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清华大学新闻学传播学考博参考书、复习规划、难度分析 【几深教育】
关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传播学考博有关介绍
材料审查与综合考核
根据学校安排和学院的博士项目设置,我院 2020年博士招生, 包括统招硕士毕业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学生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考生,均需在 2020 年 9 月 8 日前按照学校时间安排完成申请材料提交,确定拟选报导师,并明确是否服从调剂。所有考生按照下述考核方式参加考核,不做单独排序。更多参考书真题关注公众号:研究生巴士订阅号。
1、申请材料审核:
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组组织材料审查组对全部申请人的材料进行审阅,每份申请材料至少 3 位专家(包括报考导师本人)逐一审核,百分制打分后取平均分,筛选出每位导师至多三名博士生候选人。根据综合评价结果择优确定参加综合考核名单,通知申请人参加综合考核。
2、综合考核形式及项目:
综合考核由专业考试(笔试,3 小时)和面试组成;
笔试由学院博士招生领导小组根据招生情况和专业要求,安排至少三名博导制定统一的笔试考卷。笔试时间为 3 小时,满分 100 分, 分为:
新闻学方向
(报考新闻与传播历史及理论研究、全球传播研究、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中国特色新闻学的考生考 A 卷)
传播学方向
(报考广播影视传播研究、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新媒体研究的考生 考B 卷)。
新闻学方向
主要考察新闻学基础理论、研究方法、我国和世界新闻传播现象分析等;
传播学方向
主要考察传播学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传播现象分析等。要求有至少 30 分英文试题;
面试由学院博士招生领导小组根据专业方向配置,组织每组至少5 位博导参与。各方向可在面试环节中自主决定是否增加专业笔试。面试独立给分,如有分组将对各组间成绩进行标准化。每位考生约30 分钟,满分 100 分。面试重点考查申请人在本学科攻读博士学位的基本素养、学术能力、学术志趣等。
推荐拟录取:
专业笔试成绩占 40%,面试成绩占 60%,加权后作为申请人综合考核成绩。
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以申请人的综合考核成绩为主要依据,综合考虑具体招生情况和培养条件,并结合当年招生名额确定推荐名单,报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批准。
推荐使用参考书:
《新闻学概论》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刘建明
《转型中的新闻学》 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 李希光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麦奎尔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方汉奇
《全球新闻传播史》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李彬
《传播学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华夏出版社,2000 沃纳.赛佛林等
《中外广播电视史》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郭镇之
新闻与传播学院介绍: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于2002年4月21日正式成立。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前身,是1985年在中文系设立的编辑学方向和1998年10月成立的传播系。
多年来,从中文系的编辑学专业到传播系,直到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凭借日益增强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学科基础,围绕着国际传播、影视传播、新媒体传播、媒介经营与管理等主要方向,清华大学逐渐形成了精干的新闻与传播教学科研师资团队,增强了在学界、业界的影响力,尤其在国际传播、媒体与科技、艺术相结合和影视理论与批评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中取得一定的优势。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使命是发挥清华大学的综合优势,创建一流的新闻与传播学科,培养优秀的新闻与传播人才,探索先进的新闻与传播理念,努力推动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水准的新闻与传播教育和研究的发展,为国家培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突出的专业能力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的高素质 新闻与传播人才,把学院建设成为兼有教学、科研、培训和咨询功能的一流的新闻与传播学院,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与传播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清华大学聘请我国新闻与传播界资深人士范敬宜教授担任新闻与传播学院首任院长。
导师介绍:
李 彬
学位/职称:博士/教授
研究方向:新闻传播与社会变迁、全球传播之历史与现状、传播批判理论等
1959年生,新疆乌鲁木齐人
主讲主持课程:
中国新闻传播史(本科生)
外国新闻传播史(本科生)
名记者研究(本科生)
媒介文化与批评(本科生)
新闻史研究(研究生)
媒介与社会研究(研究生)
新闻中的文化(新生研讨课)
新闻与传播学前沿讲座(研究生)
学术基本要素讲座(研究生)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本科生与研究生)
传播学历史、理论与方法(博士生)
教育背景
1978年春,考入郑州大学中文系(新闻方向)
1982年至1984年,供职新疆公安厅政治部
1984年以来,一直在高校新闻院系执教
1998年,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获博士学位。同年调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任系主任
2001年,调入清华大学传播系
2005年至2010年,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学术兼职
中国新闻学研究会副会长
河南大学黄河学者
天津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宁夏大学兼职教授
奖励与荣誉
《全球新闻传播史》获国家精品教材
《大众传播学》获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传播学引论(增补版)》获教育部优秀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三等奖
《中国新闻传播史》获清华大学、北京市、国家精品课程
清华大学研究生“良师益友”
清华大学“优秀班主任一等奖”
北京市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2010-2012年度)
学术成果
主要著述:
《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1993
《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新华出版社,“新闻传播学博士文库”,1999
《大众传播学》(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媒介二十五讲》(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媒介话语:新闻与传播论稿》,新华出版社,2005
《全球新闻传播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百年中国新闻人》(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新闻写作》(译著),新华出版社,1999
《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译著),新华出版社,2004
《中国新闻社会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五讲》(合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拓展读本》(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中国新闻社会史文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新闻与社会的交响》,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中国新闻社会史(插图本)》(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大众传播学(修订版)》(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新闻人生——名记者清华演讲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清潭杂俎——新闻与社会的交响》,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传播符号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
《传播学引论(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