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坡遗址:先周文化的发源地
2018年,我陆续推出多篇图文,专门介绍武功镇周围的名胜古迹,包括传说时代的后稷教稼台和姜嫄墓。过去,有些人认为这两处遗迹都是“假的”,完全没有任何依据和价值,直到1981年2月在这里发现了郑家坡遗址——
郑家坡遗址位于武功镇漆水河东岸的原上,核心区域位于郑家坡村中,北至尚家坡村,南到南庙底村,南北长约3000米,东西宽约500米。2018年3月10日,返回咸阳的途中,再次经过武功镇,我专程来到郑家坡村,这里成为本人到达的第708处“国保”单位。
1981年10月至1983年8月,宝鸡市考古工作队对这处遗址进行发掘,发现先周文化时期的十七座房基,十五座灰坑,三个窖穴,两个陶窑,以及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等文物。这里所谓的“先周文化”,指的是“武王克商”以前的周文化,也就是传说中后稷和姜嫄生活的时代,距今大约4500年左右。
如今,这里的考古工作已经结束30余年,曾经的遗迹早已被庄稼覆盖起来,只有一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矗立在村中。但是,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第一展厅内,大家可以看到郑家坡遗址出土的文物,包括卜骨、陶簋、陶拍、陶双耳杯、陶人头像,以及在尚家坡村征集的青铜鼎、甗和觚。
1984年《文物》第7期发布《陕西武功镇郑家坡先周遗址发掘简报》,在国内引起高度重视,著名的学者纷至沓来。随后,尹盛平和任周芳先生撰写的《先周文化的初步研究》,把先周文化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
但是,从1989年到1999年,以郑家坡遗址为焦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宝鸡市考古工作队的学者,进行了长达十年的争论——
1、像这样的分期,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1989年《考古学报》第1期发表《关中先周青铜文化的类型与周文化的渊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张长寿和梁星彭先生,认为郑家坡遗址不是先周文化的遗存,年代上限大约在文王作邑于丰之时,属于西周早期遗存。
存在学术争论,原本十分正常,但是文章中的两句话,让人看到以后辣眼睛:“发掘简报的资料整理工作实在是太粗疏了。”和“像这样的分期,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2、再论郑家坡遗址的分期与年代
1996年《考古与文物》第2期发表《再论郑家坡遗址的分期与年代》,宝鸡市考古工作队的刘军社先生对大家的争论进行回应。虽然诚恳地接受批评,但是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3、梁星彭与刘军社先生:地层学与类型学关系的争论
郑家坡遗址是先周遗址,还是西周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宝鸡市考古工作队各自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虽然争论不休,但也告一段落。
可是,1998年《考古》第4期发表《从郑家坡遗址谈地层学在考古分期断代研究中对于类型学的主导作用》,梁星彭先生通过《陕西武功镇郑家坡先周遗址发掘简报》中的一些内容,质疑当时考古发掘工作的方法存在问题。
1999年《考古与文物》第6期发布《关于地层学与类型学的关系及其相关问题——与梁星彭先生讨论》,刘军社先生回复了梁星彭先生的质疑,并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结束了这场长达十年的争论。
从此以后,郑家坡遗址属于先周时期,似乎已经成为定论。进入21世纪,很多学者都对郑家坡遗址进行研究,从不同角度探索先周文化,所以这里不仅是周人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先周文化”研究的重要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