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身处关系中的你感受不到爱

大家应该都有这样一种体验,就是我们身处一段关系中,我们非常努力的去贴近彼此,努力对对方好,努力地说着爱对方的话,却还是像两个过家家酒的孩子,拙略地扮演着两个相爱的角色,内心却难起一丝波澜呢?这是因为我们并不懂得爱。一个会爱的人,他的爱可以不费力的传递给他的亲人、朋友、爱人乃至陌生人,不会爱的人,往往爱的越用力,结果就越糟糕。那什么是爱呢?
爱是给予吗?
比如一个狗主人对自己的狗很好,他给了自己的狗最好的食物和最温暖的被窝,但有一天这个狗咬了他、或者只是朝他吠了一声,他便感到非常的受伤和失望,脑子里闪过了自己为狗做出的一系列事情,觉得我都给予你这么多了,你还这么对我,果然畜生是喂不熟的。是不是因为狗感到不适,或者他的某个动作惊吓到了狗,所以狗对他做出了不友好的行为。但他完全没有怀疑,当他自觉到自己是一个“付出者”时,对方所有违逆他意志的行为都被视为狼心狗肺、不知感恩。
这个主人真的爱他的狗吗?显然不是,他的付出其实一种懒惰。我们希望自己拥有一个彼此相爱的对象,但我们对对方并不感兴趣,不想费心思了解对方的思维、理解对方的处境。于是我们妄想通过施予小利,用最小的成本来满足我们对爱的需求,而如果对方没有按照我们的预期去爱我们,我们就为自己的投入打了水漂而愤怒沮丧。
爱是陪伴吗?
大家在学生时代应该都见过这样的情侣,就是关系都特别好,每天如胶似漆,生怕分开一秒,但是一到假期两人就各回各家、默默断联,但等到开学就像什么没发生一样和好如初。他们真的爱彼此吗,显然不是,他们只是在借彼此逃避在校时期的孤独,逃避孤独本质上是对自我的逃避。当我们怀疑自己、不相信自己的力量的时候,就会畏惧和自我相处的时间,我们感觉如此弱小的自己无法抵抗外界的诸多风险,所以我们迫切需要和另一个人、另一个团体绑定在一起。我们不爱他们,我们只是需要他们。而当他们被别的事物吸引走了注意力时,这种需要就演化成了不安、嫉妒和恨。
怎么去爱呢
要去爱一个人,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爱的是谁。因此学会爱的前提是学会去看。这种看不仅是看对方的外表和行为,还要看对方的思维和价值观,不仅能够看到此时此刻的对方,也能看到过去的对方,因为此刻的对方正是他过去的产物。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摒弃自我既成的价值观和欲望,因为这些东西只会让我们把注意力收回自己身上,会蒙蔽我们看对方的眼睛
当我们能做到真正的观察,我们会逐渐看到构成对方真正人格的种种要素,而这中间很多要素其实是对方自己都看不见的,正是这些盲区正是对方冲突、缺憾和不安全感的来源。此时我们就掌握了一种主动权,是对这些盲区缄口不言,坐视对方的挣扎;还是主动上前,帮助对方看到他的完整性。也就是对方借助我们发现他的完整,但我们不参与他的完整。而这种做法,就是我们所说的爱。那么所有的陪伴、给予,都是在这种爱基础上自然发出的行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爱是奢侈的,它终将是属于强者的游戏,匮乏的人要么没有足够的精力去看见他人,要么急于用看见的部分去填补自己的空缺。但这就陷入了一种死循环,因为内心匮乏的人本质是不够爱自己,所以不懂得正确的爱别人,而他不爱自己的原因,也是因为没有获得真正的爱。打破这一循环的唯一出路,就是每一个不懂爱的人先去爱自己,用心去看到自己的完整性,渡人者首先自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