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语通释三】何谓格物致知?

2023-03-26 20:26 作者:万朵新Elva  | 我要投稿

今天浅释《论语集释》之《一贯忠恕篇》,今天讲第二、三则:格物致知!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一推导其源,则知其始在于格物。化育万物乃至与天地参,一一推导其源,则知其始在于尽性。两论合一,可知根本于格物致知,后为诚意正心,后为尽己性、尽众人性,以此为基则身得修、家得齐、国得治继而海晏河清!再以此为基,推人事及于物,则天地得化育,天地人三才者齐立合而为一,至“格物致知”之大道矣!格物之修行要义,不可摒弃人伦,仁义二字为格物修行之方式,而非目的,所谓秉持仁义行,非谓行仁义。正心之修行要义,保持拳拳赤子本心对待天命,则己身得修。而格物、正心及尽性即为行“恕”之要义。人人都知“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己有己之性情、众人有众人之性情、万物有万物之性情,因此所学、所知、所行百态不一,断不能以己度人!《庄子》之“通于一而万事毕”并非一以贯之之意,而是寻求法式。所谓“一”当非定式,而是通过因人施教而使人尽其性、人尽其才也,而非强人所难!人人有喜怒哀乐、天地自然有春夏秋冬,实际都是一以贯之不曾改变的,所谓忠恕之道自在其中。谢谢大家的聆听,下期讲解《一贯忠恕篇》第四则、五则。


本章涉及的典籍原文如下:《大学 第一章》: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中庸 第二十二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孟子 离娄章句下 第十九节》: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孟子 尽心章句上 第一节》: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论语 阳货篇》: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孟子 滕文公章句上 第四节》:(孟子)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周易 系辞传下 第五章》: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何宴《论语集解》之注《论语 卫灵公篇》之“予一以贯之”下:“善有元,事有会,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知其元则众善举矣。故不待多学,以一知之。”

韩康伯《系辞注》之注《周易 系辞传下》: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夫少则得,多则惑。涂虽殊,其归则同;虑虽百,其致不二。苟识其要,不在博求,一以贯之,不虑而尽矣。

《庄子 外篇 天地》:《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

《论语 颜渊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 先进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董仲舒《春秋繁路》:天有寒有暑,夫喜怒哀乐之发,与清暖寒暑其实一贯也,喜气为暖而当春,怒气为清而当秋,乐气为太阳而当夏,哀气为太阴而当冬,四气者,天与人所同有也,非人所能蓄也,故可节而不可止也,节之而顺,止之而乱。

【论语通释三】何谓格物致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