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读书,电影,音乐(一)

游戏更像是一个孩童的幻想。笔者疲惫了,总会翻一翻游戏,找找自己没玩过的,或者看有哪些快要出自己又很期待的。游戏实际玩起来,要比读书乏味一些,这可能是自己太熟悉游戏机制了。
虽说游戏是自由的,但你玩开就忍不住照着设计流程走。不照流程,就是愚公移山,或者面临极高的机制惩罚,这说不上有太多的趣味。如果你以枯燥练习打破限制来取得乐趣,这和生活中的其他活动也没有太大差别。
读书有更广的维度。它没有期待游戏时的那种狂热,那种望眼欲穿的欲望,但打开它,阅读,就能获得极大的自由。你的思维与感受力可以不断地释放,没有限制,一段文字,对别人或是对自己,都有无数种可能。情感的,理智的,科学的,伦理的,社会的,读者的视野在哪里,感受就在哪里。游戏更像是你在体验一个模型,你越发熟悉这个模型的运作方式,它给你的感受也就越发固定。你可以说玩通了一个游戏,但说读通了一本名著,这就有些狭窄了。
打个比方,文字是最广阔的思想游戏,在此定义下的“游戏”,是细化出来的分支,它本身就带上了束缚。通过文字,读者自己补充环境,演出,人物动作,战斗情节,一切都是完美的,而且因为这是读者的主观世界,也不出现任何bug。除去小说,读一本哲学,物理,化学,生物书,它呈现出的游戏世界,又有多么广阔?
要说,游戏最是工匠精神的体现。人物,环境,音乐,剧情,机制要打磨,玩家的感受也要细细把握。制作人小心谨慎,要顾及到玩家每一点感受,游戏的表达范围也就大大缩小。
游戏是理想的乌托邦。每个玩家都幻想完美的体验世界,但它永远不会来。如果你研究游戏,会发现,甚至,现实都要比游戏自由一些。
电影是一种鲜活的艺术,或者说,它是观察世界的一种方式。读书更偏向于思维,游戏更偏向于控制,电影则更加细腻,更偏向观察。电影也不是简单的主题思想产物,好的电影,每个镜头,环境,人物,动作,情感,都能独立出来,比如《让子弹飞》。
音乐是天然的诗,文字还在作者笔下细细打磨的时候,音乐已经呼之而出了。它是最直接的情感,入口即化。古典乐需要理解,现代流行乐,配乐,已经极大降低了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