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贵乡公-曹髦
如果一件事,你再怎么隐忍下去,也毫无反抗机会,你会怎么做? 是放弃尊严苟活于世,或者玉石俱焚拼力一搏? 我们来看今天的男主角,曹髦 曹髦的父亲东海王曹霖是曹丕与仇昭仪所生,根据《魏书.后妃传》记载,昭仪比县侯,属于中等嫔妃,说难听点就是上不了台面,可以看出曹髦家并不属于主流政治圈。 曹霖这货虽然在历史上只有只言片语,但已经看出他不太是个玩意儿,经常残害身边的侍女和婢女,结果曹霖死后居然得了个“定”的上谥,不得不怀疑是否存在暗箱操作。 曹霖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曹启继承了他东海王的食邑,史书上对他记载不多,不过东海郡一直到曹奂的景元年间还在增邑,应该是作为一个安乐的山东王爷过完了一生。 另外一个,就是今天本文的主人公,曹髦。 254年,通过了“高平陵”和“王凌之叛”考验的司马师晋升抚军大将军,面对魏帝曹芳版本的“衣带诏”事件,无可避免的走向了权臣的那条终极道路-擅行废立。 废掉曹芳后,司马师的第一选择是彭城王曹据。 这时候郭太后不同意了,为啥呢,因为曹据是曹操的儿子,和曹丕一个辈分,不合统序,总不能让叔叔叫侄媳妇太后吧。 司马师这时候还没到真说一不二的地步,想想看也确实得给太后个面子,各方博弈下,决定把曹髦直接过继到曹叡名下,继承大统。 天大的蛋糕砸向我们的高贵乡公。 历史上这种郊县王爷被选中上京赶考的例子很多,这差事并不好做,你要面对几个问题:1、在中央你是无根之萍,是没有自己的势力的,更要命的是往往这种时候你面对的要么是根除“乱党”的大功之臣,如周勃,要么是一言堂的权臣,类似霍光; 2、你不一定受到过那套必修的“帝王课程”教育,你要迅速把眼光从一个地方的王爷变成统领帝国的领袖,难度较大; 3、你不清楚帝国内部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无数双饿狼的眼睛会全天二十四小时无时无刻注视着你的一言一行,你很难去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我认为历史上有两个皇帝做的能称之为滴水不漏,一个是汉文帝,另外一个就是曹髦了。 但他们的命运却迥然不同,如同硬币的正反面一样。 刘恒上京的时候已经23岁了,年富力强,曹髦年仅12岁。 让我们看看一个12岁的孩子的政治情商。 254年十月己丑,曹髦到达洛阳北郊邙山的玄武馆,群臣迎之欲往前殿居住,曹髦以前殿是先帝住所为由拒绝了,群臣又要准备法驾的仪式迎接,曹髦依旧是果断拒绝了。 第二天曹髦进入洛阳,红旗招展,人山人海,百官都在西掖门南迎拜曹髦,看到此情景的曹髦没有被冲昏头脑,下车回拜百官,礼仪官告诉曹髦“你不用拜他们。”,曹髦回到“我只是一个臣子,这里的都是大魏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怎能不拜呢?”。 车队到了止车门后曹髦下车,左右告诉他你继续坐车进去就行了。 曹髦恭敬的站到旁边,向大臣们说到“我只接到郭太后通知来洛阳听训,还不知道是啥事儿呢,这些叔叔伯伯都是曹髦的长辈,岂能僭越。”。 然后和众臣一起步行至太极东堂参拜太后。 12岁的孩子啊! 再对比下某昌邑王,什么是差距啊。 陈寿都忍不住写到“百寮陪位者欣欣焉”,大家对曹髦至少第一印象是非常好的。 现在的社会有很多“熊孩子”现象,有句很让人火大的话叫做“他还是个孩子嘛,天性如此,你一个大人和他计较那么多干嘛。”。 我很不屑这种纵容式的教育理念,教孩子懂规矩的原因是什么,是让孩子从小就形成一种敬畏规则,尊重他人的习惯。 这种习惯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就是和曹髦一样,别人会觉得你是值得长线投资的,因为修养这种东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 也就是所谓的“第一印象决定论”,或者说你这个人的“本质”。 修养能为你这个人的素质极大的加码。 大家都喜欢懂礼貌的乖孩子。 为啥“百寮陪位者欣欣焉”,不仅仅是因为大家被夸了几句,更是因为大臣们觉得曹髦是一个知书达理的正人君子,是个正常人,他继位了对自己是一件好事,所以大家发自内心的觉得未来有指望了,不一定每个人都会全心全意,但至少会减少你执政的阻力。 裴松之这里做注到,曹髦上朝时“神明爽儁,德音宣朗”,司马师都忍不住去问钟会这孩子咋样,看人极准的钟会不假思索的给出了一个非常高的评价: 文比曹子建,武类曹孟德。(才同陈思,武类太祖。) 刚登上帝位的曹髦下了一道“求贤令”,他先是否定了反革命集团曹芳的统治(齐王嗣位,肆行非度,颠覆厥德。),给了司马师面子,然后说我能当上这个皇帝全靠太后和各位朝臣,而今我以一人眇眇之身托于王公之上,生怕自己才识浅薄,无法中兴魏室,我会尽最大的努力和诸公一起,向黎明百姓明示善恶,教化引导上下一心,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而奋斗。 