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鸭丨生产关系——手稿的最初方案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的一定的个人”


/生产关系/
导言
在前几期我们从魁奈到李斯特发现了马克思生产力的密码,今天请同学们仍然跟着鸭鸭的步伐走向这个地形学模型中更关键的一环——生产关系,可以说正是这一原创性的贡献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不同于其他流派洞见的崭新方式。区别于庸俗的生产力决定论理解,在马克思那里,构成某种生产方式特征的归根到底是“它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事实上,只有当生产条件的再生产得到保障时,一种生产方式才能持续存在下去。而在生产条件的再生产中,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又起决定作用,因此生产方式在激进话语中的位置是明显的。
Part.1 原典寻踪
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交错使用生产关系和交往、交往关系的概念,并没有明确地严格使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模型,但是他已经开始用生产关系来分析欧洲封建所有制形式:“这样,封建时代的所有制的主要形式,一方面是土地所有制和束缚于土地所有制的农奴劳动,另一方面是拥有少量资本并支配着帮工劳动的自身劳动。这两种所有制的结构都是由狭隘的生产关系———小规模的粗陋的土地耕作和手工业式的工业———决定的。”
在同一篇文章中,马克思将青年黑格尔鲍威尔派的抽象“自我意识”以及后期在他自己的文本中发生的“人民理性”概念进一步扬弃,并延续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观点,以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来界定具体的人——“由此可见,事情是这样的: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在这里提出的——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被视为历史的前提。但是在注释中我们看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中最初的方案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的一定的个人”。
这里马克思已经有了生产力——社会状况(生产关系)——意识的思考切面了,它们的矛盾复合运动以分工为中介——“我们从这一大堆赘述中只能得出一个结论:上述三个因素即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因为分工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
在《哲学的贫困》一文中,“生产关系”的使用已经成形,马克思指出“这难道不是说,生产方式,生产力在其中发展的那些关系,并不是永恒的规律,而是同人们及其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相适应的东西,人们生产力的一切变化必然引起他们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吗?”在这里,马克思给出了著名的手推磨和蒸汽机的比喻——“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根据这一原理,马克思才能在《宣言》中振聋发聩地给出“任何保守的社会制度都必然灭亡”的断言,这也是辩证法的基本洞见——即既存的定在必然灭亡,“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会里造成的。在这些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封建社会的生产和交换在其中进行的关系,封建的农业和工场手工业组织,一句话,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这种关系已经在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它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它必须被炸毁,它已经被炸毁了。”按照这一理论,现如今占据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制度会在某一个时刻灭亡。
但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给出了这个灭亡时刻的发生机制:“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就说明,资本主义灭亡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其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二者的矛盾达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二战后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既从一方面对传统的社会形态理论产生了挑战,又佐证了马克思对生产关系的深刻洞见。

Part.2 原理伸展
首先要答——生产关系就是生产力诸要素相结合的社会形式,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它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构成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人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其实质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有什么样的所有制关系,在生产过程中就有什么样的人与人的关系,就有什么样的分配关系。
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关系具体体现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中,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这些环节的正常运转得以维持和发展。
其次要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决定作用。
其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从根本上说,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一定的生产关系只能依据一定的生产力状况才能建立起来。其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总是随着人的需要的变化和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在生产方式的运动过程中,生产力首先发生变化,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生产关系就会由原先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时就要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关系的改变,人们改变自己的社会关系。其三,生产关系的变革需要相应的物质条件。当一种新的生产力尤其是新的生产工具已经形成,而且这种新的生产力已经在物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时变革生产关系的物质前提已经具备。生产关系变革的实现要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只有当代表新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认识到变革生产关系的必然性,找到变革生产关系的现实途径,生产关系的变革才能真正实现。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生产关系就会促进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有效形式。同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之所以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能使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较好结合起来的形式,因而能够把各种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改变旧的生产关系,才能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Part.3 考情概说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是马哲的一个大热门考点,考察频率3颗星★★★
其最重要的一种考法就是作为名词解释或简答考察含义,如河海大学23年简答第四题;黑龙江大学23年马哲史名词解释第四题等
第二种考法是结合原著考察,如黑龙江大学23年马哲史论述第一题和简答第一题分别要求结合《资本论》与《哲学的贫困》两篇文本进行考察,其中《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关于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的隐喻最常被拿来分析生产关系,请考生务必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