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八年级历史上册 人教版 2021新版 初中历史8年级历史上册八年级上册8

1.鸦片战争
一.英国鸦片走私 林则徐虎门销烟
原因:英国的商品受当时男耕女织的现状没有市场,为打开中国市场,进行鸦片走私
林则徐的评价:忧国忧民,力主禁烟,个人安危与荣誉置之度外
虎门销烟:1839年6月,林则徐将缴获的一百一十多万斤鸦片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
意义:表明了中华人民禁烟的决心,和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决态度
二.爆发鸦片战争
目的:打开中国市场
导火索:林则徐禁烟
一阶段(1840年6月—1841年1月)
封锁珠江口,进攻厦门,攻陷定海,直逼天津,林则徐与英国谈判
二阶段(1841年1月—1841年5月)
清廷宣战,英军占领虎门攻打广州,签订《广州停战协定》
三阶段(1841年秋—1842年8月)
占厦门,定海,宁波。攻占吴淞,镇江。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
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内容:开放广州 福州 上海 宁波 厦门为通商口岸
割地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应经过两方协定
影响:领土受损,主权受侵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使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导火索:清政府拒绝修约
战争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
一阶段(1856年—1858年)
炮轰广州攻陷广州,攻下大沽炮台,逼近天津
签订《天津条约》
《天津条约》(英美法俄)
内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增加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通商口岸善后章程》(英法美)宣布鸦片贸易合法化
二阶段(1859年-1860年)
占领天津,进逼北京
洗劫和焚毁圆明园(1860年)
控制北京城
签订《北京条约》
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 继续有效
增开天津为商埠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三.沙俄割占大多数领土
约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3.太平天国运动
一.历史上最宏大的农民起义
为建立一个“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原因:鸦片战争后,社会矛盾尖锐
清政府统治腐朽
人民负担沉重
二.洪秀全领导起义
起义胜利原因:太平军军纪严明,清军丧失斗志
政策获得民众支持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
为都城。
《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军事征战(1853年—1856年)
目的:推翻清朝统治
天京事变,由盛转衰
洪仁玕(玕王)《资政新篇》重建领导核心但未实行
1864年 起义被镇压,天京陨落
4.洋务运动
帮派: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
慈禧为代表的守旧派
洋务派建立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代表)
目标: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
评价:推动了近代发展史
客观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5.甲午中日战争
导火索:东学党起义
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
黄海海战:邓世昌牺牲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马关条约(1895年)
割地: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山、澎
湖列岛
赔款:白银两亿两
开商埠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特权: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
6戊戌变法
一.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
内容:拒和,迁都,变法
结果:未能上达光绪帝,但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创立学堂:万木草堂,事务学堂
最有影响力度的报刊:天津国闻报,上海时务报
百日维新(1898年)
光绪帝发动变法诏令
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
慈禧发动政变,废除变法诏令,囚禁光绪帝
戊戌六君子
宁愿流血第一人:谭嗣同
7.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义和团运动
目的:扶清灭洋
1900年8月15日
慈禧携光绪帝西逃,下令绞杀义和团,并请求联军“助绞”至此义和团运动失败
《辛丑条约》
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9.8亿
禁止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禁止中国人居住
8.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孙中山从医人到医国,成立兴中会
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9.辛亥革命
萍浏醴起义(1906年)领导人:刘道一、蔡绍南,结果失败
安庆、绍兴起义(1907年)徐锡麟、秋瑾,结果失败
广西起义(1907年)孙中山、黄兴,结果失败
黄花岗起义(1911年)孙中山,黄兴,赵声,结果失败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成立
10.中华民国建立
1912年1月1日,中国民国南京 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下诏退位
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暗地指示亲信部队在北京制造兵变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发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1912年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