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理想国》——柏拉图 第二章论述总结

2023-01-31 23:49 作者:众神眷恋的薯条香  | 我要投稿

注:本章在进行阐述时柱子我尝试将一些其他的想法融入进去,具体效果如何,好不好,支不支持可以给个意见。另外,由于本章往后有很多关于诸神的论述,我个人觉得这个概念有些不好理解,所以对于神的内容我在尝试做一些小的调整,之后具体是直接讲述关于神的内容还是像这篇一样做点小改动可以发评论区,提提意见。

另外!好久没见了,新年快乐(虽然已经晚了好久)!咳咳!给个点赞吧,免费的!币就算了,毕竟写的也一般。但如果能够给你带来些新的感受也最好不过了!

建议思考以下几个小问题:这个世界有正义吗?正义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假设?正义是人“发明”的,还是“发现”的?如果有正义,法律中应当追求什么样的正义呢?(摘自《法治的细节》p10法治的要义:良法而治)

你知道画中央是谁吗qvq!

-------------------------

在开始之前,我们先要明白关于善在文中的定义。

在古希腊,善大致简单分为两种:

1.道德上的那些被人们所赞颂的美德。

2.好的事物本身,并非结果。

在柏拉图看来,善是整个世界自然万物的原则,是一切的起源(大概)。

在前文,我们已经确定了正义是一种善,而善可大致拆分为三大类:

1.第一种善是人们因为事物的本身可以带来一定的好处而去实行,去努力,人们往往并不在意其所带来的结果。比如看番、刷漫,我们绝大多数人注重的是看的过程于情节,而非为了看而看,为了名利而看等。这种善,并不会带来什么必然的结果,人们只是享受其过程罢了。

2.第二种善是人们既为了事物的本身,又为了它所带来的结果。比如读书,我们既可以享受阅读的过程,也可以在读完后增长自己的才干与见识,还可以在读完后与朋友交流,甚至有时发个朋友圈炫耀一下。这种善,既享受过程,又享受结果。

3.第三种善是人们为了事物的结果带来的好处而去实行,而非其过程。比如锻炼,绝大多数人锻炼往往是为了某种目的(暂时不管享受运动的那部分),比如健康的身体,满意的成绩等。锻炼固然累,但有利可得。这种善,与过程无关,只是为了得到相应的报酬和利益罢了。

而正义,从最高定义来说,正义属于第二种。但又就绝大部分人而言,他们认为正义是一种苦差事,但就算如此,他们也要通过正义的举动等而获得自己所需的、相应的名声与利益。也就是第三种。

为了方便接下来的论述,我们将第一章【支持不正义比正义好的那一部分】的内容重新再描述一遍,并将它分为三个步骤。

【这一部分中的人为绝大多数人,可能和读者不符,但放在现代社会仍有相当一部分的人是这样认为的。】

1.一般人认为的正义的本质及其起源。

人们认为,自己做不正义的事是利,遭受不正义的事情是害,而害超过利。在人们体验过利害后,他们将利与害进行折中——即不受不正义之利,也不受不正义之害。于是,法律与规则等就此产生,进而遵守法律也就是正义的了。

所以我们可以说这部分人认为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做坏事不受罚)与最坏(受罪没法报复)的折中。

人们之所以接受和赞成这种正义,不是因为它本身是真正善的,而是因为人们没有做不正义之事的力量。 

2.把正义付诸行动的人不是因为正义本身善而去做,而是不得已而为之。

人们做正义事是因为没本事作恶。如此看来,只要给人们足够的权力、力量,不论这个人是正义的还是不正义的,他都会做不正义的事。因为不正义所获得的实质上的利益比正义要多(毕竟最赚钱的方法都写在刑法里)而这些人之所以仍称赞正义,则是因为担心其他人行不正义之事,使自己受害。

3.不正义之人过得比正义的人要好得多。

我们假设两个人,一个最正义,一个最不正义(将他们逐渐趋近于极端)。

最不正义的人,他追求名利,也有丰厚的名利,还有属于自己的庞大势力,以及一些做事的能力。表面上衣冠楚楚,算是个斯文败类。

最正义的人,他淡泊名利,为了正义而正义,将他的表象排除,只剩下正义本身,所以他并无名利,但不论周围环境如何,仍坚守正义之道。

颂扬不正义而贬抑正义的人认为,正义者一生受尽苦难,而不正义的人却活出了自我。

不正义者通过自身的权力等,变得富有,变得有名有利,势力也越来越大。只要他愿意,他就可以做出许多比正义者高明的举动(文中是祭祀诸神,不正义者可以以自己的财产加大祭祀规模等,使得诸神更愿意为他庇护,因为不正义者比正义者有钱)。所以这样看来,不正义者只要不是傻子,就能够比正义者过的好。