言辞谦卑,还哪个势力都不得罪。 但是写的很聪明,我当上这个皇帝可不都是靠着司马师,而是太后和满朝文武都认可我,我的目标也不是当他司马家的傀儡,我立志成为一个中兴之主。 小曹髦已经在暗暗培植自己的势力了,天下还不是你司马家的,追梦者都可以联系我。 小曹髦还开展了整风运动,改变了奢侈浪费的不正之风。(减乘舆服御后宫用度,及罢尚方御府百工技巧靡丽无益之物。) 下基层调查民风民情,惩治腐败和贪腐。(遣侍中持节分适四方,观风俗,劳士民,察冤枉失职者) 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司马师篡位之路依旧按部就班的走着,正元癸巳,司马师假黄钺,入朝不趋,奏事不名,剑履上殿。 司马师还搞了个黄龙见于邺井中的事件来给曹髦上眼药,并且落实事后分红,给废立事件里出力的人封爵、增邑、进位。 似乎再也没有什么人能阻拦司马师了。 可大魏尚有忠臣在! 淮南二叛,毌丘俭! 起事前毌丘俭一直犹豫,直到在洛阳为人质的长子毌丘甸家书告诉他“大人居方岳重任,国倾覆而晏然自守,将受四海之责也”。 有子如此,夫复何求。 此战会在毌丘俭篇详细论证,这里按下不表,毌丘俭最后兵败身亡,但他的血也没有白流,司马师眼疾复发,于正元二年痛死于武昌。 世说新语里说此战司马师把曹髦也带上了,裴松之表示纯属扯淡。 这时候曹髦应该在洛阳毫无疑问,至于和毌丘俭有没有什么联系,我倾向于应该是没有的。不管怎么样,司马师的死亡并没有让曹髦感到一丝愉快,同年二月,司马昭继承了司马师的大将军,兼录尚书事。 司马昭更进一步,军事政事一言堂了。 《三国志》和《魏氏春秋》接下来用大段的篇幅来记载曹髦和群臣讨论少康中兴,与太学博士讨论《尚书》《周易》的事情。 他好像在说些什么,好像又没有说什么,他好像希望用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淹没自己的意志,又好像要借这些东西说些什么。 少康中兴,魏国还能中兴吗?还有人相信我这个皇帝吗? 毌丘俭可能曾经让他燃起了一丝希望,又无情的给扑灭了。 命运已至此,还要怎么抗争? 或者说,还要抗争吗? 曹髦在洮西之战后下诏“朕以寡德,不能式遏寇虐,乃令蜀贼陆梁边陲。”,并要求对阵亡战士的家属进行安抚,令前线搜寻遇难将士骸骨妥善安葬。 他没有丝毫兵权,但他仍以国家为己任,这样的人,会轻谈放弃吗? 纵人力不可为,而为之!纵玉碎九重,名垂于竹帛也! 《汉晋春秋》客观详细的记载了五月己丑当天的情况。 “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的曹髦,决定孤注一掷,亲自动手诛杀司马昭。 尚书王经以鲁昭公失国的故事告诫他这样做是死路一条。 曹髦道“行之决矣。正使死,何所惧?况不必死邪!” 谁输谁赢还不一定呢。 随后,曹髦禀报太后要诛杀司马老贼,带着几百人敲响战鼓冲出云龙门,开始自杀式冲锋。 冲出云龙门,就是洛阳大街了。 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认为曹髦疯了,赶紧切割,去给司马昭报信去。 司马昭的弟弟屯骑校尉司马伷第一个拦住了曹髦,曹髦左右厉声呵斥,可能也是心里有鬼,司马伷手下四散而逃。 曹髦继续前进,可是第二波的阻拦就没那么容易通过了。 南阙,贾充列阵以待。 很显然曹髦这几百人不是贾充的对手,逼得曹髦挥起宝剑亲自拼杀,天子提起三尺剑! 曹髦这一下搞得大家伙一下不知道怎么办,天子居然亲自上阵了,哪见过这阵仗。 这时候太子舍人成济也向贾充询问,奈之何如? 贾充阴恻恻的冷哼了一下,道“司马公平日养活你们,不就是为了今天吗?还有什么可说的。” 成济就一打手,老大发话了,自然也不想那么多了,一矛上去把曹髦刺了个透心凉。 事后成济被灭三族,可悲可叹啊。 《汉晋春秋》记载曹髦葬在洛阳城西北三十里处,下葬的时候只有几辆马车,并且未设旌旐,老百姓都过来悼念说到“是前些天死去的那个天子。”,大家都掩面哭泣,悲不自胜。 他即位时,朝廷已是风雨飘摇,江河日下。 司马家已鸠占鹊巢,擅行废立。 即使病柯盘踞,他也从未放弃,他改革后宫奢侈浪费之风,他惩治基层贪污腐败,他厚葬阵亡士兵。 当感觉到隐忍下去再无翻盘的机会之时,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玉碎九重。 他所做的每一步基本都是正确的,只不过人力有尽时。 他死后连个谥号都没有,不过,高贵乡公这个名字却再合适不过。 让我们记住这个未及冠礼而死的天子,记住这种死前也要抗死一搏的斗争精神。 宁做高贵乡公死,不作汉献帝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