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79 | 初见C大调


前一阵子看到一个视频解释乐理中的「C大调」,觉得讲的不错,又结合了一下讲乐理的书籍来解释一下相关的概念。
1.唱名和音名
我们日常说的「do、re、mi、fa、sol、la、si」叫唱名,因为它们的发音听起来和实际乐器发出来的这7个音非常相似,在简谱中会用数字「1、2、3、4、5、6、7」来对应。
唱名写起来比较麻烦,为了书写方便 ,用CDEFGAB这几个字母代替。那么唱名「do、re、mi、fa、sol、la、si」对应的音就是「C、D、E、F、G、A、B」。(这个表述其实不够严谨,可以先这么记)

2.C大调中的「C」
要了解C大调的话需要通过两部分来理解--「C」和「大调」。
刚才我们了解了音名的概念,「do、re、mi、fa、sol、la、si」对应的音就是「C、D、E、F、G、A、B」。
如果是C大调,「C」就是该调式主音的音高,简单理解就是以C开头的音组成的7个音。
同理,D大调的组成音就是从D开头,F大调的组成音就是F开头。
这里对于唱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首调唱名法:唱名是不固定的,音名是固定的。所以「Do」只有在C大调的情况下对应的才是「C」,如果是D大调的话,「Do」对应的是「D」。
另一种是绝对唱名法:将「do、re、mi、fa、sol、la、si」与 「C、D、E、F、G、A、B」 一一对应。无论哪个调、唱名都是绝对的。
我还没有找到什么靠谱的资料确认,这里有待考究。
3.C大调中的「大调」
「大调」就是通过对「音程关系」做规定得来的结果。
两个音是有距离的,我们把这个距离称为音程。相邻的两个音之间有两种音程:全音和半音。

如果观察过钢琴或者电子琴的话就会发现,钢琴或者电子琴键盘上的琴键十分严谨的遵循这样的规律。两个按键之间都是半音的关系(注意这里说的是两个按键,包括白键和黑键)。

如果两个白键之间有黑键,那么两个白键之间就是全音关系;如果两个白键之间没有黑键,两个白键之间就是半音的关系。
比如C和D之间有黑键,那么C到#C(CD之间的黒键)是半音,#C到D也是半音,所以C到D就是全音。这个黑键可以叫#C(升C), 也叫bD(降D)。
我们可以看到,图中白键(CDEFGAB)之间的关系就是「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全音、半音」,简化一下就是「全全半全全全半」。
这种「全全半全全全半」的排列方式组成的调式音阶叫做「大调」。准确点儿应该叫「自然大调式」,不过目前先不用关心这个。
「大调」是对音与音之间音程的一种规定:

4.C大调及各种大调
C大调中的「C」是调高,「大调」是调式。那么C大调就是音符以C这个音为主音,大调的排列方式(即「全全半全全全半」)构成的系统。
C大调的组成音就是C、D、E、F、G、A、B

那么D大调的组成音是什么?
D大调的主音是D,所以排列顺序应该仨DEFGABC。因为是大调,要按照「全全半全全全半」的方式排列。我们再去看一下键盘图,D和E之间是全音关系,但是E和F之间是半音关系。如果要符合「全全半全全全半」的排列方式,第三个音要变成#F(黒键),同理第七个音要变成#C。

那么D大调的组成音就是D、E、#F、G、A、B、#C。这也就是为什么D大调在五线谱上要有两个升号。

5.小调是什么排列方式
自然大调式的音阶结构是「全全半全全全半」,自然小调式的音阶结构是「全半全全半全全」。

那么A小调的组成音是什么?
A小调就是以A为主音,按「全半全全半全全」的顺序排列而得的调式音阶,如果从钢琴键盘上来看,可以发现组成音就是A、B、C、D、E、F、G。

所以这就解释了我存在心中很久的一个疑问,为什么音名是从C开始的呢?
音名是英国人开始用的,而英国流行爱尔兰小调音乐,他们的唱名顺序是「la、si、do、re、mi、fa、sol」,然后他们按这个顺序发明了音名ABCDEFG。后来音名的概念被传回到欧洲大陆,欧洲大陆的主流音乐盛行大调(现代音乐的主源是德奥古典音乐),第一个音就成了C,音名就变成了CDEFGAB。然后散播到了全世界之后,全世界就都用CDEFGAB这种音名排列顺序了。(大概是这个意思,可能不太严谨)
6.和声大小调和旋律大小调
前面提到的「大调」和「小调」都称为「自然调式」,还有两种不自然的调式,分别是「和声大小调」和「旋律大小调」。(我只做了大概了解,不知道具体啥意思)
和声大调的调式音阶排列顺序是「全全半全半增二半」,先不用管「増二」什么意思,其实就是自然大调的第六个音降低半音得到的,比如C和声大调就是「C、D、E、F、G、降A、B」。
和声小调的调式音阶排列顺序是「全半全全半增二半」,其实就是自然小调的第七个音升高半音得到的,比如A和声小调就是「A、B、C、D、E、F、#G」。
和声小调的增二度变化音程,为小调的表现力增加了新色彩。由于和声小调在17 世纪之前的欧洲多声部音乐中就已广泛应用,和声小调则逐渐成为多声部音乐的主要形式,并且保留此地位直到现在。
而和声大调产生较晚(约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开始采用)。起先,它的应用是有限制的,例如在巴赫和维也纳古典作曲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中都是如此。后来,在欧洲浪漫派作曲家和民族乐派作曲家(如舒伯特、舒曼、李斯特、瓦格纳、格林卡、鲍罗丁等人)的作品中,和声大调起了极大的作用。
旋律大调的上下行是不同的。上下行的意思是上行「do、re、mi、fa、sol、la、si」,下行「do、si、la、sol、fa、mi、re」。旋律大调的上行与自然大调完全相同,下行需要把自然大调的第六个音和第七个音降低半音,比如C旋律大调的上行就是「C,D,E,F,G,A,B」,下行是「降B,降A,G,F,E,D,C」。
旋律小调的上下行也不同,旋律小调的下行与自然小调完全相同,上行需要把自然小调的第六个音和第七个音升高半音,比如A旋律小调的上行是「A、B、C、D、E、升F、升G」,下行是「G、F、E、D、C、B、A」;C旋律小调的上行是「C、D、降E、F、G、A、B」,下行是「降B、降A、G、F、降E、D、C」。
感谢你花时间读到这里。
参考
- 基本乐理教程(音乐卷),童忠良著
- 超详细的乐理知识、什么是C大调 - 西瓜视频
https://www.ixigua.com/6564976736528761352?logTag=758212d9aa26dfd7617e
- 第一个音为什么是C而不是A?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905/12/52064397_784054036.shtml
注:以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