【1】

到这里,我们会发现,这些人把正义和不正义的真实价值颠倒过来了。我们仍要探索正义和不正义本身有什么好处或坏处。名利之内的结果,只是一种附随的后果。如果不把双方真的名声去掉,而加上假的名声,我们就会被抨击为称赞正义的外表,谴责不正义的外表。

而我们所赞扬的正义则是:正义本身赐福于其所有者,不正义本身则贻祸于其所有者。

-------------

我们先跳出这一切,从其它的角度来对正义进行探索,比如城邦。由于有个人正义,也有城邦正义。而城邦比个人大的多,我们由大见小,先探讨城邦里正义是什么,然后再对个人进行讨论。我们需要想象一个城邦的成长,借此推断出正义和不正义的成长。

首先,之所以建立一个城邦是因为人们无法独自生存,需要依靠他人进行优势互补。所以我们先讨论一个城邦需要什么才能够生存。比如食物,住所,衣服等等。为了充分供应这些生存必需品,我们会需要农夫,裁缝,医生等等

在这里,我们先规定一下,一个人只会一种本事(专业的),比如农夫要为其他人准备粮食,因为如果分别花一定时间生产粮食,造房子,做衣服等等会麻烦很多。所以我们规定,一人单做一种手艺,不会其他的手艺,专心致志,以达到最好。那么,我们就需要更多的人,因为分工被细化了。

随着人口的增加,城邦也逐渐扩大,我们还需要进行商品的进口与出口,这就意味着我们还需要扩大生产的规模,以满足外邦的需要。接下来就逐渐衍生出许多职业,更多的人。为了方便交易,货币也诞生了。还有些人有力量,但其他方面没有长处,他们出卖劳动力,工人也就出现了。

随着生活的逐渐稳定,人们开始找寻享受生活的方法。从最开始的调味品,饮品,到舒适的家具,甚至是艺术品,装饰品。人们开始追求奢侈品,追求生活中的美好,演员,游猎,仆人,家教等等。这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人被养活,需要更多的食物与土地,这也就不可避免地向外扩张,开始战争。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专门的战士去组成军队,我们需要更多的土地,更多的战争。

战士需要勇敢,强健等品质,在心灵上他们意气风发。他们还要避免和自己人发生冲突,所以要对自己人温和,但又要对敌人刚烈。但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的性格能同时存在吗?

我们或许可以在身边的一些微不足道的事物上找到答案,比如狗。狗总是对熟人非常温和,对陌生人却恰恰相反。狗完全凭自己的认识来区别敌友——不认识的是敌,认识的是友。当它凭借它的认识来区别敌害关系时,也恰恰说明它是乐意学习的。

我们认为,爱学习和爱智慧的性质基本相同,甚至可以在某种情况下是一样的。我们甚至可以假定,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人温和,他一定是一个天性爱学习和爱智慧的人,他要学会去面对,辨别友人,他还要学会很多本事等等。

好的,到这里我们就可以认定,一个真正善守卫者具有爱好智慧和刚烈、敏捷、有力等诸多良好的品质。我们接下来探讨守护者究竟应该如何训练教育。我们先把话题转移到教育上来。

在当时,人们用体操训练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并且先教音乐后教体操(你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抽象的概率,重点在于心灵和体魄)。陶冶心灵的办法之一就是故事,我们每个人从一出生就会听到各种各样的故事,但故事有真有假,比如童话和历史,但假的里面也有真实的一部分。

最开始的教育十分重要,它可能会使你产生某种偏见,在往后的生活中,偏见无限扩大,进而转变为你的自恋,转变为你的自大无知。所以我们不应该放任儿童听一些不该听的,看一些不该看的,由此,我们要有专门来审查故事的部门。

首先,要坚决反对的是丑恶的假故事(恶与假)。这种故事往往被人们所虚构,推崇歪理,甚至会引导人为了听这个故事而付出些不值得付出的东西。古希腊的神话中有很多这样的故事,亲人朋友之间互相勾心斗角十分常见。可年轻人分辨不出什么是寓言,什么不是。所以为了培养美德,在他们产生理解,辨别能力之前。儿童们最初听到的应该是最优美高尚的故事。具体有哪些则是应该由专业的人员来考虑,策划,而绝不是无关人士凭借自己的一腔热血越界发言。

我们需要在故事中把本质就是善的需要被学习的人或者物描写成为善的,因为善是无害的,是不会做坏事,不会作恶的,是好的。善是好的事物的原因,不是坏的事物的原因。所以我们寻找好的事物要从本质就是善的事物上找,寻找坏的事物就要从本质上坏的事物上找。

