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残魂赘叙】杂谈

2018-10-20 17:30 作者:坛三鬼  | 我要投稿

起笔,目前仍不清楚这篇杂谈该聊些什么,也未知这段话是否会被删去,就像过往的怨言,大多只会在心中盘旋数秒,甚者几分钟、几小时,尔后蹦到口边又咽回去。

仅拿我个人为例,我是偏内向的,又或有几许社恐,因而不愿在人们面前表现自己,哪怕胸中的话已像溢到火山口的熔岩一般,我有时惧怕言语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就像我常做的,或伤彼及此——就像我常做的。因而我一直勉强自己,但话憋得多了,总会憋出病来,失眠、焦虑等算是常客,近年抑郁发症人群愈加幼龄化,这其中不是不无道理的。

可有些话说不得,又不得不说。

我庆幸生在中国,因为这是座五千古国,我嗜爱文字,因其字句间密麻的文化,可我又恨于生在中国,她如今迅猛发展,似快要跳出五千的范畴,再启一个新纪元了。很多人拿着中华的籍证,但就像披着羊皮的狼,活得不像拥有五千历元。

个人的价值难以论断,因为价值也是人言,这起伏不比股票走势小。但如果在人们的眼里植入芯片,输入大数据,再辅以主人的日常喜好,便足以生成一个跳动的数字,再在其后添上国家的货币符号,这价值便清晰明了了。等那时,我们走在大街上,眼中的画面恐怕就难以描摹了——堪称大片。因而这技术不能造福大众,可若人力部门申请到了这福利,那他们的工作大概就能方便十数倍了罢。接着世上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梵高,罗斯科,老舍……

每个人活着,总要遇到一个时刻,要抉择生还是梦。多数人选了生计,于是无奈抛弃梦想;还有些人选了梦想,于是最终无奈抛弃梦想;将梦想坚持到底,而最终使其成为生计的人,少之又少……

而今中国发展着,我们年轻一辈大多已无需担忧衣食之虑,因而自其延伸而出的各类苦痛,也都未尝过,因此与老一辈相比,心智便幼稚许多,这一点大家有目共睹。我已看过许多人不顾亲长劝言,安逸地过活,在大学也总有人蒙混过关,我自己也算其中一族。

这样的你,在即将毕业之时,会猛然暴露在沉重的就业压力之下,这才幡然醒悟,奋起努力,却于事无补,最终回首痛哭,被压榨着年岁渐长,再回到当初的场景里苦劝自己的幼子“多着想着想生计”,再被一句“我不想活得像你一样”,生生驳回,于是你又眼睁睁看着他荒废岁月,直到他来到你当初的场景里,暗自后悔,他又该长大了,于是他自然会明白你的苦衷,可你又在后悔当初未遂着他的心愿,因而又有一个“你”,你劝着他放任自己的孙儿,但他会骂你老了,因为你的确老了。

一个社会组建起来,便会存在规律,这与自然大体相同,世上总存在这样诡怪的彭罗斯阶梯,人们走上,变老,走下,又再年轻,再度走上……少有人跳到更高的空间。因而后悔总是容易得多的,因为那是下坡。

每当一个人想认真做某件事的时候,总会有一万个人、一万件事来阻止他。鲁迅先生早早便言:“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我不懂中庸,但亦看得出来这不是“中庸”,这是妥协,人总得去体会所有不定与不安,虽然谨慎求稳在当下显得更加聪慧,很多人行事前将利与弊齐齐行列出来,再一一比较,然后发现“弊”要远比“利”来得多,于是放弃,可是你付出的总得比你当下获得的回报更多,一味地寻求稳定,害怕承担后果,最终只能沦为平庸,后悔一生。

当一个人渴望去改变的时候,最大的风险便是改变本身,其他都需排到末位,而最大的收获,则依然是他的改变。分析利弊,讨论后果,这是抉择前必然经历的过程,但这些都不能成为阻止他的理由,更不能成为威胁他的理由,因为这将成为永恒的心病,挥之不去,日后每每遇上相当的事宜,便会像蚕食绿叶的恶虫般钻出,摇摆不定,一点点将其心性磨灭,最终使其成为规矩的奴隶,日复机械。

我还能说什么呢?这机会该如何珍贵,莫要暴殄了吗?可这实在没有意义。

生计与梦想间的抉择,是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选题。

人要做事,要顾虑的事情太多太多,陶潜不愿顾虑,于是弃官归田,但如今人们弃官无田。我知道,有很多说法能用来口诛笔伐我这段文字,我必须承认这些大多都是对的,因为观点没有错误,错的只有人言,我为了不被伤害,只能将语言朦胧再朦胧,最好无人读得懂,或是大家都读得懂。如今网络文学界倾向便是如此,人们越来越喜爱简单直白的故事,那些写得烦扰的,埋得深的,需要思索的,便无人搭睬。可这却是种恶性循环,写手通常是追求超越自我的,而这通常又要求写手了解更多的人与事,顾忌便越来越多,于是下笔越来越晦涩,思想越来越暗芒,若要将这些思想用浅显的文字表达出来,是否又太过苛刻?

我倒希望无人看到这篇文章,无人被我消极的情绪所影响,而最终淹没于后来的故事里,直到十数年后,我翻看之时,再来嗤笑这时幼稚的自己。

【残魂赘叙】杂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