉字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发生字形变化,也不可能通过语音表现出来,因为汉字字形不具有表音功能。汉语所选用的这种表意文字的特点决定了汉语放弃选用形态的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
总之,汉语语法是没有形态的,是通过虚词和语序等方式来表达语法意义的,汉语不属于形态语言。
双语和双方言现象是怎样产生的?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发展趋势?[中山大学2012年研]
(1)双语和双方言的产生
①双语现象是指被融合民族的成员一般会讲两种语言-本族语和在融合中占优势的那种语言。双语现象的出现是融合过程中重要的、富有特征性的现象,是两种或几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必经的过渡阶段。双方言现象则是指同一个民族间,由于语言交流的障碍而形成的同时使用两种方言的现象。在我国主要用于少数民族语言兼用汉语,而方言是指我国的标准普通话和汉语方言兼用。
②不管是双语现象的产生还是双方言的产生都是建立在地域相连的基础上。我国是多民族大国,语言资源十分丰富,但这种多语言共存的情况同时会影响人们的交际。人们交际时也许要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随着社会发展、交流日增,各语言必会相互影响。就目前来说,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很多方言被普通话化,普通话在带给人们交际便利的同时,也在同化各方言和民族语。
(2)双语和双方言现象的发展趋势
①两种语言演变成为一种通用语言
随着两个社会或民族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双语和双方言的现象只是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这一现象继续向前发展,两种语言间的差异会减少,相似处会逐渐变多,最后,会逐渐演化成一种通用的语言。
②两种语言相互疏远
如果一段时间里,两个社会和民族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语言的接触的机会也会减少,两种语言之间的趋同演变就会降低。
③两种语言中优势语言替代另一种语言
如果两个相互接触的社会在发展上有差别,人口上有差异,那么优势语言就会取代弱势社会的语言,成为两个民族的共同语。
④一直保存着双语和双方言现象
两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一直处于均衡的接触中,则两种语言的共同使用的局面一直保持着,双语现象一直保留。

篇幅有限,请百度「曹小值题库网」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