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太庙】68根整料金丝楠木!中国建筑史最重要的建筑类型——皇家祭祀建筑的代表

已经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沉迷故宫的建筑的了,虽然正式入坑古建筑以后慢慢意识到,明清时期的建筑显得刻板僵硬,但这也并不影响皇家殿宇的华丽端庄,所以我的故宫情结一直在。

故宫博物院常年设有原状陈列展。
不过在我的印象中,除了寿康宫可以进殿以外,其他宫殿都只能在门外远远地观看,对于古建爱好者来说,故宫并不能满足我们置身于高等级皇家宫殿的念想。
所幸,还有一个地方,虽然陈设已被清空,但形制等级极高,而且能让我们置身其中感受皇家建筑的气派。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后,在建造紫禁城的同时,按照“左祖右社”的古制,在紫禁城的东南方和西南方,分别建造了太庙和社稷坛,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

对于古代帝王来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象征着天子的身份和绝对的权力,因此祭祀的场所自然也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太庙作为皇家祠堂,祭祀的重要场所,其中的大殿形制等级之高,甚至令京城老百姓传出了“太庙比太和殿高三尺”的传言。


远远看上去,太和殿在高大的台基上确实显得有点小巧,而享殿在略矮的台基上就显得很壮硕。
我们就用最简洁明了的说明方法——列数字和做比较,来看看享殿能不能和东方三大殿之一的太和殿媲美。
「高度」

「殿宇」

这么些基础数据看下来,太和殿略胜一筹,京城的传言其实是看上去的错觉。
不过确实,实际的观感上,太和殿位于空旷的广场和高大的台基上,整体气势很磅礴,但登上台基后,仰望大殿时,享殿的正立面面积更大,压迫感是更强一点的。
当然,如果紫禁城的奉天殿(据说面阔95.1米,进深47.55米)还在,就没这两座宫殿什么事儿了。不过也恰好,奉天殿被毁后,已经没有足尺寸的金丝楠木来修建太和殿了,最终结果就是,连上台基,太和殿更高,尽显天子威仪,只看殿宇,享殿更高,尊重祖先。就算是皇帝,位尊权高但不可压祖。
朋友们,再次点题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中国建筑史的建筑分类中,皇家祭祀建筑是最为重要的。

【皇家祠堂】
太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家祭祀祖先的场所,总面积19.7万平方米,有三道红墙围绕,遍植松柏,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既突出祭祀场所的肃穆,也发挥了一定的安保作用。
1950年5月1日,太庙从民国时期的和平公园更名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并正式对外开放。不过现在在长安街上的大门其实并不是太庙的一部份,而是1914年和西侧的中山公园的南门同时修建的。我们进入太庙也不走这个门,毕竟进入天安门广场区域还得排队过安检,我们可以从天安门东侧的南池子大街走到普渡寺西巷的另一个售票处,逆人流而行,没什么游客。

公园区域门票两元,太庙的所有古建筑都可以看到,超值,但都是只看外观,如果要进入享殿内参观的话,门票10元,相当于多给8块钱就可以进殿啦,良心价格。
进门后跟随路标指引,沿路欣赏公园里的景色,不经意间就来到了太庙的正门,五彩琉璃门。

五彩琉璃门嵌在太庙中墙的南面,中间三座是拱门,两侧各有一旁门。黄色琉璃瓦顶,檐下有黃绿琉璃斗栱额枋及垂莲柱,墙下是汉白玉须弥座,好生精致。
穿过正门,就能看到横跨在玉带河上的七座单孔石桥。是的,朋友们,七座,比太和门前的内金水桥还多两座。桥的两侧有汉白玉护栏,龙凤望柱交替排列。

桥后就是戟门,之所以叫戟门,是因为门内原有朱漆戟架八座,插着120条银镦红杆金龙戟。原有嘛,也就是没了,1900年全给八国联军掠走了。

戟门是太庙的礼仪之门,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庑殿顶,汉白玉绕栏台基上有九级台阶,中间有丹陛,形制上很讲究。
戟门现在是不开的,我们可以从两侧的旁门穿过去,远远地就能看到阳光下的享殿,金碧辉煌。

