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印刷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方案

包装印刷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方案,包装印刷行业适用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行业代码及类别名称为印刷行业,重点整治范围为书、报刊印刷、本册印制、包装装潢及其他印刷企业。
.注重源头污染预防。推广使用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的环保型油墨、胶粘剂,禁止使用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油墨、胶粘剂。印刷过程推广使用水性油墨、紫外光固化油墨(油墨)、辐射固化油墨(油墨)、醇溶性油墨、植物基油墨(例如大豆油墨)等低低毒的原辅材料,复合、包装过程推广使用水性胶粘剂替代溶剂型胶粘剂,推广无溶剂复合技术,书刊印刷行业推广使用预涂膜技术。鼓励采用环保性能较优的柔版印刷工艺和无溶剂复合工艺,逐步减少凹版印刷工艺、干式复合工艺,对凹版印刷机械设备的烘干系统等进行技术革新或工艺改进,以匹配所使用的水性油墨、水性胶黏剂等低或无的环保材料。
.加强工艺废气逸散控制。严格控制印刷企业有机物料逸散,油墨、粘胶剂、有机溶剂等挥发性原辅材料应密封贮藏,沸点较低的有机物料应配置氮封装置。产生废气的工艺线应尽可能设置于密闭工作间内,集中排风并导入控制设备进行处理。无法设置密闭工作间的生产线,排放工段应设置集气罩、排风管道组成的排气系统。使用溶剂型油墨的单张印刷应避免无组织排放,利用车间换气系统的收集废气;轮转印刷应在所有排放点设立废气收集装置;使用溶剂型胶粘剂的复合过程应密闭干燥段,在工艺线上安装废气收集设施。

.开展工艺废气治理。根据印刷行业废气组成、浓度、风量等参数选择适宜的技术,对车间有机废气进行净化处理:
在油墨、胶黏剂稀释、印刷、覆膜、烘干等工段建立密闭式负压废气收集系统,并与生产过程同步运行,确保含废气收集率不低于,并配套建设废气治理设施,总净化率不低于96%。
对高浓度、溶剂种类单一的有机废气,如出版物凹版印刷、软包装复合工艺排放的甲苯、乙酸乙酯溶剂废气,采取吸附法进行回收利用;对高浓度但难以回收利用的有机废气,采取热力燃烧法;对于低浓度、大风量的印刷废气,采用吸附浓缩-蓄热燃烧或吸附浓缩-催化燃烧法,并可视成分、规模和环境敏感性等情况,选用吸附法、吸收法或生物法。
烘干车间必须安装吸附装置对有机溶剂进行回收。清洗用溶剂应进行回收。
RCO催化燃烧设备用于有机废气的治理;适应于同一生产线上,因产品不同,废气成分经常发生变化或废气浓度波动较大的场合;应用行业包括石油、化工、橡胶、油漆、涂装、家具、印制铁罐、印刷等行业中产生的有机废气的净化处理,此外RCO还适应于污水处理站的除臭、烘箱产生的有机废气的净化处理,处理后的气体可回用,对设备加热,减少了烘箱需要的加热能量,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rco催化燃烧设备采用多气路连续工作,多个活性炭吸附箱交替工作,一个催化燃烧室。一个活性炭吸附箱对废气进行吸附,当快达到饱和时停止吸附操作,马上进行脱附处理。同时第二个活性炭吸附箱进行吸附浓缩,当快达 到饱和时停止吸附操作,马上进行脱附处理。依此类推,以后的几套活性炭吸附箱进行与首套活性炭吸附箱相同的吸附脱附过程。这些脱附下来的有机废气已被浓缩(浓度较原来提高几十倍)并送入催化燃烧室进行催化燃烧,在催化剂上在250~350℃的高温条件下进行催化氧化反应,即“燃烧”,使有机废气转化为无害的CO2和H2O排出。当有机废气浓度达到2000PPm以上时,有机废气在催化床可维持自然,不用外加热,燃烧后的尾气大部分排出大气。
3箱子在线型rco催化燃烧设备工作时,其中2个吸附箱处于吸附状态,1个吸附箱处于备用状态。当需要进行脱附时,备用的箱体进入吸附状态,替换掉一个需要脱附的箱体,单独进行脱附。该箱体脱附完成后用以替换另一个需要脱附的箱体,从而实现活性炭箱体一直有2个处在吸附状态,保持对有机废气的24小时在线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