对于许多故事中的错误价值观念,我们要学会加以辨别,加以分析,将真正善的东西用故事所描绘,虽然在故事中它太过美好以至于显得不真实,但毕竟是用于儿童的成长,一般而言描述一件近乎完美的事情没什么大不了的。当然,我们也要切忌以偏概全,盲目追随等情况发生。另外,对于古代先贤等所谓的大智慧(不一定是古代),我们也要保证加以辩证的阅读。对于真正的好书,比如这本《理想国》,我们不易表达自己是否赞同,或者批判。当我们如此做时,我们就已经将自己放在了一个高于这本书,高于作者的位置,我们又怎能真正意识到书中所蕴含的智慧和作者的想法意图呢?

好的,回到书中,任何事物的本相是一成不变的,当它被改编,被创新,它就避免不了被其它事物或者自己所改变。所以我们如果是单纯为了教育儿童的目的的話,我们应维持其本相。我们应该认定,像是人正确的观念,美好的心灵,需要变得坚固,变得牢不可破,以防外界的干扰使自己堕落下来。万事万物也是如此,任何事物处于最好状况之下(不管是天然还是人为,或者两种都有的最好),是最不能改变,也最不容易被别的东西所改变的。

所以我们对于最美好的事物更不能轻易改变了,因为它已经是最好的,无论怎么变,都只能变坏了。我们也不应该去经常说些唬人的谎话,比如动不动就说再不听话警察就把你抓走了,从而使孩子一开始就形成一个错误的认知,进而影响他的种种举措。

对于谎言,我们谁都不愿意面对心灵上的欺骗,但如果是心灵的无知所产生的谎言性质却截然不同。因为这些口头的谎言只不过是心灵状态的一个摹本,是派生的,仅仅是形象而不是欺骗本身和真的谎言。我们最不愿意面对的是真的谎言,一种恶的谎言。当然,有时我们又不得不用善意的谎言来达到某种目的,但也不应常用。

对于故事中那些真正美好的,善的东西,我们也不应该使其充满谎言,因为它是真正的善。它不会说谎,也不会作恶,是一切美好的体现。正因如此,它存在于故事中。

简单来说,我们在给儿童教育时,需要塑造一个完美的形象以供他学习,这个形象是最完美最善的存在,是现实中无论如何都达不到的事物(在古希腊被称为神),因此它只能存在于故事当中,我们虽然不论如何也达不到这个境界,但仍要心向往之。

-------------------------

本章的内容就到这里了,但是我们也还未开始我们所期待的关于正义与不正义的论述,一部分人认为世界上存在客观的正义,一部分人则认为这只是一个主观的强者的假设,也有人持怀疑态度。也就是客观主义,相对主义,怀疑主义。

指出一下相对主义的逻辑漏洞,相对主义认为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对,没有什么是绝对的错。这听上去很有道理,可是我们会发现,这种观点本身就是一种绝对的观点。

希望大家找寻心中的正义,坚定的走下去。

有什么建议记得提啊!

这幅画讲述了什么呢qaq!

-------------------------

所有的好,都是行为本身的好 

名利之内的结果,只是一种附随的后果 

只是这个世界,有太多的声音,太多的喧嚣,太多的诱惑 

以至于我们的良心,经常麻木,我们内心的声音,经常保持沉默,越来越失去了分辨对错的能力 

其实无论多么高大上的工作,时间一长,都会滋生无聊的感觉,都会觉得工作不过是一种重复的机械劳动

人生不过 片刻的欢愉,片刻的痛苦 剩下的就是,似水流年的虚无

工作也是一样,高光一刻,可遇不可求,成就感就像沙滩上的脚印,海浪一来,就冲刷干净。

在日复一日,看似重复性的劳动中,我们时常会体会到这样一种虚无感,感受不到意义,以至于玩世不恭,浑浑噩噩,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来看待我们所从事的一切

所以我时常在问:我们是否能够笃定,我们所从事的职业的意义呢?因为只有这种神圣的意义感,才能带领我们走出虚无的地方。

有人就问智者:一滴水如何能够不干涸?智者说:把它汇入大海。 

因此啊,我们需要群体的力量,我们需要彼此成为榜样,从而让我们的心不至于干涸。 

当你决定去做一个正直的人,也许也能吸引,那些正在犹豫,是否要去正直行事的人。

我的身边有许多令我感到感动的律师,令我感动的法律,当然也有很多很多令我尊重的医生! 

让我始终相信,正是因为世界并不美好,所以,美好是存在的,美好是值得期待的,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爱。

——罗翔

【1】注:跳过了一小部分对于不正义比正义好的论述补充。


《理想国》——柏拉图 第二章论述总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