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当时间过后|志青春

2022-07-12 10:24 作者:中国青年志愿者  | 我要投稿


本期导读:用镜头记载大事小情,用声音传达所悟所思。百变的是音画,不变的是我们记录青春的初心。《志青春》栏目以朗读、视频的形式,讲述有温度、有情怀、有力量的志愿故事。志青春,愿常在。

作者:宋恒,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第20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曾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支教,在校期间曾担任校志愿服务中心副秘书长,现在工信部国合中心从事政策研究工作。

        回想起来,距离支教结束已快要三年,但支教于我似乎从未走远。反倒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本来模糊的事情变得愈加清晰起来。

别处的生活

        2018年夏天,带着对支教的憧憬和惶恐,我踏上了前往青海的火车。路上,我一直在读郭初阳的课堂实录《言说抵抗沉默》,一边读一边设想支教的课堂、支教的生活。事实上,从正式加入研支团的那天起,这样的设想就没有停下过。我不停地读书、看电影、听讲座,有时候甚至因为有一个想法而激动地整夜都睡不着。但和人生其他事情一样,没有什么可以真正地准备好。

2018年在前往青海的火车上

        到达学校后,我被阴差阳错地安排为藏汉双语班的地理教师,并担任班主任。班级都是藏族同学,语言、文化都是大的问题。诚如教务处主任所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了与学生更好地沟通,我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学习藏语、了解藏族文化,在交流中熟悉学生情况、拉近情感距离。建立起信任后,我的中心任务自然还要把班带好、把课讲好,帮助学生在各方面都有所提升。

        一年间,我们研支团的四位志愿者每日讨论,几乎使出浑身解数。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创新课堂形式,优化课堂环节,创设阅读课、实景历史课、趣味地理课、物理实验课等课程;为弥补学生的学习基础,我们每天待在办公室14个小时以上以随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利用周末时间为有意愿的同学补习各科知识;为增进对学生的了解,我们组织开展春游、诗歌节、篮球赛、读书评比等课外活动,抓住各种机会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利用假期开展家访、走访学生的中小学校。

2018年晚自习为学生讲授地理习题

        在支教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分团录了一个视频,试图总结一下这一年的生活和思考。谢老师说的一句话令我影响深刻,“这一年下来,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不要抱有他们可能很快改变的幻想,但也不要失去他们终将改变的信念”。确实如此,世界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一人、一时所能改变的实在有限,但就像刘慈欣在《乡村教师》里表达的那样,人类的伟大在于积累,教师的伟大在于传承。我很荣幸,曾参与过这项事业的小小一段。

2019年组织班级学生春游

漫长的告别

        2019年夏天,支教结束后,我一直在学校等到下一届研支团志愿者到来,亲手将接力棒交到他们手中后才悄然离开。离开前,我终于卸下身上的重担,想着未来某一天以朋友的身份再次和大家相见。

2020年回支教地拍摄的学生合影

        2020年冬天,我决定趁寒假回去见见朋友。当我重新站到学校门口时,才发现,原来朋友见面有时也需要很大的勇气。从校门口到办公室,不长的距离我歇了好几次,既是因为高原反应、更是因为内心忐忑。但当见到同学们的时候,那些不安很快消失。在这里的两天间,我向同学们询问近期的状态,和老师请教学校的情况,我为周遭一切积极的变化感到欣喜,也再次尽我所能为他们提供帮助。当我坐车离开时,有几位同学来送我。我走上车后发现,车上除了司机只有两个七八岁的小男孩。

2020年送我棉花糖的两个小男孩

        车启动后,那个年龄稍大的孩子和我说,“你看他们都哭了”。后来那个孩子问我,“你是他们的什么人?现在要去哪儿?”我说,“我以前在这儿教书,教过他们。这次回来看看他们,现在要回北京去了”。那两个小男孩停顿了一会儿,从包里拿出三支棉花糖递给我说,“你从北京来看他们,这个送给你。我们今天从山上下来赶集,刚好买了三个棉花糖”。我觉得我不应该推辞,便收下了。这三支棉花糖,一支送给了和我一起支教的赵老师,另外两支至今仍放在我书架最显眼的位置。

2019年春季学期期末考试

        支教期间,我在讲台旁边挂了一块小黑板,每天都会有学生在上面誊抄些名言警句。在学期将要结束的某一天,上面写的是《卡拉马佐夫兄弟》里的名句,“第一是要真诚,第二是要善良,第三是永远不要互相遗忘”。在我支教结束时,我曾在心里暗暗想过,希望他们还会记得我。这次回来我认识到,“被记住”不应该作为一个目标,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所从事的事业之中,就会感到满足。如果因此而被谁记着,那便是一种额外的馈赠。

无尽的祝福

        2021年初夏,在学生高考前,我再次回到学校,给同学们做考前最后的叮嘱,向同学们表达关于未来最美好的祝福。学生面临高考,我也即将毕业。此时我已工作将近一年,站在此刻回望,我发觉自己已从支教的经历中收获了可以受用一生的财富。

2021年高考前的教室一角

        我支教学校所在地是一个不太大的镇子。这里高寒缺氧,一年只有两个季节,一个是冬季,另一个是“大约在冬季”。但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原子城,这里是全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邓稼先、于敏等先辈都曾长期在这里工作。我们支教的学校就在当年国营二二一厂四分厂的旁边,抬头便可看见先辈们可能待过的红色厂房。行走在这里,处处可以看到历史的痕迹,时时能够感到精神的感召。人们说,这里是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是强国之梦开始的地方。如今我们已身处新时代,但强国之梦仍在召唤着我们。当我离开原子城,仍会时刻铭记“两弹一星”精神,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踏实苦干,勇攀高峰。

2021年参观原子城纪念馆

        而我的学生们大半住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支教期间我曾很多次来到这里,走访了十多个牧区家庭,和学生们同吃同住,一起赶牛放羊,一同采野蘑菇,听学生和家长讲述这里的生产生活和历史文化。这些经历,虽未能使我读懂复杂的中国,但也让我对中国的复杂有了更多的理解。我想,理解一件事情的复杂本身就是进步的表现。当然,理解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复杂问题可能需要久久为功的耐性和十年磨一剑的韧性。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刚察县看望藏族牧民家庭时表示,“我相信,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更加坚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那个时候,一个幸福的国家、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一定会建设起来”。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我将努力心怀“国之大者”,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 

2019年在刚察县三角城种羊场家访

        人生的局限在于有限性和线性,但人生的珍贵也来自于此。我们都是世间的过客,但这也不代表我们只能虚度时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只要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抱定“功成不必在我,成功必定有我”的信念,一定可以度过充实而无悔的一生。

End

出品:志青春工作室

来源:对外贸易经贸大学团委投稿

编辑:胡原诚(中国传媒大学)、张连豪(南京邮电大学)

插画:千库网

责编:王倩倩

校审:盖奕洁

当时间过后|志青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