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异生物:圆尾鲎毒性远远大于中国鲎
圆尾鲎一般指蝎鲎,蝎鲎是现存鲎类中个体最小的一种,体长40厘米(加尾长)。鲎的身体分为三部分:最大的部分是头胸部,然后是分节的腹部,再下边是一根长长的尖尾刺。
它的头胸部侧面有一对复眼,每只眼睛是由若干个小眼睛组成。
另外还有一对感受紫外线的单眼。
它们也有一对钳子,称为螯肢,是专门捕食蠕虫、薄壳软体动物用的。它们可以背朝下游泳,但一般喜欢钻进泥沙中并在泥里爬行。
鲎生长得不算快,它们须要脱16次壳,脱壳一次称一龄,但并不是一年脱一次壳,鲎的小时候脱壳次数较多次,经过9到12年的时间才达到成熟。
见于东亚与东南亚各沿海地区,包括日本、台湾、香港、澳门、和中国沿岸等地区。
成年圆尾鲎,多见于深水,而幼鲎多见于潮间带浅水区。
在香港,圆尾鲎主要栖息在后海湾、白泥和大屿山西北的潮间带地区。
潮间带沙滩和泥滩是它们的繁殖地。雌性的圆尾鲎会于水涨时到沙泥滩产卵,每只雌性每次约产下二千颗卵。
但由于圆尾鲎在野外的存活率偏低,在一万只幼鲎中,大约只有1 至2 只可存活至10 至15 年,生殖成熟的阶段。
以昆明种小白鼠进行中国鲎和圆尾鲎组织的提取物毒性试验。结果发现圆尾鲎的毒性远远大于中国鲎。
圆尾鲎致小白鼠死亡的征象为急动、惊跳而死,与河豚毒素中毒特点类似;
而中国鲎中毒则为静伏昏睡而死。
成鲎的毒性均比幼鲎大。
圆尾鲎含有剧毒,一旦食用是会引起食物中毒的,所以切勿食用。
而有人吃圆尾鲎,是因为它跟无毒的中华鲎很像,很多人会误食并且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