殿前两侧有东西配殿各15间,东配殿祀配享王公,西配殿祀配享功臣。
殿前的广场是2006年修缮后复原的,跟20世纪初照片里看到的一样,是青砖拼成的。

在1966-76年间,地板曾经被更换成水泥砖的。

除了这一大片地砖,太庙还经历过一次大变革。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明世宗朱厚熜将太庙一分为九,新建八庙,分别供奉历代祖先。但六年后,雷火把九庙中的八庙都烧毁了。到了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重建太庙时,朱厚熜不敢再逆天而行,就恢复了旧制。
明清时期的官式建筑,尤其是清代的,建造的标准是严格按照清《工程做法则例》(1734年)的,相比前朝的建筑,整体感觉梁柱外形僵直、屋顶坡度陡峭、檐下斗栱小且密,和《营造法式》的审美有非常大的差异,但这个时期的建筑装饰是华丽非常的。虽然太庙建造时间远早于《工程做法则例》的颁行,但从紫禁城开始建造起,这种建筑风格就延续了下来。
所以我们眼前的享殿,举行祭祀大典的地方,也是这种严谨、硬朗的风格,皇家建筑也确实需要这种气质。

大殿坐落在三层汉白玉台基上,殿前月台宽阔,台前踏道三出,左右各一出,丹陛是整块青石雕刻的,分别是云龙纹、狮子绣球纹和海兽纹。
登上台基,大殿压倒性的气势还是震撼的。

屋顶的仙人后面跟九个脊兽,比太和殿少一个。
重檐下的斗栱并不相同,上檐是重翘重昂九踩斗栱(双杪双昂重栱计心造),下檐是单翘重昂七踩斗栱(单杪双昂重栱计心造),这时期的斗栱装饰性大于功能性,美不美就见仁见智了。
重檐间的九龙贴金匾额十分亮眼,上面用满汉文写着“太庙”。

梁枋和柱头上的彩绘金光灿灿,在阳光下耀眼夺目,但施的并不是等级较高的和玺彩画,而是旋子彩画。
大殿的门都是隔扇门,隔扇心屉用的菱花锦。

从外观细节看来,形制等级稍低于太和殿,不过,进殿以后还是会被震撼到,觉得8块钱有点给少了。
第一反应,满眼金!明间次间的殿顶、天花和立柱上部全部贴金。

第二反应,通天柱!回过神来才意识到,这些柱子可都是整料金丝楠木!整整68根!最高的13.32米,直径最大1.2米。没有比这里规模更大的金丝楠木宫殿了。

第三反应,金砖地!脚下这光滑的质感,低头再看这莹润的光泽,铺满金砖啊!

顺带一提,金砖跟金子没有关系,因为烧制难度大,超级费时费钱费力,所以叫金砖。
虽然大殿里的陈设都已经撤走,改成了中华和钟展,但置身其中,还是能感受到皇家建筑那种大气恢弘。在大殿的一角仰望着一切,在这2000多平米里,觉得自己好小一只。

出去之前提两个大家可能会留意到的细节。
第一个是灯,现场的工作人员说,灯是上世纪70年代装上去,就一直没拿下来。

第二个是斗栱,这些尾巴长长的并不是我们在之前那些古建里看到强壮有力的昂,而是溜金斗栱的做法。

这时候的昂,相比以往,已经退化到接近水平方向上的小小一个,看不到长尾巴。而所谓的“溜金斗栱”,则是指不仅是由水平构件叠垒,而且有斜向构件联系内部屋架的斗栱。
作为故宫边上的景点,来这里的游客可以说非常少,而且大家都是进来看一会儿就走了,很适合我这种喜欢在古建筑里待着的人。

从享殿出来,中轴线上还有后面的寝殿(中殿)、祧殿(后殿)。
寝殿单檐庑殿顶,面阔九间(62.31米),进深四间(20.54米),与享殿是同一时期的建筑,也坐落在同一台基上,但台基只有第一层。这里是平时供奉历代皇帝皇后的地方,举行祭祀的前一天,会把牌位移到享殿的神座上,祭祀结束了移回来。

中轴线上最后一座宫殿是祧殿,是明弘治四年(1491年)加建的,与前面两座殿宇之间有一座红墙隔开,相对独立,用于供奉皇帝远祖牌位。单檐庑殿顶,面阔九间(61.99米)进深四间(20.33米),略小于前面的寝殿。

从祧殿后的围墙出去,就是明成祖手植柏了,整片区域里有非常多的古树名木,这株也很有名,说是太庙建成后,朱棣在这亲手栽种的。

走到这里就已经到了故宫的护城河边了,从西门出去的话,直接就是午门门前。太庙逛的时间比我预计的短,可惜没有提起一天预约进宫,不然又可以到宫里转转了,只是那番吵杂的景象,和太庙真的天差地别。
太庙区域内,除了三座主要宫殿,还有一些井亭、神库、神厨之类的小建筑,风景也很好,不进殿的话,两块钱真的过分良心。现在园区内也禁止了婚纱照拍摄,非常纯净,我喜欢。

【一点不成熟的小攻略】
必备:双码
门票:公园2元,公园+享殿进殿10元,可现场购买
游览时长:1-1.5小时
看点:太庙古建筑群,古树名木